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实习教学中,钻孔操作,采用小型台钻,以手工定位方式进行。即固定台钻主轴,工件装夹在台虎钳上,移动台虎钳带动工件进行对刀,借以培养学生的手工操作技能和技巧。学生在操作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对刀时没有找正钻头中心与工件孔中心点,大致对准就下钻;(2)钻头刃磨质量欠佳,横刃太长,横刃中心不正,主切削刃不对称,切削刃钝化,以至下刀时钻头与工件产生强烈振动而跑偏,所钻孔径扩大,孔面质量下降;(3)对刀时强行找正中心,因而钻头轴线产生弯曲,使钻孔中心线发生倾斜;(4)划线精度不够,孔距从开始就已超差;…  相似文献   

2.
目前广泛使用的手工刃磨钻头的方法仍然是沿用了几十年的老方法,即使在新近出版的技术杂志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方法的介绍。长期以来这种方法经过师传徒学,大部分工人都使用这种方法磨钻头。其原理似乎比较难解释,操作更难掌握,因为缺少量化标准,不确定因素太多,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磨钻头技术教学上的极大困难,进而能掌握老方法刃磨出标准钻头的工人越来越少。   现在我们就老方法作一分析。刃磨钻头的主切削刃的方法书上是这样说的:“一只手握住钻头的某个固定部位作定位支点,一手将钻尾上下…  相似文献   

3.
刃磨标准麻花钻是技工学校钳工专业每一位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之一。标准麻花钻的刃磨是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的,采用传统的刃磨方法在实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传统刃磨的两手握法(如《钳工生产实习》P68,图6.7)操作者正对砂轮转速方向,违反了使用砂轮机的安全注意事项;两手的刃磨动作使磨出的主后刀面很难达到光滑要求;目测检验钻头的刃磨角度缺少借鉴方法等。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在改造刃磨方法和目测检验法上进行了探索。一、改进标准麻花钻的刃磨方法(一)两手握法。左手大姆指、食指握住钻…  相似文献   

4.
为帮助同学们搞好期末复习,根据教学大纲拟定了本要求,供同学们复习参考,复习时要结合做过的习题,抓住基本概念,基本定义这个重点全面复习,现就每章具体要求分述如下:第一章:切削运动和基本定义一、掌握切削运动,加工表面,切削用量的含义和组成。二、掌握刀具切削部分组成要素的含义。刀具切削部分由前刀面(Aγ),主后面(Aα),副后刀面(A’α),主切削刃,副切削刃,刀尖组成,要求在车刀,铣刀,刨刀,拉刀,钻头图上标出上述各组成要素三、掌握主剖面坐标系的意义及符号,理解法剖面坐标系,一般了解其它坐标系四、掌握主编角(Xγ’),刃倾角(λ),前角(γ。),后角αο副刃前角(γ。),副刃后角α。’的意义,名称,符号。其它角度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记忆名称和符号。  相似文献   

5.
刀具有六个基本角度,刃倾角是其中较为重要且难以理解的一个角度。深入理解和合理选用刃倾角,对学好刀具课有重要意义。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刃倾角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紧扣刃倾角的定义 刃倾角是指刀具的主切削刃与基面之间的夹角。可见改变刀刃空间位置或主运动方向都将改变刃倾角。切削运动与刀刃垂直时刃倾角等于零;刃倾角不等于零的切削都叫做斜角切削。刃倾角有正负之分,刀尖在刀刃上是最高点时它为正,相反它为负。  相似文献   

6.
采用显式动力学中的接触、侵蚀有限元分析方法,对PDC钻头的单齿几何参数变化进行了仿真,研究了绕钻头中心轴线旋转的单粒PDC切削齿在切削深度为2mm时,不同的前倾角、侧倾角破岩时受力的分布及岩石破碎情况。仿真结果较真实地表明了单粒PDC切削齿应力分布、接触压力分布随钻头破岩过程的动态变化情况,为PDC钻头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要提高小直径圆柱孔的尺寸精度、形位精度和表面质量,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要提高钻削加工技术水平,关键在于使学生掌握小直径钻头的使用和刃磨要领。要领如下;1、掌握小直径钻头的特征直径小于3毫米的钻头,称为小直径钻头。钻头的直径较小,所以钻头的强度较低,钻头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折断,钻头的螺旋槽较窄,切屑不容易排出,切削液不容易注入,散热困难,切削温度较高,钻头磨损较快。2、掌握小直径钻头的使用方法a.选用高精度的钻床小直径钻头所使用的钻床,主轴旋转精度一定要高,刚性要好;主轴振动要小。b.工件装夹牢…  相似文献   

8.
快乐广场     
被 切 掉 车工工艺课上,车工老师问全班同学:“如果车刀的主切削刃硬度低于工件材料时,后果将会怎样?”同学成马上举手回答:“车刀的主切削刃会被工件切掉。”  相似文献   

9.
标准麻花钻头刃磨是钳工专业的一项最基础的实习课题,主要介绍钻头的各个角度,刃磨操作要领,安全操作规程等。  相似文献   

10.
从“科技元帅”聂荣臻手中接过了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发明证书”时,倪志福已在北京永定机械厂当了多年的钳工,他干的活儿就是用钻头钻削钢件。经过反复试验,倪志福发明了新的钻头——“三尖七刃”钻头。革新后的钻头有三个尖顶,可改善钻削时的定心性,提高钻孔精度;钻削钢件时,钻削力降低,切削时产生的热量显著降低,耐用度提高。  相似文献   

11.
金属切削加工中,刀具必然会发生磨损,磨损的刀具对已加工表面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磨损的刀具必须经过刃磨,才能发挥其切削作用。要了解不正确的刀具刃磨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并作为一种专业能力来培养。  相似文献   

12.
合理刃磨一把好的车刀,将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改善切削条件,确保加工质量,亦是提高刀具耐用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车工工艺学》(技校机械类教材,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二版)第134页对刀具的寿命有如下表述:“刀具由刃磨后开始切削一直达到磨损限度为止的总切削时间。也即刀具二次重磨之间纯切削时间的总和”。这段话倘用来定义刀具的耐用度倒是可以的,若定义为刀具的寿命,不免有些张冠李戴。下面笔者愿对刀具耐用度和刀具寿命的概念谈点浅识,以供参考。当我们将一把新刃磨好的刀具投入切削时,随着切削动作的持续进行,刀具便逐渐磨损,经过一段时间,磨损便越来越加剧,切削能力则显著降低,以致不再符合切削的要求。这一现象,我们称…  相似文献   

14.
车刀刀头形状不规则,初学车刀刃磨的学生常常反映刀面倾角刃磨量不好掌握。教学中,我发现采用钢板尺作辅具,估算刃磨角度的方法比较简便,精度也可靠。现介绍如下: 右手握住车刀刀杆。把车刀基面放置于水平位置,左手捏住钢板尺紧靠刀尖垂直向下,使钢板尺与车刀基面成90°。目测出钢板尺与刀头底面外缘的距离b(如图一所示)。然后就  相似文献   

15.
麻花钻是所有机械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刃具,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其结构并不是很了解,尤其是对“五刃六面”的概念较为含糊。在操作实习中进行麻花钻的刃磨课题训练时,因对有关概念不甚了解,自然无法在刃磨中把握要点,这样直接影响到课题训练的效果。《钳工工艺学》是将麻花钻理解为两把外圆车刀合并而成,但车刀与麻花钻在外形上有较大差异,很难将车刀的有关概念对应到麻花钻上来。通过摸索,笔者使用一种简单教具来讲解麻花钻,可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麻花钻的形状,掌握其结构特点。具体方法如下:   找一块橡皮泥 (…  相似文献   

16.
特殊孔包括在斜面上钻孔、钻深孔、钻半圆孔、配钻孔等。技工学校钳工实习因条件限制,一般只把斜孔加工作为操作技能考核的内容,而《钳工生产实习》教材中没有介绍斜孔加工方法。笔者就斜孔加工谈一下本人根据多年的生产和教学经验总结的方法。斜孔有三种情况:(1)在斜面上钻孔;(2)在平面上钻斜孔;(3)在曲面上钻孔。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孔的中心与钻孔端面不垂直。这在单件或小批量生产中没有钻模的情况下,就成了较困难的问题。一、斜孔加工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钻头开始接触工件时,单面受力,作用在钻头切削刃上的径向力必然会…  相似文献   

17.
李志江 《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1):110-111
如何提高钻孔精度一直是职业学校钳工教师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分别从理论知识、钻头刃磨、钻头修磨、工件划线、工件装夹、钻孔找正和精度检验等七个方面逐一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深井钻井速度、延长钻头寿命及提高钻头破岩效率,以释放井底应力降低岩石抗钻能力为理论基础,设计并加工了中心外凸、中心内凹两种中部切削结构的PDC钻头,并与普通PDC钻头开展破岩效果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普通钻头相比,中心内凹钻头破岩钻进速度最大增幅达到了336%,中心外凸钻头破岩钻进速度最大增幅达到了89%.实...  相似文献   

19.
滚刀的安装角是《金属切削机床概论》教材的重点、难点。而各个院校使用的教科书对滚刀的安装角及其画法都分析的不细、不透,使得学生难于理解,不易掌握。现作一些补充分析。 由于滚齿加工是应用螺旋齿轮啮合原理进行工作的,所以滚齿时滚刀与齿坯两轴线的相对位置应当相当于两个螺旋齿轮相啮合时轴线的相对位置,即在加工前必须调整滚刀的安装角度,使滚刀的螺旋线方向准确地与被加工齿轮的轮齿方向一致。这样就有了滚刀的安装角的概念。滚  相似文献   

20.
在《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中,讲解刃倾角对切削力的影响时,教材一般都是根据实验结果讲述的:刃倾角λ_s对主切削力F_z影响较小,而对径向力F_y和进给力F_x的影响较大,原因是刃倾角改变时使合力F_r的方向发生了变化.这种讲法学生不易接受,难以理解,教师也难以讲清楚,学生不仅要问,为什么刃倾角改变会使F_r的方向发生变化,而F_r方向的改变又对F_z的影响小,对F_y和F_x的影响大呢?针对这个问题.个别教材用数学方法对原因进行了分析,但比较复杂,不易接受.本人用作图方法对这一问题作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