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了数学课堂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课堂成了演绎教学模式的舞台,好学生成了舞台中的主角,而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观众和听众.如何让沉闷的数学课堂教学“活”起来.兴趣是数学课堂“活”的前提;情趣是数学课堂“活”的关键;美趣是数学课堂“活”的升华.  相似文献   

2.
陆佳华 《辅导员》2014,(22):68-68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其中最出色、最活跃的是少数好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而大多数同学在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受到压抑和扼制,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动脑思考,质疑问难,而使课堂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学生必将学习得更深更好。  相似文献   

3.
薛琴芳 《考试周刊》2011,(75):90-91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无形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导演",学优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教师只满足于课堂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假象互动,鼓动学生答一些"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假问题,缺少的是深层的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学生始终紧随着教师被动地答问,缺少主动设疑的氛围:多数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问题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4.
对于中考前的复习,历来是初中毕业班教师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有的教师认为关键在于“多练,多做”,当然“多练,多做”是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如果只是采用课堂上增加例题的数量,课后增加练习量的方法,实际上只是在搞“题海战术”,搞得学生整天头昏脑胀,大多数学生是一知半解,这样效果并不会很好,只有举一之功而无反三之力。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难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更不用谈“素质教育”了。  相似文献   

5.
怎样纠正错别字?对于学生在作业本中出现的错别字.大多数教师通常的做法就是将错别字圈出来.让学生订正、抄写.有屡纠不改的.再多抄几遍以加强印象。大多数情况下是学生自己订正.教师并不做多少个别指导.只将错误率较高的字,在班级集体订正。其实,这些行为都只是让学生订正错别字,而不是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我们应该认识到:“订正错别字”与“纠正错别字”是两个不同的教学行为和概念。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提出 在日常教学中,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会将“1”生成为“1+1”等.实际上,形成这一现状的责任不全在学生,主要在于教师.最近参加市青年教师优课大赛,许多课只是“知识+方法”的教学.学生知识的获取是告之,缺乏生成性;方法的获得是操作,缺乏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数学课堂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课追求讲深讲透,一步到位,大搞题海战术.从而使学生理解为学数学就是做题,而做题就是如何套用公式、定理.学生学到的不是数学,而只是解题技巧.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体,教师的教不只是要圆满的完成预设的任务,而更应是在预设的基础上要有发挥、有拓展、有应激的表现,这种教对教师的内在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统一性有整体的把握,能在整堂课的知识传输上做到“不漏不断”,“不漏”体现在课堂知识的全面性,“不断”体现在对后续知识的铺垫和衔接上。  相似文献   

9.
“教学的行为(目的)是由一组主体(很多情况下是一个人)对另一组主体(很少情况下是一个人)实施的,前者称为教师,后者称为学生。”教师主体性是指教师在教学流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不过,这里所说的教师的教学主体性是“隐性的”和“情  相似文献   

10.
隋朝晖 《新疆教育》2012,(12):49-49
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考虑如何教的同时,应该多考虑一下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法摆在先于选择教法的位置加以考虑,真正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精心设计各个环节,使问题体现时代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学生“乐学”、“易学”、“活学”。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有灵活性和自主性。教材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  相似文献   

12.
殷凤 《现代教学》2014,(11):47-48
在本次事件中,教师给予的是顺着小A提出的答案让他来还原课堂的"平静",正是这一次"转交",朱老师也有了"借题发挥"的机会,从另一个角度教育了其他学生。 朱老师对这次课堂事件处理得之所以比较得法,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是对教师既有教育观念的冲击。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都不自觉地对学生贴了标签,划分了"三六九等",其划分的依据自然是学生的成绩。然而,成绩代表的只是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学习成效,按理不能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的唯一指标。但是,在没有更好的评价指标的情况下,大多数教师自然只能“以成绩论英雄”。  相似文献   

13.
范树勇 《教师》2008,(13):79-80
中学数学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类型课,已被广大数学教师所重视,而讲评课作为一种课型,在大多数教师心目中,还没有一种象新授课那样进行教学探讨、研究,还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不少教师有所忽视,常用的办法只是对对答案,讲讲错题,就题论题,远没有发挥讲评的功能。讲评课具有什么样的模式呢?我认为数学讲评课的本质特征在于一个“评”字:课堂学习活动中自评、他评、再评,通过“评”而提高。  相似文献   

14.
教学背景及教学目标说明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将一篇篇课文抽筋剥皮、分层离析成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就好像将新鲜原料加工成“像牙膏一样挤出来的太空食品”,吸收是容易的,但口感未免差了些。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教得厌烦,学生学得也很乏味。多媒体则为我们提供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教学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需要有效的预设。从某种程度上说,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精心预设”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预设时首先考虑自己该怎么教,而不是考虑学生会怎么学,也就是只考虑学生“应该的状态”,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的状态”;教师写教案时过分追求结构“尽善尽美”和教程的“周密丰满”,最后课堂教学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相似文献   

16.
正在数学课堂上,我们教师经常面临这样的尴尬:老师提出问题后,只有少数优生回答,大多数学生只是跟着后面应和着.有时一生答错,全班皆错.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只是几个学生在做、在说,其他同学都在看、在听,等待着结论.这些现象从更深的层面反映出,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还存在欠缺,学生还没有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大多数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下面结合自己平时对数学课堂的观察  相似文献   

17.
学会“课题的选择与设计”一直成为教师研究起步的第一堂必修课。然而这毕竟只是一小部分教师所能及的,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困惑、迷惘,甚至导致退却。今天,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教师研究的内涵,认真审视教改对教师提出的任务要求,让每个教师成为教改的动力。因此教师应该人人参与研究,人人成为研究者。  相似文献   

18.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前提。在教学中,教师既是教学信息的传递者,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如果教师抱着落后的教育思想不放,再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会成为一种更为严重的“填鸭式”教学,对实施素质教育是极其不利的。笔者认为教师应在以下几方面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1由偏向少数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偏向少数能升入大学深造的学生为特征的“应试教育”,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太子读书”。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确定是面向少数尖子学生的…  相似文献   

19.
1.抓住知识的衔接点。构建主义认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生长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构建开放的新旧衔接,并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来理解、掌握新知。例如在“几倍求和、几倍求差”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出示“学校有60只排球,小足球是排球的3倍后,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大多数学生根据条件,提出了“学校有小足球多少只?”“排球和小足球一共有多少只?”“小足球比排球多多少只?”等问题,新知识(提出后两个问题一并解答…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提倡所有学科都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一个媒介,只是教师教学的参照物,是教师教学的启示物,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载体.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作,对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和重新组合.笔者认为,要较好地对教材进行处理,必须要重视“探究与接受”、“补充与舍弃”、“分散与整合”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