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直以来,关于中国建筑文化的争论不绝于耳,欧陆风狂吹、洋设计进军、大多标志性建筑与中国建筑师无缘,因此有很多人担忧:我们正在失落自己的城市文化、建筑文化。最近,在一次“关注中国建筑现状”研讨会上,来自建筑、艺术高等学府的专家学者,以及具有实践经验的建筑师就“中国建筑现状”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人类建筑发展进程的回顾,阐述了现代建筑“回归自然”的文化取向,元极堂等元极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天整体”思想的物化;由此提出创立人天建筑学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理念对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建筑业作为我国第一碳排放大户,其碳中和关乎国家“双碳”战略的顺利实施。如何实现传统建筑材料、结构、建造的低碳转型,如何发展“以人为本”的低碳人居环境的能源环境新技术,如何平衡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全球视野,基于国家“双碳”目标达成的战略需求和顶层设计,阐述建筑学科的发展现状、趋势和挑战,尝试凝练建筑“双碳”路径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从全过程、全领域、数字化和工程的视角提出未来中国建筑“双碳”的可能实现路径、战略研判和研究重点,以期助力我国生态文明高质量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吴凡 《中国科技纵横》2014,(14):267-267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羌族传统文化是我国珍贵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建筑文化与聚落文明。作者分析了羌族传统聚落的形成原因,对羌族建筑元素形态进行了分析总结,从而寻找总结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技术的价值,并要求当代应当及时从“道”和“器”两个方面来保护羌族传统聚落建筑。  相似文献   

5.
“建筑工程抵御大地震灾害综合应用技术研究”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具体承担。项目旨在通过研究大地震下建筑工程抗倒塌关键技术、震损建筑的抗震鉴定加固关键技术、建筑抗震前沿理论与技术、抗震技术集成和示范,切实提高我国建设工程领域抗震防灾的水平,完善我国建筑安全设计的标准规范体系,制定我国震损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和加固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6.
黄清明 《科教文汇》2008,(3):190-190
儒、道、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他们共有的文化“潜质”——“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坚思想”。儒从伦理道德上倡言“天人合一”,使“天则”道德化。中国古代建筑在其思想影响下,逐渐礼制化、规范化、标准化。道以“无为”为其思想基础,倡导返朴归真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古代园林构建。  相似文献   

7.
庄建波 《百科知识》2022,(27):16-19
<正>2022年,王澍老师在“实验建筑师的创作之路”访谈中提到,当现代主义走出西方,现代建筑会对当地文化造成几乎是毁灭性的破坏。现代主义是自由的、开放的。那么,如何在保持中国文化连续性特征的同时讨论新的中国建筑语言便成了当代建筑师重要而迫切的命题。新乡土建筑的兴起带来民居研究的新气象。新乡土建筑“是指当代的建筑师设计,灵感主要来源于传统乡土建筑的新建筑,是对传统乡土方言的现代阐释”。  相似文献   

8.
<正>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等重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中国目标。这令世界曙目的“中国承诺”为无数行业指引了一条“绿色大道”,“绿色建筑”这一科技蓝海也走入了大众视野。随后在2022年,住建部进一步发布了《“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相似文献   

9.
李璐  阳利永  尚敏 《科技风》2023,(12):132-134
当前数字化背景下,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以及地理空间三维数据库建立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古建保护中。“中国建筑史”作为一门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课程,可充分采用和借鉴当前古建数字化的方法和实例,依托地理空间视角以及古建数字化资源案例,按照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产出为目标的思路,从传统建筑数字化、地理空间认知两大方面进行课程创新。本文创新性提出地理学空间视角下的“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的途径,借助地理学的空间认知方法,通过整合原有庞杂的课程内容,形成三大教学的基础模块,基于历史建筑与城市保护方法和数字化新技术形成实践教学体系,从中衍生出多样的教学实践成果,以解决痛点问题,做到让学生有兴趣、有内容、有收获,体现课程“两性一度”的目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王渺尧  黄毓 《今日科苑》2010,(1):145-148
中国建筑师很多,但能在国外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项目的人很少,而75年出生的马岩松却开出先辟,成为历史上首位在国外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项目——加拿大多伦多ABSOLUTE超高层国际竞赛中中标的“梦露大厦”的中国建筑师。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其实早在《时代》评选出十大建筑奇迹之前,甚至相当长的时间里,关于国外顶尖建筑大师屡屡中标中国大型建筑这一现象就曾经引发了几番热议。除了此次入选的“鸟巢”、央视新址与万国城以外,由法国建筑大师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巨蛋”方案也曾经引发了几方的争论。对此,你们怎么看?  相似文献   

12.
江湾体育场是当时国民政府为了发展新上海所制定的《大上海计划》中公共配套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1934年8月正式奠基开工,由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董大酉设计,1935年8月全部竣工,10月交付使用,三大主体建筑原名为“上海市运动场”、“上海市体育馆”、“上海市游泳池”。1935年10月10日在体育场内举行了中华民国第六次全国运动会。1936年在体育场还创办了“上海市立体育专科学校”。  相似文献   

13.
浅析湖北合院式民居院落空间结构—咸宁刘家桥老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柳 《科教文汇》2008,(12):191-191
传统合院式民居在中国分布极广,通常都是通过“院落空间”这个建筑的核心来组合住宅建筑。由于院落空间弹性、可变性,使院落式民居的形态多样并具有广泛适应性。它们不但有效地利用环境,还融入了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4.
宋凯 《百科知识》2010,(6):36-38
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临近,有关世博会的报道竞相走入人们的视野,而其中报道最多、宣传力度最大的就是作为中国迄今建成的首座零碳排放公共建筑——“零碳馆”。“零碳建筑”是指采用综合的建筑设计方法,不用常规污染性能源(零能)和不损失绿化面积(零地)的建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她不仅综合了山水画、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她深刻反映了中国古典园林追求“道法自然”的统哲学思想。本文试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道家“道法自然”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深刻影响,探讨其对建设现代化生态园林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届建筑艺术双年展的主题为“城市/建筑:生态”。 曾经是大型动力工厂的751,作为第三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的展场,本身就非常吸引眼球。2008年10月24日~11月6日.  相似文献   

17.
展讯     
《世界发明》2011,(3):11-11
01“全方位中国设计”艺术展 长期关注城市变迁、建筑与设计等话题的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和奥迪品牌将在3月联合举办《全方位中国设计》展和《艺文中国·设计论坛Ⅱ》。本次设计大展和论坛将立足中国设计语境,调动各领域的“中国能量”通力台作,为中国当代设计的转向提供实验性创作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称“Home”为“家庭”,“家”的完整是父母健在、儿孙绕膝,“庭”的完备有前庭后院、庭院深深。庭院不仅是“没有屋顶的封闭空间,本身无明确方向性,通过四周建筑物的合围,产生向心的居住环境”中建筑术语的表达,更是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一般,深含儿时旧梦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李海英 《百科知识》2009,(15):28-30
坐落于长安街,人民大会堂西侧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在水的环抱之下熠熠生辉,宛若一颗珍珠,它看起来古怪的“巨蛋”造型其实是沿袭了世界传统地域建筑“穹顶”的理念设计而成。穹顶建筑的形成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在有限的物质和资源条件下,采用简便实用的建造技术,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和文化习俗,建造出实用、高效并易于维护的建筑,是建筑适应气候的典范。穹顶建筑和其他形式的建筑相比,因包围同样体积的空间所用外表面积最小,因此对外围护结构也达到最小,  相似文献   

20.
谈建筑教学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效率的时代精神一再提醒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怎样做”而不只是“做什么”。教育是一个民族成长所要经历的重要环节,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将产生民族崛起的原动力。如何将建筑领域的相关学科做有机串联使之相互辅助、目的明确,是建筑界教育面临的问题,也将是中国引发建筑革命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