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落英缤纷”,有人解释为“初开的桃花鲜艳繁盛”,并以《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落英”作为佐证,说“落”字不应训为“零落”,而应根据《诗经》中“访予落止”之句,训为“始”义;“落英”即“初生之花”。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2.
“落英”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中都有两种释义:一为“落花”,一为“初开的花”。《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一句的“落英”,人们习惯性地将其解释为“落花”,初中语文教材也从此说。笔者认为此处将“落英”解释为“落花”有不妥之处,它的正确解释当为“初开的花”。不难看出,“武陵人”发现桃花源应该是在农历二三月份的春汛时节。此时渔人忙着出船捕鱼,农民正在春耕、春种(“往来种作”)。农历二三月份,“桃花始开”,所以旧时春汛也称“桃花汛”、“桃汛”、“桃花水”。春天里百花齐放,万紫千红,陶渊明在虚构场景时不写其他花…  相似文献   

3.
《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之“落英”一词,在初中语文课本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都释为“落花”。这于训诂、文意均合,无疑是正确的。可是,在去年的《中学语文》第十期上却有同志撰文提出异议,说“落”应作“始”、“初开”讲,  相似文献   

4.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自宋人疑菊花不落发其端,古今诠释,聚讼纷纭。清人孔广森说:“盖秋者百卉之终,草木黄落,而菊始有黄花,故它花不可以言落英,唯菊乃言落英。”近世黄季刚先生则以为落训始者,当为反言。其释《尔雅》:“落,始也”之义时说: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记》“落英缤纷”中的“落英”一词,课本注为“坠落的花瓣”,有些专家则认为“落”应作“开始”讲。笔者认为课本注释是正确的。理由如下:一、“落”训为“始”确有其据,《尔雅》第一条就有,但只见于先  相似文献   

6.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对该文中“落英缤纷” 一句的解释,大多数资料都是“落花杂乱而繁多”:其中的“落英”语文教材中注释为“落花”。其实,这样的译注是很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根据语义和语境,该言语中的“落英缤纷”,描纷的是鲜花料漫的景象,其中最闰键的词“落”只能解释为“初”、“始”之类的意思,“落英”就是“初开的花”,即初开的桃花;整个句子应该理解为“初绽的桃花绚丽繁茂”。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7.
2004年第2期《现代语》第25页刊登了湖南龙智先老师《重释“落英”》一(以下简称龙),认为课本对陶渊明《桃花源记》里“落英缤纷”中的“落英”解释不正确,应进行“重释”,“落英”不应是“落花”的意思,而要解作“初开的花”。并参照屈原《离骚》中的那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为证。笔认为龙于理于据均不足为训。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小语课本(人教社)六年制第八册中有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人们对诗中“树头花落未成阴”的“花落”说法有二:一曰,树上的花已经凋谢了;一曰,“花落”应译为“花开”。哪种解释都允许,不伤诗的主旨,但也让人无所适从,因为“落”字也有“初开的”意思。如《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又餐秋菊之落英。”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桃花源记》文中有描述桃花林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教材注释把“落英”释为“落花”,我认为这种解释不正确.如此解释,与原文优美的意境相矛盾.注释按现代一般字典的义项取“落”字为“落下”之意.如果这样,上文所描述的应该是桃花凋落满地的衰败景象.既然满地落花,岂能有“芳草鲜美”的景色可观?又怎能使“渔人甚异之”而“欲穷其林”呢?况且花落地上,又怎能谓之“缤纷”呢?查考训诂专著《尔雅》,原来,“落”字有“始”的意义.“落英”者,始放之鲜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通讯》一九八五年第九期刊载《“落英”质疑》一文,认为《桃花源记》中的“落英”不应解释为“落花”,而应解释为“初生的嫩的花瓣”或“花儿乍放”。读后觉有所启发,但论据不足,立论尚难以成立。“落”字有二解,一是“陨落”,二是“开始”。“落英”始见于《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其中“落”字究属何解,历来是众  相似文献   

11.
自宋代以来,对“落英”一词便有诸多不同解释,时至今日,对“落”的争议仍然没有结束.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以及对主要工具书的查阅,认为“落”应为“陨落“坠落”义.尤以“夕餐秋菊之落英”“落英缤纷”中“落”为主要考证对象进行论证说明.  相似文献   

12.
王力先生《古代汉语》把《庄子·养生主》中“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发”解为“出”,影响很大,其间是非,值得一辩。《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载有谢质彬《“新发于硎”解》一文,指出王说不当,应当释“发”为“开”。笔者认为,王说确实不当,但是释为“开”还需要作进一步说明。谢文说,“开”就是浇铸刀剑后打开型模的“开”,“硎”即“型”  相似文献   

13.
要说“茵”,先说“英”。“落英”一词,在古文中是常见的。左思《三都赋》中有“落英飘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落英缤纷”。再早一点,屈原《离骚》中便有关于“落英”的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里的“英”都是指花———或是谢落的花,或是初开的花。茵、英读音相近,于是有人误“茵”为“英”。报上有篇写校园风景的短文,题为《曾经如此奢侈》。文中写道:“若是花开季节,风吹雨打过后,满地落茵缤纷,犹如给校园铺上了一张巨大的花毯。”文笔清丽而有情致,可惜把“落英”写成了“落茵”,留下了白璧…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二册,将《桃花源记》的“落英”注为“落花”,“缤纷”注为“繁多交错的样子”,我以为欠妥。“落”,《说文解字》:“凡草曰零,木日落。从草,洛声。”古来多用此义,不必赘述。又,《尔雅》:“落,始也。”古来用此义的也不少。《诗·周颂·访落》:“访予落  相似文献   

15.
“秋菊落英”之“落”字之争久矣,文章通过对历代主要关于楚辞注解方面的著作进行对比分析,对主要工具书作探究,参照先秦时期诗文、辞赋等“落”的使用状况,参照部分今人的研究观点,指出“落”字在该句中就是它的本义“零落”。  相似文献   

16.
训诂是一门研究、表述古代汉语的意义的学问,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考释词义、描写词义演变情况、解释词以下或以上语言单位的意义,等等。也许有人认为那是专业人士的研究专利,因为教科书上早已对重要的字、词、句给予了注解,颇具权威性的教师教学用书可资辅证,何须语文教师再去考释、探求?其实不然。中学教师掌握一定的训诂学知识,对语文教学是很有帮助的。首先,训诂学知识可以帮助教师确认古代词语的正确含义,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如《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一句,课文注释“落英”为“落花。一说为初开的花”,把“落花”释为“初开的花”,学…  相似文献   

17.
“落英”一词自宋代以来便有诸多不同的解释,这段争论一直持续到现在,仍有不少学者认为“落”作“初始”解,或认为有累叠义。本文分析了诸家的观点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语言学、文字学、词汇学、异文等角度分析了“落”字,认为“落”训为坠落、落下较为妥当。  相似文献   

18.
“卒”义辨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中,有“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一句。课本注释把“卒葬之”释为:“终于葬在那里”,这就等于把“卒”解释为“终于”。一些选本、参考书亦多用此解。其实这个解释欠妥。首先,“卒”在这里是“死”的意思。《尔雅·释诂下》:“卒,死也。”《辞海》也释“卒”为:“古指大夫死亡及年老寿终。后为死亡的通称。”把“卒”释为“死或死后”,直接说明了慧褒  相似文献   

19.
看过去《荀子·天论》的注释中,有两处似乎没有什么争论:一是将“是节然也”中的“节”释为“时”或“适”;一是将“所志于天者”以下一段中的四个“已”改作“以”,释为“因”、“由于”或引申为“根据”。但是,考查一下荀子的思想体系,再与《天论》以外的沦述加以比较,总觉得上述的解释值得商榷。 <一>释“节” 在《天论》里,“是节然也”中的“节”,杨惊曾把它释为“所遇之时命”,他是把“节”当作名词看的。在《正名》篇“节遇谓之命”,又释为“节,时也”。俞樾则认为“节,犹适也”。他把“节”当作副词了。后来注家多沿用俞说,将“节然”释作“适然”、“偶然”。 其实,《正名》篇“性伤谓之病,节遇  相似文献   

20.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因”字书上未注,课文后面区别“因”字意义的练习也没有把此例收进去。这个“因”字,不同的书籍对它有不同的解释:有的释为“趁势”,有的释为“就”,还有的释为“因而”、“于是”等。我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妥。这个“因”字应作“接着”讲。这样,字句的意思就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