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作的一项关于"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和满意度"的抽样调查显示,81%的受众认为媒体的"批评性报道太少,舆论监督力度不够",74.8%的受众认为媒体"对本地政府监督不够",75%的读者认为媒体舆论监督报道的可信度和监督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正>强化"问题意识",重建媒体的社会责任。责任意识:媒体的行为关乎社会目标和公众福祉,必须在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远期利益和追求,而不能只顾自身的利益得失。国家意识:"舆论先行,煽动民情"是西方国家解体前苏联的一大利器,而今他们对中国民众也在进行远距离的催眠和煽动。民本意识:媒体为受众而生。在"公众焦虑"时代,人们更加需要媒体答疑解惑、引导方  相似文献   

3.
如果抛开其他原因,单单从学理上分析,我个人认为,造成今年电视媒体大面积竞相传播相亲节目的理论根源是"受众本体论"的庸俗化表现.这几年,随着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国很多媒体在传播思想上都或多或少地把长期信奉的"媒体本体论"转变为"受众本体论",即由媒体做什么观众就看什么转变为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提供什么.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一思想的转变是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受众需求的一种进步表现,但是,在缺乏工程学和系统学思想的指引下,媒体一味迎合受众需求势必会冲撞整个媒介的社会期待底线.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9,(12):50-57
延续大众媒体时代的"盲点之争",社交媒体时代受众劳动之争的核心议题是"受众劳动是否具有生产性"。这场论争已经发展成为相当复杂的理论辩论。为了更好展现社交媒体"受众劳动"论争的全貌,论文在厘清此次论争各方观点的基础之上,从"劳动价值论是否依然适用"、"社交媒体价值来源于受众劳动还是其他"、"受众是被剥削还是文化参与"三个维度梳理和分析"生产性还是非生产性"这一社交媒体受众劳动论争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5.
陈刚  郭嘉  周榕 《传媒》2009,(12)
媒体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品牌的塑造者.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受众被称作信息传播的"目的地"和传播效果的"显示器",受众对信息的反应是传播过程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只有理解受众对媒体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传播.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仍占56%的大国,农村居民是我国人口构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电视媒体是我国农村覆盖率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媒体,因此研究我国农村的电视媒体受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媒体亲和力,就是媒体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能力,这种说法较为浅表.从深层次看,媒介亲和力是指媒介能够使受众产生亲近的愿望,使受众产生"真正的交流与意义共享"的感觉.作为媒介与受众之间的沉淀而成的一种永久性"符号系统",媒介亲和力是二者之间达成的一整套有利于意义共享与认知一致的话语系统.①亲和力体现的是媒介对受众的和谐度,媒介亲和力对媒介的销量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从最初的"以传者为本"发展到了现在的"以受众为本",受众的角色在媒体中逐渐走向中心,受众角色从原来一味的接受者转换成了电视新闻的参与者、改造者、解构者和重建者.电视新闻要做到"以人为本",抓住受众心理,就要充分保障受众的参与性.电视新闻受众的参与是指受众以各种形式参加了电视新闻传播的过程,并对新闻传播的完成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财经媒体每天都在向受众提供预测性报道,如"明日股市涨跌"、"高房价还能挺多久"等.然而,许多报道经受不住时间和市场的检验,所预测的事情并未发生或结果大相径庭,"失灵"成为一种常态.这种"失灵",轻则损害了媒体的声誉,重则误导受众造成投资和经营损失,甚至引起市场的波动和混乱.如何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成为财经媒体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悦读",是受众阅读的一个更高境界,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回顾10多年来纸质媒介的传播实践,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以人为本"——适应受众需求,不断调整"转身",成为"悦读"的创造者。在悦读时代下,何种理论文章不仅能承担起坚持舆论导向的重责,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阅读渴望,提升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科学判断能力,甚至能成为个人心灵精神的陪伴与慰藉,是相关媒体从业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基于此,以西安日报理论版的尝试和创新为例,讨论报纸理论版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读者信息需求差异的不断扩大,受众市场呈现出逐步分化离散的"碎片化"状态,拥有相似生活形态的受众逐渐重新聚集,最终形成分众群体。在这一形势下,分众化传播成为优化信息、规避信息同质化、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于是各类媒体纷纷实行分众化,特别是晚报、都市报更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开设白领专刊、女  相似文献   

11.
赵新利 《青年记者》2008,(10):18-1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媒体的触角逐渐伸展到世界各地.中国媒体不断"走出去",是海外受众关注中国的必然.3月23日,在东京"星期日汉语角"上.  相似文献   

12.
把握受众心理的目的,在于正确引导受众,大量的观众来信来电,既然是反映观众喜怒哀乐的心灵窗口,那么,如何正确对待百姓的呼声呢?从记者的实践过程让笔者认识到,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做:一、扩大"信任心理",热情帮助群众,增强媒体的服务性获得听众和观众的信任是广播电视媒体生存发展的前提。有信任才能产生兴趣,产生喜爱的情感。广播电视要获得群众的信任,就要为群众的利益着想,保护群众的心理权益。广播电视的一项突出功能就是制造舆论。许多群  相似文献   

13.
当前,媒介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也促成媒介融合、媒体抱团现象的产生.媒介融合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媒介需求"为目的,来满足受众心理,从而创造出共同的利益.这种"各取所需"的媒介抱团,也在无形中为受众建起了"围城",形成了另一种媒介传播中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4.
潘静 《声屏世界》2011,(8):130-131
现今的互联网环境,受众兴趣高度分散。面对种类数目繁多的媒体,受众不仅掌握"选择权",而且"热情只存在三分钟"--对媒体的喜好和使用习惯总是变来变去。拥有这样受众的互联网媒体,  相似文献   

15.
读题时代,受众的注意力成为媒体抢夺的对象,同城新闻和同题新闻的竞争更是显而易见.3月28日,吉利集团成功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被誉为"一宗里程碑式的交易",国内外媒体纷纷对其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6.
赛事类体育新闻深度报道的预测及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远 《编辑之友》2010,(5):62-63
所谓赛事类预测型体育新闻深度报道,重在分析比赛的一般规律与各种背景,预测比赛的动向和结果,揭示参赛者可能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换言之,即对比赛赛前情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透视和剖析,提炼更深层次的体育理念和精神,对读者进行更为专业的指导,使其产生心灵的感动和震撼.[1]因此,这是一种独具魅力、颇受广大受众喜爱的新闻报道形式.它大量进行赛前的设置,吸引受众的关注,提高受众观看赛事的热情,从而拓展了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的发展空间,同时扩大了体育赛事的影响力,促进了体育竞技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国际台")牢牢把握"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充分发挥全球语种多、媒体形态全、海外受众广的优势,主打"外"字牌、善走"融合路",率先展开网络舆情调研,分阶段开展系列主题报道,积极策划特色采访活动,组织大型融媒体微直播,报道成效显著,受众反馈热烈.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大部分受众的认可,但是,现今很多人喜欢拿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较,却鲜有人研究将多种传播媒介相融合,从而产生一种新的传播形式,称为"融媒体",继承传统媒体传播的"质",发扬快速高效的新型传播的"量",在给受众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能使媒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核心职能,最重要的是摆脱传统媒体刻板、效率低、新兴媒体传播"短保质期"的尴尬局面。本文提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创新与融合的发展方式,形成传播速度快,内容互动性强,范围广,低成本"融媒体"会成为多种媒体传播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9.
"满足受众需要"是市场经济状态下新闻媒体叫得最响亮的一个口号,有些媒体甚至认为"受众就是上帝","受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还有的媒体人在公开会议上理直气壮地宣称:"我们就是要适应受众,迎合受众".如此众多口号,在理论上,反映的其实是一个问题--新闻内容的选择标准(另一问题就是新闻报道方式的选择).其背后,则反映了新闻传播主体的传播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传媒低俗化:受众中心论下媒体对受众的迎合与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传媒低俗化现象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部分媒体热衷于追逐"黄、赌、毒","星、性、腥"的低俗内容.而且,一些媒体从业者认为从满足受众的角度出发,迎合受众的需求,低俗内容也只不过是"受众中心论"下的合理产物.本文从媒体的角度出发,梳理传媒低俗化的现状,探究传媒低俗化的深层次原因.这其中既有部分媒体从"受众中心论"出发对受众的过分迎合,也有媒体对受众需求的误读,从而导致"受众中心论"应用的过分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