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立“儿童读书日”给孩子朗读童话故事,是日本随处可见的一道风景。日本的少儿读物不仅受到父母的重视,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重视。各地图书馆都设有专用的儿童书阅览室。这里的书架比一般成人书架矮,都是脱鞋进入。孩子在这里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可以拿着书席地而坐。有的图书馆还定期为孩子举办公开朗读会。图书馆也十分重视少儿读物的补充。2001年12月,日本推出了关于儿童读书的新法律,将每年的4月23日规定为“儿童读书日”。这一天,日本各地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推动儿童读书的宣传活动。人人都能写童话日本少儿读物十分兴盛,与其出版…  相似文献   

2.
设立“儿童读书日”给孩子朗读童话故事,在日本随处可见。日本的少儿读物不仅受到父母的重视,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重视。各地图书馆都设有专用的儿童书阅览室,这里要脱鞋进入,书架比一般成人书架矮。孩子在这里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可以拿着书席地而坐。有的图书馆还定期为孩子们举办公开朗读会。图书馆也十分重视少儿读物的补充。2001年12月,日本推出了关于儿童读书的新法律,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儿童读书日”。这一天,日本各地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推动儿童读书的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3.
《家教指南》2009,(9):32-32
生活教育是日本人幼教的重点。他们从小就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外面,经常会看到两只脚的鞋子和袜子穿得不一样的小孩,那是孩子自己穿的。日本人很重视孩子的生活,尤其是孩子的饮食。衡量一个母亲是否称职,只要看一看她有没有很用心地给孩子做便当就行了。  相似文献   

4.
范雅娟 《教学随笔》2013,(12):143-144
日本儿童教育学家的一项结果研究表明,经常受到家长夸奖的孩子与很少受到或者根本不受到家长夸奖的孩子,成才率前者比后者高五倍。其实,中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而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就要学会夸奖孩子。"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师》2010,(23):F0003-F0003
<正>2010年10月下旬,胥口中心小学"采香艺术交流团"代表苏州市吴中区赴日本阪南市舞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艺术文化交流活动。"采香艺术交流团"的孩子以歌舞、器乐演奏、书画现场表演等方式,将中国文化展示给日本友人,受到了日本朋友的高度赞赏。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家教有如下突出特点: 一、重视礼仪教育: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礼仪教育。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离家或回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孩子每次出门都要和母亲、父亲说一声“我走了”,每次回家进门都要说一声“我回来了”。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二、重视对孩子的自立教育:日本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烧饭和吃饭前后的帮忙;让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等。  相似文献   

7.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人的活动总要符合一定的行为规则,同样,孩子的行为活动也要受到一定的合理约束。幼儿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知识能力,不能辨别是非,时会有破坏性行为,甚至会造成不良后果。如扔碎碗碟,敲打家具,砸坏电器等等。因此,父母应当重视给孩子订立规矩,使孩子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容许或不容许的。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建立起控制自己行为的内在标准。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很少或从不给孩子  相似文献   

8.
<正>在国内,亲子共读的概念正受到越来越多父母的重视,许多父母也反映,亲子共读对于满足孩子的阅读需求是非常重要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通过对孩子阅读情况的观察,有32.0%的父母表示孩子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是"家长陪孩子一起读",有35.9%的父母表示孩子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是"家长读给孩子听",而表示孩子喜欢自主阅读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先讲一个故事: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在争论。美国人说:“你们中国人教育孩子只重视知识,不重视能力培养。”中国人说:“你们美国人教育孩子只重视能力培养,不重视知识的传授。”美国人不服气,说:“你说我们美国人知识少,那你考考我们的孩子?”于是中国人给孩子出了一道题:请介绍一下中国的珠算。美国孩子傻眼了,他见过电脑,没见过珠算。中国人很高兴,“看,你们的孩子知识太少吧。”这时,美国孩子转身到电脑上一敲键盘,电脑上显示出珠算的所有知识:运算原理是什么;什么时候传到韩国;什么时候传到日本;珠算和电脑有什么关系;珠算和计算…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诚信教育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进行了。守信的“基础”是诚实,所以日本家长普遍重视培养孩子的诚实品德。比如孩子不慎打破了家中的花瓶,如果他勇于将事  相似文献   

11.
想让孩子的人生不那么困难,就要不给他们制造特权. 在日本留学期间,我常到一些日本朋友家里做客,久而久之便发现,很多日本家庭都没有专门供孩子学习、读书的书房,即便家里有书房的,也是给父母们专用的.刚开始,我并不理解日本家庭这种"不以孩子为先"的做法,直到后来,我听了导师安藤先生对此所作的解释才恍然大悟,并且非常赞同. 安藤称,家里不给孩子专门的书房,恰恰是为了孩子好.首先,一家一般只有一个书房,给孩子了,父亲下班后就只能在客厅里度过,因此很少能静下来再看书或从事其它工作.再看看妻子正在厨房里忙碌着,完全没工夫搭理自己,因此他们大都只能选择窝在沙发上看看电视,打发无聊时间.  相似文献   

12.
环境,是指人们生活其中,并能给人以影响的客观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长期以来,培智学校的美术活动中,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将成人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未考虑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以及弱智儿童的绘画特点,久而久之,儿童的情感受到压抑,想象力、创造力受到摧残,个性得不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同等重要。身体有残疾,但心理健康的孩子,他也会幸福生活的,甚至还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才会走向极端,给自己、家人及社会造成危害。家长们要转变观念,不仅重视孩子的学习更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孩子入园是家庭中的一件大事,这直接影响着孩子能否快乐健康的成长。受到主客观因素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存在很多误区,因此,本文选取兰州市辖区的一部分幼儿园开展调查研究,以此为依据提供给家长选择幼儿园的合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日本教授高桥敷在《丑陋的日本人》中描述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法国人拉纳7岁的儿子用石块打碎了高桥敷教授家的一块窗户玻璃,拉纳夫妇并未因此亲自去向高桥敷道歉,而是让自己的孩子抱着一块玻璃去教授家里。高桥敷面对小男孩那副可怜模样,非但没有训斥他,反而给了他一些点心带回去。事后,拉纳先生对高桥敷的作法十分不满,他对高桥敷说:“教授,您这样对待孩子使我们很为难,本应该受到训斥的孩子,却得到抚慰。我想让他再来一次,请您给他以严厉管教。点心让他送还给您,您可以在其它场合,以其它理由给他。”对照一下我们中国人是如何对待别人…  相似文献   

16.
日本家教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方式。我曾经在日本早稻田等大学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中国人与日本人心理比较研究,对日本家庭教育作过观察。日本的家庭教育有如下突出特点。一、重视礼仪教育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礼仪教育。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离家或归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孩子每次出门都要和母亲、父亲说一声“我走了”;每次回家进门都要说一声“我回来了”。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  相似文献   

17.
早教频道     
中国母亲更重视培养孩子的修养日本研究者发现,中国的母亲比日韩两国的母亲更重视培养孩子的修养。在日常的幼儿教育中,中国的母亲会把学绘画放在首位,学英语其次,学音乐排在  相似文献   

18.
“好可爱”     
常啸 《教师》2014,(19):1-1
正日本知名作家乙武洋匡生来没有四肢,属于天生重症残障。这样残酷的事实,是哪一个母亲都不愿意接受的。因此,孩子生下来后,家人为了不让母亲心灵上受到打击,一直拖着不让母子相见。一个月后,母亲终于见到那个没有双臂,也没有双腿的孩子。在见到孩子的那一刹那,她没有尖叫晕倒,也没有痛哭失声,而是轻轻抱起孩子,带着慈爱的微笑说:"好可爱!"一声"好可爱",成了乙武洋匡自信的源泉。母亲没有给乙武洋匡一个健全的身躯,却给他营造了一个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环境,培养了他一颗正常人的心态。母亲告诉他,四肢不  相似文献   

19.
<正>每逢开学,不少家长就会托关系给孩子安排一个好座位,目的是让孩子听好课,读好书,受到教师的特别照顾和重视。班主任拥有安排座位的决定权,因而成为家长眼中的"红人"。那么,我们班主任又是怎样安排座位的呢?一般情况下,有些班主任把成绩好的学生、有关系的学生多放在第二至四排,以示重视;把调皮捣蛋的学生、好违纪的学生多放在最后两排或教室的  相似文献   

20.
玉洁 《宁夏教育》2009,(4):78-78
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当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时,孩子就会感到他得不到理解。只有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时,他才会觉得受到了重视,他的行为才会良好,因为孩子生活在感觉的世界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