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话实说陈忠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红 《职业技术》2005,(9):18-20
六旬作家陈忠实先生看上去就是一个厚道、质朴、豪爽的西北汉子,仔细观察,会发现他那风云激荡的心胸里,还有着纤秀精细的一面.他那张"沟壑纵横"的脸上,一双敏锐的黑眼睛炯炯有神.陈忠实精神很好,不怎么显老,瘦骨依旧,一点也没发福的迹象.他不善言谈,一开口,"满嘴的羊肉泡馍味儿",一口秦腔.  相似文献   

2.
陈忠实老师起初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夹着雪茄,满脸沧桑,在白鹿原上眺望和沉思的凝重表情.站在他的墓前,望着辽阔的灞河河川和沟壑纵横的黄土坡,我脑海里浮现的,依然是他那坚毅而深邃的神情. 记忆中的这一瞬,是1993年春夏之交,陕西电视台为陈老师拍摄的纪录片中的一个特写.此时,《白鹿原》已在文坛引发"地震",被评论界誉为"开...  相似文献   

3.
父亲节那天     
盼望着,盼望着,父亲节终于到来了. 这一天,我早早起床了.牙刷、牙膏、茶缸;面盆、毛巾、香皂,就像爸爸料理我小时候的一样,今天,我为爸爸的起床做好了一切.爸爸这时还没醒,我坐在床边,仔细地端详着他.在生活重压下,他的两鬓已夹杂着白发,那张慈祥的脸已被风雨吹淋得沟壑纵横.  相似文献   

4.
我与《文友》杂志副主编花清香女士采访著名作家陈忠实,我提了一个问题是:“您一生中最感激的人是谁?”陈忠实不加思索地脱口回答遭:“父亲”客房窗户很小,加之外面又没有阳光透进来,室内光线晦暗不明,我与陈忠实仅仅一茶几之隔,他的面孔却有些模糊,就在这一片朦胧里,陈忠实以深沉而徐缓的语调对我讲起了他的父亲。陈忠实出生那年,他的父亲正好36岁,而且那一天是他的生日。父子俩同—个生日同一  相似文献   

5.
一哲 《课外阅读》2010,(7):33-33
前段日子去西安采访作家陈忠实。他讲了一件令他一直都在自责的事。那年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一些文学青年常常登门求教。  相似文献   

6.
陈忠实的“两个篮子” 说起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文学爱好者是非常熟悉的。他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更是颇受读者青睐。不过鲜为人知的是,陈忠实成名之前,曾是生活在农村里的一位普通农民。那时别人在地里忙碌,他却独自在写作。妻子责备他说,写文章有什么用,又不用养家糊口。陈忠实说:“放心,要是搛不到钱,我便去养鸡。”《白鹿原》写完不久,他收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来信。当时他激动地瘫倒在椅子上,半天也说不出话来。妻子以为他病了,吓得满屋子乱转。半晌之后,他站了起来,大声说了四个字:“不养鸡了!”  相似文献   

7.
据新华网报道,近日,作家陈忠实作品的语言差错审读报告,由《咬文嚼字》公布。该报告称,陈忠实有一个习惯性用字错误,他多次把树干写成树杆。陈忠实经典之作《白鹿原》,也被指不止一处语言差  相似文献   

8.
<正>陈忠实文学之路上遇到的第一个人是赵树理。赵树理可以说是陈忠实未见过面的文学启蒙老师。陈忠实读书到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中学语文课进行改革,语文分为汉语和文学两门。汉语课本讲语法,陈忠实说这是他最厌烦的一门功课;文学课本收录的是古今中外的诗词、散文、小说  相似文献   

9.
<正>因《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陈忠实曾经做了一件让他后悔不已的事。一位姓段的文学爱好者带着自己的习作从陕西户县来西安拜访他,陈忠实读完后,觉得很一般,但为了不打击这位小伙子对文学的热情,陈忠实还是说了一些鼓励的话。十多年过去了,小伙子一直坚持写作,别人给他介绍工作他不做,家里农活也不干,一心扑在写作上,以至于如今穷困潦倒。  相似文献   

10.
章莉莎  王涛 《教师》2015,(2):22-23
陈忠实的《白鹿原》问世以来,就获得了当代小说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成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的"扛鼎之作"。可以说《白鹿原》之所以会有今天的成就,跟其精练而雅致的书面语和地道的关中方言是密不可分的。作者陈忠实注重这两种语言材料的区别和调配,并且将书面语和方言的使用作明显的分化和对立,形成了亦庄亦谐、大雅大俗、相得益彰的效果,增强了小说语言的张力。关注陈忠实语言特色的别致,才能更贴近地理解他的文学价值,体会作家淋漓酣畅的内心冲动。  相似文献   

11.
不急,慢慢写     
1992年早春的一个下午,陈忠实写完《白鹿原》的最后一个字。之后,他对妻子说:"我得给老何写封信,告诉他小说的事,我让他等得太久了。"陈忠实说的老何,叫何启治。1973年隆冬的一天,陈忠实到西安郊区区委开会。散会后,他被一个陌生人拦住,那人自我介绍说:"我叫何启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我读过你的短篇小说,觉得很有潜力,想约你写一部长篇小  相似文献   

12.
循着时间的顺序,一本一本地读陈忠实先生的书,仿佛在跟随他的心路,仿佛在试着用他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并跟随他一起从奇崛的雄起中,优雅而平稳地落回大地。有陈忠实先生这样经历的作家,并不少。在基层和家乡工作,写的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有这么一个小孩,他天生大脑袋,微微凸起的后脑勺里似乎比别的小孩多装了不知多少个脑细胞。他那红扑扑的苹果脸上缀着一对会说话的小眼睛,乌黑发亮的眼珠子整天滴溜溜地转个不停。再说他那张  相似文献   

14.
陈忠实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陕西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自1993年《白鹿原》发表以来,近二十年中,学者围绕陈忠实及其作品在文化研究、乡土与创作的联系、纵横比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从写作手法与创作模式等角度认同并反思了传统的儒家文化,从方言运用和生活经历探究陈忠实乡土创作的文化寻根历程,在陈忠实与国内外作家的作品对比中挖掘体现他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据(新华网)报道,著名作家浩然逝世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对浩然的逝世深表悲伤。我认为他是一个不一样的作家。有很多不一样的经历。”陈忠实认为,浩然的。不一样”,  相似文献   

16.
长篇小说《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是怎样步入作家行列的呢?事情得从1957 年说起。那时,陈忠实还是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来自农村,特别爱读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摹仿赵树理风格,写起了小说。  相似文献   

17.
据《扬子晚报》消息,9月15日是《白鹿原》的公映日,对于很多人来说有特殊意义,比如陈忠实。作为小说原著作者,他为电影《白鹿原》宣传出力不少。公映日前一天,记者采访了陈忠实,探访了有关影片的热点话题。记者问他:陈老师,久经波折后,电影《白鹿原》确认15日全国公映,现在这部电影已经被称作史上最难拍也是最难放的电影,所有主创人员都经受了许多煎熬,您有这样的感受吗?陈忠实回答说:我已经多少都有点麻木了。对于这一波三折,  相似文献   

18.
史诗式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白鹿原》的成功不仅表现在史诗性结构,还表现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白嘉轩是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塑造的一位儒家道德的忠实实践者,他是儒家文化渗透到白鹿村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19.
习惯     
佚名 《高中生》2008,(13):59-59
爷爷老是坐在他那早已掉漆的太师椅上,捋着他那几根花白的胡子,戴上老花镜,看那一本早已发黄了的《三字经》。那张不时会发出吱吱声音的太师椅,据说是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已经是好几代了。爷爷老是不愿换上一  相似文献   

20.
与父亲产生误解是在那年秋天。那时,正好是新学期,学校要收学费。回家后,我向父亲要钱,他说下午会亲自去学校交钱。可晚上我回到家,却看见了父亲那张紧绷着的脸。他说他去学校问过其他班的同学,结果比我要的钱少几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