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题目;已知数列{a_n}是正项数列。其前n项和为S_n,并且对于所有的自然数n,a_n与2的等差中项等于S_n与2的等比中项.(Ⅰ)写出数列{a_n}的前三项;(Ⅱ)求数列{a_n}的通项公式;(Ⅲ)令b_n=1/2(a_n 1/a_n a_n/a_n 1)(n∈N),求lim(b_1 b_2 … b_n-n)。  相似文献   

2.
94年高考(理科)第25题为:设数列{a_n}是正数组成的数列,其前n项和为S_n,并且对于所有的自然数n,a_n与2的等差中项等于S_n与2的等比中项。 (1)写出数列{a_n}的前3项; (2)求数列{a_n}的通项公式(写出推证过程);  相似文献   

3.
取倒数在解决有些数列问题中方便、快捷,能大大简缩思维.1.取倒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例1 已知数列{a_n}的前 n 项和为 S_n,a_1=2,当 n≥2时,2S_n~2=(2S_n-1)a_n,求数列{a_n}的通项公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高考试题“根植课本,灵活变通,体现能力”的命题趋势日益稳定.因此树立“立足课本,变式提高,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内涵,充分利用例(习)题的潜在功能,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是提高复习质量的关键保证.本文就指导学生搞好数列复习的具体做法,谈几点体会.一、重视“主元”的统领作用数列{a_n}的通项 a_n 与其前 n 项和 S_n 组成了数列{a_n}的“主元”,包括等差(比)数列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这两个“主元”展开.它们之间具有关系:a_1=S_1,a_n=S_n-S_(n-1)(n≥2).例1 设{a_n}是正数组成的数列,其前 n 项和为S_n,并且对所有自然数 n,a_n 与2的等差中项等于 S_n 与2的等比中项,求数列{a_n}的通项公式.  相似文献   

5.
通项 a_n 和前 n 项和 S_n是数列的两个基本特征量.如果给定通项公式 a_n=f(n)或给定前 n 项和公式 S_n=F(n),这个数列就完全确定了。两个公式是有密切联系的,我们可以根据 a_n求 S_n,也可以根据 S_n求 a_n.本文拟介绍用解方程组的方法解决一类数列的求和问题.  相似文献   

6.
Anonymous  佚名 《高中生》2014,(7):30-31
教材原题1(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5第44页例3)已知数列{a_n}的前n项和为S_n=n~2+1/2·n,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改编过程原题是已知S_n求a_n的基本题型.我们知道,对于任何数列{a_n},Sn与a_n有如下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25) 已知数列{b_n}是等差数列,b_1=1,b_1 b_2 … b_(10)=100.(1)求数列{b_n}的通项b_n(Ⅱ)设数列{a_n}的通项a_n=1g(1 (1/b_n),记S_n是数列{a_n}的前n项和.试比较S_n与(1/2)lgb_(n 1)的大小,并证明你的结论。 (理)(25) 已知数列{b_n}是等差数列,b_1=1,b_1 b_2 … b_(10)=145.(Ⅰ)求数列{b_n}的通项b_n;(Ⅱ)设数列{a_n}的通项a_n=log_n(1 (1/b_n),(其中a>0,a≠1),记S_N是数列{a_n}的前n项和,试比较S_n与1/2log_nb_(n 1)的大小,并证明你的结论, 探源 此二题源于1985年高考上海试题:对于大于1的自然数n,证明  相似文献   

8.
中学数学教材中,给出的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的公式,实际上都是等差、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这四个充要条件,我们还可进一步简化如下(下面定理中,a_n表示数列通项,S_n表示前n项和,A、B、p、r、k均表示常数): 定理二数列{a_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a_n=A_n B。定理二数列{a_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S_n=An~2 B_n。  相似文献   

9.
我们知道,首项为 a_1,公差为 d 的等差数列{a_n}前 n项和 S_n=na_1 ((n(n-1))/2)d,从本质上看,S_n 是关于 n 的函数,本文试图通过对 S_n 的研究,加深对等差数列的进一步的理解.对此有如下结论:定理:设 S_n 为数列{a_n}前 n 项之和,则{a_n}为等差数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一个数列{a_n}、若它的通项可以分成某一新数列的相邻两项的差,而a_n=b_(n 1)-b_n或a_n=b_n-b_(n 1)(n=1,2,…),则容易求得其前n项和 S_n=b_(n 1)-b_1或S_n=b_1-b_(n 1), [例1] 现行高中课本代数第二册第79页28题: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tgx 1/2~2tg(x/2~2) … 1/2~ntg(x/2~n)=1/2~nctg(x/2~n)-ctgx(x≠kπ、k∈Z) 分析:等式左边是数列{1/2~ntg(x/2~n)}的前n项和S_n,下面用分项求和法求S_n。解:设a_n=1/2~ntg(x/2~n),则由三角学中的公式得。  相似文献   

11.
<正>利用递推关系求数列的通项公式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一般地,如果递推关系中涉及到S_n时,应利用公式a_n=S_n-S_(n-1)(n≥2),要么将递推关系转化为仅关于a_n的关系式(即消去S_n);要么将递推关系转化为仅关于S_n的关系式,求数列{S_n}的通项公式,再由公式a_n=S_n-S_(n-1)(n≥2)求出{a_n}的通项公式。  相似文献   

12.
题目在数列{a_n}中,已知a_n=25-2n(n∈N*),求其前n项和S_n取最大值时n的值.解法1:∵数列{a_n}为等差数列,a_1=23,d=-2,  相似文献   

13.
<正>一、数列本身各部分知识的综合例1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_n}的前n项和为S_n,且满足S_1>1,6S_n=(a_n+1)(a_n+2),n∈N_+,求{a_n}的通项公式。解析:利用n≥2时S_n-S_(n-1)=a_n将已知条件6S_n=(a_n+1)(a_n+2),n∈N+转化为a_n与a_(n-1)之间的关系。由a_1=S_1=1/6(a_1+1)(a_1+2),解得a_1=1或a_1=2,由假设a_1=S_1>1,因此a_1=2。又由a_(n+1)=S_n+1-  相似文献   

14.
有些数列问题的已知条件中有关系S_n=f(a_n)(或a_n=g(S_n)),求{a_n}的通项公式。研究这类问题通常有下列两种方法:一是由已知猜想{a_n}的通项公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二是联立S_n=f(a_n)或a_n=S_n-S_(n_-1)(n≥2)推导出{a_n}或{S_n}的通项公式。在这里特介绍后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等差数列│a_n│的前n项和S_n,有这样一条性质: 数列{a_n}为等差数列,S_n为它的前n项和,则点(n,S_n/n)在直线y=a_1 (x-1)  相似文献   

16.
已知线性递推关系求通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反复出现,而这类问题我们都可以通过构造新数列解决.下面是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几个该类题型.例1(2010年上海高考题)已知数列{a_n}的前n项和为S_n,S_n=n-5a_n-85,n∈N~*.求数列{a_n}的通项公式.  相似文献   

17.
如何求分段递增数列与等项分段递增数列这两类有趣数列的通项与前n项和,是中学生难以把握的问题。为此,本文以实例来说明求这两类特殊数列的通项与前n项和的方法,供读者参考。 例1 设数列{a_n}的各项为:1,2,2,3,3,3,…,n,n,…至n个n,…,求数列{a_n}的通项公式a_n及前n项之和S_n,并计算a_(1997)与S_(1997)之值。  相似文献   

18.
2007年高考山东理科数学第19题(以下简称试题1):设数列{a_n}满足a_1+3a_2+3~2a_3+…+3~(n-1)a_n=n/3,n∈N~*(Ⅰ)求数列{a_n}的通项;(Ⅱ)设b_n=n/a_n,求数列{b_n}的前n项和S_n.时隔仅二年,2009年高考湖北卷文科数学  相似文献   

19.
数列是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衔接点之一,因此历来是高考的重点.纵观近10年的高考数学试题,对数列知识着重在如下两个方面作了考查:一是数列的概念及有关计算,二是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 n 项和的公式的直用.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数列{a_n}中的第 n 项 a_n 与项数 n 之间对应关系的一个解析表达式,它是研究数列的有力工具.通项 a_n 与前 n项和 S_n 之间有着如下关系:  相似文献   

20.
[考试要求] 本章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在高考中,有关数列、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数列极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是必考内容,数学归纳法是常考的基本方法之一,除此之外,在较难试题中常常出现有关数列的综合问题,考查综合与灵活运用数列的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指导] 一、以函数的观点认识数列例1 等差数列{a_n}中,a_1>0,前n项和为S_n,且S_9>0,S_(10)<0,则当n=____时,S_n最大。分析:等差数列前n项和S_n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二次项系数可以为零,且n∈N),且常数项为零,因此函数S_n=f(n)的图象是过原点的抛物线上横坐标为自然数的点(如图4—1),由题意可知该数列公差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