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科学知识融合在鲁迅创作的艺术世界里,呈现独特的风貌。鲁迅杂文的独特在于以自然科学的理性做底子,来阐述社会的飞扬,用自然科学作为批判落后愚昧思想的锐利武器,形成以科学为底色的思想文化批判特色。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论潜移默化为鲁迅的思维方式及其行文思路的展开方式,还体现所追求的独特艺术表现方式与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2.
普列汉诺夫研究和利用了谢切诺夫、赫胥黎、海克尔、福勒尔等人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思想,并给以高度评价;他在捍卫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中,以自然科学唯物主义为武器,批判了波格丹诺夫、马赫、奥斯特瓦尔德等自然科学家的唯心主义,阐明哲学唯心主义是没有自然科学根据的;并对摩莱肖特、费尔巴哈等人由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思想认识根源进行了深入分析,划清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同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界限.  相似文献   

3.
赵静  陈文勇 《情报科学》2007,25(11):1613-1616
情报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都具有反身性。但两者的反身性有很大差别,前者不仅影响知识研究的方向和效应,还可能改变理论命题本身;而后者更多的是对知识运用效应的反思,研究内容相对独立于社会的主观渗透。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社会变量的渗入程度和研究对象的各自特性。  相似文献   

4.
论实体观对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是以实体观为基础的,哲学家们将实体分为物质实体和精神(心灵)实体,这两种实体之间存在根本区别。以牛顿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家以其微粒论学说表明其形而上学的实体观。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将第一性质归入物质实体,第二性质归入心灵实体,前者是知识和科学理性的领域,后者是价值和价值理性的领域,从而将形而上学的二元论导入知识和价值、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二分对立。  相似文献   

5.
艺术美学教育是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所必不可少的课程体系。学校必须重视美学教育以便使高校学生了解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做好高校艺术素质培养。提高大专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6.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经历了从综合到分化再到综合的过程,现阶段呈现加速融合趋势。现代化建设对决策咨询提出新的要求,需要新型智库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大领域。建立贯通融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智库组织领导与政策牵引体系、智库研究内部与外部协同体系、智库科学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决策咨询服务与成果评价体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国家战略思想力量相得益彰的驱动体系,推动形成具有强烈现实问题导向的智库科学,是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新型智库增强国家战略思想力量、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康德曾经在《什么是启蒙》中详细地揭示了理性在其运用领域中的尴尬境地:人类在需要运用自己理性的领域里却不得不接受别人的权威;而启蒙要求人们必须依靠自己的理性而不求助和屈服于任何权威.康德试图解决这一悖论,而卢梭的《爱弥尔》恰好给了他很大的启示,从整部《纯粹理性批判》的立意中,都可以看出康德始终未曾离开过这个启示所设定的线索.通过对《爱弥儿》和《纯粹理性批判批》导言的分析,可以看到卢梭与康德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文华 《科学学研究》2006,24(6):834-839
比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科学基础与“认识旨趣”、理论特征、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5个方面的差异。认为研究对象上的差异处于核心地位。现代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社会科学理论很少有“范式”和创造性,但它仍然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9.
周小兰  李贞  张体勤 《科研管理》2018,39(3):90-100
成就目标导向作为成就动机的认知倾向,既是个体性格的稳定特质,同时存在不稳定的情境性特征。具备不同成就目标导向的个体由于动机认知结构的差异,对外呈现出不同的显性知识共享意愿和隐性知识共享意愿,而组织绩效考核取向作为普遍性的情境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通过对51家企业的678个样本进行层级回归分析发现:掌握目标导向与成绩趋近目标导向对显性知识共享意愿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掌握目标导向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并且随着绩效考核取向的提升,两种目标导向的主效应会逐渐减弱,反之则增强;成绩回避目标导向对显性知识共享意愿和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随着绩效考核取向的提升,成绩回避目标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负向关系有所减弱,反之则增强,这类个体的显性知识共享意愿不受绩效考核取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科技期刊履行同行评议的现状及其缺陷和存在问题;通过对2002年度《自然科学进展》稿件审理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采用作者所推荐的审稿人会明显有利于提高相应稿件的被录用的几率与发表;此外,通过对《自然科学进展》的不同学科稿件的录用与退稿情况对比分析,发现不同学科责任编辑对于稿件录用标准存在着明显差异。建议编辑不要全部采用作者推荐的审稿人评审稿件,并且在审稿单中应附注一些简略的“评审指南”。  相似文献   

11.
崔正  李东 《科教文汇》2008,(36):5-6
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道家思想所蕴含的科学思想从多方面刺激和鼓舞了中国科学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者是科研人员,而今在被经济浪潮席卷的科技领域,科研人员该如何用科学思想武装自己,如何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道家科学思想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技进步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整个文化结构的动因和塑造力量.技术革命促进人类思想五次解放,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从线性思维发展到非线性思维,最后产生了巨大的蝴蝶效应.技术渗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对艺术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之从古代稳定发展状态,逐渐走向激烈变革.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观念之繁杂,超乎人们的预料,艺术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相似文献   

13.
以258名研发人员为调研对象,探究目标取向通过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学习目标取向对员工创新行为产生正向影响,知识共享在学习目标取向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证明绩效取向直接对员工创新行为产生正向影响,知识共享在证明绩效取向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间并不起中介作用;回避绩效取向对员...  相似文献   

14.
科学属于理性思维范畴,其原则是融逻辑性、实证性为一体,通过人的大脑对事物进行科学的推断和研究,从而提取价值的结晶;艺术属于创意性思维,它将外界事物加以感性的表现与模仿,是人对生活现世诉诸情感和体验而得出的一种世界观和生活态度。前者是认识的抽象,后者是情感的抽象,前者靠严谨的论述而得出认识的结果,后者倚重人的内在情愫而获硕果。艺术是人们认识外界事物所持的一种方法,它必须搭乘科学的快车才能改造外部环境,科学是提升大家生活质量的手段,它必须借助艺术之力,通过幻想和假设创造未知。其两者的结果既紧密又实际,是帮助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两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王洁 《科教文汇》2008,(33):288-288
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制度的转变对警察这个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从传统社会的打击犯罪向现代社会的维护治安过渡。社会转变对警察这个职业的影响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政府在公共财政支出管理领域的政策变迁,政府科学资助机构的绩效评估亦从原来单纯基于产出的后评估,逐步转向战略导向下的绩效评估,即目标-过程.结果三位一体的绩效评估.本文通过对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近十年来绩效评估的相关法律背景与政策基础、组织框架、绩效评估的目的、内容和方式等的解读,分析其绩效评估、审计问责如何与绩效管理模式实现有机融合,使得绩效评估成为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助绩效和实现卓越管理的有效支撑,以期为我国科学基金工作的绩效评估探索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林乐飞 《科教文汇》2011,(11):171-172
高校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促进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之一,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艺术作品的生命力离不开主体的审美创造与审美接受。对艺术的审美接受是再创艺术生命力的基本条件。任何艺术作品只有经过审美接受者全身心的情感投入以及多种心理现象的高度整合与频繁互动,蕴藏其中的内在生气、意蕴、灵魂和精神才会大量的呈现;审美价值才能最终体现;主体的心灵收获也会得到有效的积聚和丰富。  相似文献   

19.
黄涛 《未来与发展》2009,30(8):14-17
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传统思维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本文从科技发展的角度,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以及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的角度,从全球性问题产生与解决的角度考察思维方式的变迁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作为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卢梭认为理性启蒙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它扼杀了人的天性致使道德沦丧,因而必须对启蒙理性本身进行启蒙。在卢梭看来,人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能保持他原有的自然本性,因而主张"回归自然",通过"自然教育"来培养道德的人、自由的人,从而最终实现启蒙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