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话是师生双方在课堂之上心灵碰撞、思想交流、解读文本的最佳途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诱使学生进行课堂对话的能力。运用对话,可以有效地破解文本壁垒,降低解读难度,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学生到了毕业年级之后大部分的时间是复习,各科的复习主要是结合中考考纲的考点来进行。语文的复习课也是如此,每节课老师都要以考纲为线索,重点、难点都结合考点进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方圆五十里的安陵小国,在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面前,难以自我求存。而唐雎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毫不畏缩,回答得合情合理而有分寸,不卑不亢。当秦王无理威胁时,唐雎则针锋相对,以其令人震撼的凛然正气使秦王色挠,长跪而道歉,从而胜利完成了出使使命,唐雎与秦王的鲜活形象也就跃然于纸上。从教十几年,  相似文献   

4.
选自我国古代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的《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是这次课程改革中重新编人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它既是一则生动而有趣的史料,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本章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显唐雎睿智,耐人寻味。文章展示的矛盾冲突尖锐,情节跌宕起伏。人物个性鲜明,是一篇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文。学习本课,除了能掌握、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提高语文能力外,还要挖掘文言材料中丰富的人文内涵,通过古代的人和事对现代的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进行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根据单元提示中关于“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要求,并结合这篇课文在第四学段教材中所处的地位,我觉得,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课内讲读课文。文章场面简洁.情节脉络清楚,矛盾集中尖锐,人物形象鲜明.文字以不艰深的对白为主,语言中含有丰富的潜台词。因此,《唐雎不辱使命》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我的教学构思则是请多个剧组表演后,用导消说戏、观众和演员对话的方式进行活动型“文言仿真”学习。  相似文献   

6.
教学史传类经典文言文,了解“士”及其文化内涵,对语文教学有重要意义.结合《唐雎不辱使命》,探寻“士”的缘起,厘清“士”的身份,理解“士”的追求,引导学生感受“士”这一群体的行为与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7.
陈丽芬 《现代语文》2009,(12):16-16
《唐雎不辱使命》生动地描绘了一场外交战场上的口舌争锋:小国使者唐雎,凭浩然正气威慑秦王,留下一段历史佳话。但我们敬佩的同时冷静思考,却发现这样的结局于外交法则、制度规定、人物形象、历史潮流诸方面而言均有不合,从而对之产生质疑。推而广之,以宣扬“三寸不烂胜过雄兵百万”为主的《战国策》也势必语言生性有余,情节真实性不足。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8,(24):1-2
巧借特别的句子,作为解读文本的入口,打破传统的解读思路,使教学具有整体性、连贯性、新颖性。  相似文献   

9.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之作,文中有许多意外值得我们品味.首先文中的对话描写之多就是一个意外,我们很少见过像这样密集的文言对话。其次.文中的结局很意外,唐雎经过一番舌战后,使秦王色饶,  相似文献   

10.
每当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总是疑惑顿生,如坠雾里,这篇文章是历史事件还是传说故事?唐雎能不辱使命?如鲠在喉,今吐之为快。我觉得这篇文章是小说,而非史实,是作者运用想像虚构的故事,塑造了唐雎这一英勇无畏的爱国者的形象,赞扬了他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学作品,出自《战国策》。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例如《曹刿论战》等来说,这一篇在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过,我个人认为,教学时也不必把字的难度想像得太大,毕竟初中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相似文献   

12.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也是选人中学教材的一篇传统课文。本文主要塑造了唐雎这样一位有胆有识、不畏强暴的谋臣形象。面对秦王企图用政治骗局而屈人之兵的险恶阴谋时,他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最终让秦王“长跪而谢之”,取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徐江  王从华 《天津教育》2013,(16):44-45
当前的语文界虽然高喊着什么“高效课堂”,但却相当严重地存在着思维值很低的现象.所以,可以说相当多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极差极差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初三的学生刚刚学过《唐雎不辱使命》课文之后,如果你问他们——唐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都会说他是如何如何的从容镇定,大义凛然,不辱使命.但是,你若换一个角度,特别是从人生实践的角度问他们——秦王为什么受挫于唐雎,从这件事上我们后人汲取什么教训,学生的回答往往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4.
[情景描述]新编《语文读本》(第四册)节选了金庸的《天龙八部》下面是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步骤。  相似文献   

15.
《唐雎不辱使命》(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长期以来,人们对文中的秦王形象早已形成了共识,认为这是一个阴险狡诈、色厉内荏又外强中干的残暴者,是一个与唐雎相对照的反面人物。代表这种观点的是配套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该文的"问题研究"这样评价秦王:  相似文献   

16.
张顺 《中学文科》2008,(7):15-15
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唐雎为什么能不辱使命?这是他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结果。在这场斗争中,唐雎就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唐雎面对骄横的秦王,不亢不卑,后发制人,最终让秦王“色挠”而词穷,  相似文献   

18.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或者回答超出了教学预设,老师该怎么办?如何巧妙地引导?如何避免在课堂上造成尴尬?如何借机提升课堂效率获得课堂生成?这些问题常令老师担心发愁,生怕学生在课堂上的意外让老师尊严扫地,无地自容。十分庆幸,也许因为我备课准备充分、课堂井然有序、学生配合默契的缘故,在我教书以来,居然一直没有遇到真正难倒过我而让我无法下台或者能让我借机提高课堂效率的意外。然而,在执教《唐雎不辱使  相似文献   

19.
教材:人音版第二册第七课 年级:一年级 教具:钢琴、录音机、图片、白纸、气球、记号笔[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袁桦 《儿童音乐》2010,(10):58-60
一、案例背景本学期一次三年级的常规音乐课,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这节课是让同学们学唱《卖报歌》。可在学唱歌曲时,却发生了一件有趣而"出格"的事,从而引出了本案例。二、情景描述那天上课前,我按计划认真备了课。上课铃声一响,我充满自信地走进了教室。随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视唱训练(发声训练)各环节的结束,进入了导入学唱新歌《卖报歌》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