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家把人的思维分为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造性思维也就是求异思维。数学教学中表现为,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是满足于一般的结论,而是广泛、深刻地进行思维,提出新的假设、新的构思,从而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引导学生将思维由“求同”转化为“求异”。一、培养探索精神,打好转化基础要实现由“求同”转向“求异”的思维方式,首先必须使学生具有各种有利于转化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的核心是探究心理,而“发现式”教学对培养探究心理则是行之有…  相似文献   

2.
教学中的科学思维培养和命题中的科学思维考查在学生原有基础、完成标志和主要作用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教师在设置课堂教学情境与命题情境时需区别对待,分别指向学生科学思维的有效发展和不同水平的甄别,并在“培养”中关注“甄别”,在“甄别”中导向“培养”。  相似文献   

3.
RME与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两种教学模式都是在进行数学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都旨在让学生在数学方面有更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教学模式在理论基础、“情境问题”、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数学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地位以及教材等方面各有其侧重点。  相似文献   

4.
面对此次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发挥学生主体性”号召,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从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逐步重视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也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一环。本文对“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一课题作出思考,并试图提出策略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语文作为“基础之基础”,其教学过程不仅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连续递进、逐步升级的。现代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小学生天性好玩,若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非但不会进入灵活的思维状态,就连最基本的跟学过程也是难以收效的。而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低龄学生产生兴趣,开启智慧之门,逐步养成灵活思维习惯的良好方法之一。笔者在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设计旨在通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让学生从“谁善于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中得到启发,自觉产生一些“奇思妙想”,甚至“奇思怪想“;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一起飞翔。  相似文献   

7.
创造型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这一良好品质。我认为,中学数学教师在加强对数学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必须重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求异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探究意识、应用意识的培养。一是按“问题解决”的形式设计教学过程。一般不直接展示结论,而是设置问题情境,提出启发性和挑战性问题,特别是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涉及专业知识较少的实际问题作为素材。  相似文献   

8.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主动、独创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并具有创见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科学家卡皮查认为:“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因为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特别是应用题教学更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渠道之一。它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维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思维的深刻性、严谨性、独创性得以培养。因此,笔者认为,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可行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  相似文献   

9.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境界,它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创造心理学认为,人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不能靠传授得到,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脑风暴”后的一种“顿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那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只重视求同思维、收敛思维的培养,而忽略培养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精神要求学生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新结构,创造新事物,其特点是推陈出新,力戒墨守成规。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对待学习对象,在学习过程中要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一、激趣引思,启发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创设最能激趣置疑引思的情境,吸引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况。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用“猴王分桃”的故事引入:猴王把6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小猴嫌少了,于是猴王就把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创设情境,引发思维的积极性;比较分析,训练思维的发散性;正反结合,培养思维的可逆性;拓展习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四个方面对物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作初步探讨。1创设情境引发思维的积极性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要任务就是要能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设置学生有兴趣、有疑点的问题,创设思维的情境,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1.1设段引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在不超出大纲要求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深思,架起教与学之间的思维桥梁。如在…  相似文献   

12.
黄林 《考试周刊》2012,(77):67-67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真实情境、质疑情境、想象情境等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拓展”。  相似文献   

13.
情境教学以其“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鲜明特色,在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独到之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以创设情境为突破口,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培养创新呢?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4.
浅谈中学物理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的根本目标。而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都是在思维活动中完成的,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以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拓型的创造性思维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有疑问才能产生认知的需要,才能产生积极的思维。解决数学问题,离不开思维活动。卓有成效的数学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1.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而不强迫,激励学生而不压抑,点拨学习门径而不代求通达。在高二新教材有关“面面平行”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得出“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首先要“创设情境”:1观察教室的天花板与地面所在的两个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能说出平行的道理吗﹖3以前见过类似这样的问题吗﹖一定情境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索引出当前要学习…  相似文献   

17.
实施素质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的导就凸显出其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虽然也能创设一些激疑情境进行导学,对导的时度还把握不太准。时度的把握,即是时间和程度的把握。时,即为适时。何谓适时?论语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对知识“心求迫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时,教师的导就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教师此时就可抓住时机进行引导,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产生克服困难、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和动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很幼稚,有的甚至太“出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闪现,必须加以爱护,给予赞扬、鼓励,使学生焕发出自信、自尊,而不是批评、贬斥。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想象,并适当加以引导,激发他们的灵感,启迪他们稚嫩的心灵,培养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9.
所谓“创新”,是指那种能促使人们产生新颖、独特想法的思维方式。创新意识的培养,源于平时的教育过程,而课堂教学从来就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从而发展和真正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呢?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学习动机尚不明确,学习意志尚不坚强,主要靠参与学习的兴趣激发、参与学习的能力培养以及参与过程的成功体验来保持其积极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想象,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参与学习.就这点,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促进主动参与 传统的教学,师生等级观念较重,这虽然有利于课堂的教学管理,但它削弱了师生之间的合作,影响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