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编纂传记丛书《新闻人》过程中,使我陷入敬重、感激心绪而深切怀念的,莫过于我的新闻启蒙老师邵红叶。在1948年末平津战役中,我被调到天津日报后,是邵红叶分配我当记者的。在房东的东屋里,他操着上海口音问我想做什么工作?我说:“服从组织分配。”他说:“好,你做文字记者怎样?”我说:“那可不行。我不会。”他问我会做什么?我说:“我会摄影,冲卷、洗印放大照片都会点儿。”他说:“摄影,以后再说,你先搞一段文字记者试试,好不好?”我说“不行”,他却说:“就这样定了!”从那时起,我和从华北局城工部调来的十几个…  相似文献   

2.
娇妻和爱子经常喜欢伏案翻看我入伍20多年所获得的大大小小20多个证书,而我自己时常独自欣赏的却只有1个证书,那就是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颁发的新闻函授结业证书。就是这张小小的结业证书,引领我这个新闻业余爱好走上了军事新闻之路。军报函授,你是我的启蒙老师。  相似文献   

3.
不经意照镜,头发泛起缕缕白丝,感触万千。记得刚满17岁那年,步入黄石市图书馆,恍然28年!真可谓“弹指一挥间”啊。回想走过的岁月,没有大成就,也未枉度人生。出版4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十多次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如果说,在学术道路上有点进步,我说,这与省图书馆启蒙分不开![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函授中心全体老师:你们好。我是去年底刚从新疆奎屯市驻军退伍的一名战士。在服役期间,有幸参加了团政治处统一组织的《解放军报》第十一届新闻函授学习。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和你们的精心指导,我从一个对新闻一无所知的“门外汉”,渐渐成为在军内外报刊见稿40余篇的基层报道骨干。退伍回家后,已养成良好写作习惯的我,常常夜深人静之时仍挑灯奋笔整理白天的见闻和灵感。因几篇有深度的稿子发表,我被家乡的一家报社聘为特约通讯员。近日,当收到为我转寄的第12期《军事记者》和第9期《函授学员通讯》时,一股暖流充满了整个心房,真…  相似文献   

5.
从我参加南京《新华日报》工作的第一天开始,石西民同志和报社的其他负责同志对我的教育培养也就开始了。课程是全面的,从新闻业务到马克思主义原理;从采访、编辑到  相似文献   

6.
因祖父多年在地方武装部工作的缘故,我早就知道有份《新闻与成才》,但真正认识并深深爱上她,却是当兵以后的事。新兵入伍第一天,睡至半夜,一声“咣当”把我从梦中惊醒,窗子被风吹开又“嘭”地一声关上了,“哗啦”一下窗玻璃上出现一个黑黝黝的洞,刺骨的北风直钻进来,冻得我们缩成了团。班长闻讯赶来,用手电照了照那黑洞洞的“大眼睛”,转身出去,拿来一本杂志、一瓶胶水,他撕破杂志,我们七手八脚地把那吓人的“黑洞”打了七八层补丁。第二天训练归来,往床上一坐,“补丁”进入我的视线,我这才发现那个补了用的是拆散的《新闻…  相似文献   

7.
我是新疆兵团农七师一二七团宣传科的一名业余通讯员。几年来,我与《新闻与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是贵刊这位良师益友指点迷津,使我由一名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的“门外汉”,逐渐对新闻事业有所了解,渐渐入门。我庆幸,我一个农场妇女没投错“师”。 贵刊内涵丰富,又通俗易懂,它贴近生活又经济实用。它从朴素无华的“小姑娘”逐渐成长为一个格调高雅、端庄秀丽的“大姑娘”。我对贵刊情有独钟,在我的家里珍藏着70多本书。 当我的文章一篇篇变成铅字,我对贵刊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尤其是我能在强手如林有专业记者参加的地州级好新闻…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九八二年进银行工作时开始写新闻报道的。开始,我一度认为要想见报与广播多,就得发稿多,稿子多了可能会“感动”编辑。这篇不行那篇行,于是,我一天到晚埋头写稿,有时一个星期就发十多篇。但由于对新闻业务知识一窍不通,尽管辛辛苦苦,结果广种不收,上稿率只有百分之一点五。走了一段弯路,使我悟出了一点道理,要想写好新闻,就得学习新闻业务知  相似文献   

9.
刚毕业那段时间,抱着对新闻报道的满腔热情,三两天就写出一篇“大作”,总是希望能在报社哪个角落里能找到一块镶嵌着自己大名的章,可翻来翻去了很多天却始终没能找到那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就在我将笔纸入库的时候,偶然的一件事又把我拉回了原来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当兵第二年,我所在部队奉命开赴宁夏西湖执行生产任务,官兵们吃的是干粮,喝的是涝坝水,住的是地窝子我被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R满老茧的手开始操起了笔·然而,“初人佛门念经难”,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投出去的稿件不下百篇,篇篇如泥牛入海。我自认不是“摇笔杆”的料,索性将全部底稿付之一炬,发誓不再舞文弄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在我部搞调查研究的师宣传科科长王彦夫。当我把屡投不中的情况告诉他后,他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中拿出了3本旧的《新闻与成才》杂志留给我,告诉我她就是最好的老师,自己就是从认她为师…  相似文献   

11.
今年6月14日下午,我从电话中听到一个陌生人的声音,说他是王仰晨的儿子,他爸爸已于前天逝世。我听后猛然一惊,因为不久前,仰晨同志还来过电话,说他白患脑血栓后,健康情况一直不好,走路困难,近日又摔了一跤,我们在电话中还互通了一些情况,想不到这竟是我们之间的最后一次谈话。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种种往事,历历萦回于我的脑际,久久难以散去。  相似文献   

12.
吴芝兰 《出版史料》2008,(2):103-107
丽尼原名郭安仁,著名翻译家、散文家。屠格涅夫长篇小说《前夜》《贵族之家》,契诃夫剧本《万尼亚舅舅》等名著的译者,散文《黄昏之献》《鹰之歌》的作者。巴金老的朋友,他的小说《春天里的秋天》的原型之一。也是我们原中南文艺出版社的副总编辑兼副社长……  相似文献   

13.
正1952年秋,周恩来、邓颖超到上海检查工作,特意请上海市委派人将华东机关幼儿园保育员龚志茹接到他们的住地。周、龚表姐弟二人时隔42年相见,互相谈了很长时间,从童年趣事谈到人生家庭,共同回忆了童年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周恩来满怀深情地对龚志茹  相似文献   

14.
我的老师     
我是贵州省一个边远山区的农行基层职工,学习写新闻是我工作之余的一大爱好。过去我既无专业书自学,也无老师指导,虽勤于练笔,但稿件见报率极低。去年我订阅了《新闻爱好者》之后,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写起稿来也较得心应手,见报的稿件也较过去多得多了。  相似文献   

15.
我的老师     
  相似文献   

16.
无产阶级革命家恽代英与启蒙老师李沅蘅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情谊. 李沅蘅,字镜涵,别号随缘老人.湖北石首桃花山人,家贫,靠族人资助中秀才,并升廪生.1897年考入武昌两湖学堂,1900年进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毕业后至武昌北路小学任教.  相似文献   

17.
朱颂扬 《军事记者》2008,(11):68-68
初识你,是在我任连队报道员的那一年。由于我平时比较喜欢写写画画,又有几篇小稿子在部队的“猎豹之声”广播上被广播,于是我被指定为连队的新闻报道员。然而,由于缺乏新闻理论知识,自己辛苦熬夜写出来的50多篇稿子,全都石沉大海,连一篇火柴盒也没在报纸上出现。我的写作激情一下子降到了冰点,甚至不想当报道员了。  相似文献   

18.
《档案天地》2007,(3):59-60
我认识草明老师,是在1973年。那时,我还在京西的煤矿里当一名掘井工人。当时,“文革”已经进入中后期.似乎是江青等人要搞一些歌舞升平,因此,通知各单位找一些“工农兵”代表,讴歌一下那个欣欣向荣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9.
去年初夏,原华中新闻专科学校二期学员到淮安板闸寻根时,非常怀念老校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副社长徐进,特别是他上的三堂启蒙课还深深地留在大家的脑海里。那是1949年3月,华中新专校部所在地板闸镇,突然从沉寂中热闹起来,街东的公路上解放大军日夜兼程向南进发;镇西的运河里百舸争流,满载粮草和医药用品支援前线。镇上的乡亲用惊喜的目光迎送着自己的军队奔赴战场,新专的学员在课余时也涌向公路两旁向解放军寄托  相似文献   

20.
在你的记忆中,一定有让你感动的老师。孙老师就是我们最崇敬的好老师。她个子不高,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