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指代,在语言运用中是不可缺少的。所谓指代,就是指示和代替,即指示或代替被指示、被代替的对象。指代具体是由代词来承担、来实现的。如:“这书内容很好。”指示代词“这”是指示“书”的;“这里的确风景迷人。”指示代词“这里”,代替这的地点处所;“他看电影去了。”人称代词“他”,代替某个人,等等。指代在语言运用中有着突出的表达作用:它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而使语言精炼简洁;可以紧密联系上下文,使语句更加贯通流畅;可以使语言增添修辞色彩,更鲜明生动地表情达意,等等。因此,正确使用指代  相似文献   

2.
语句运用中的综合性错误,不仅存在于单句中,——这在上篇已做了分析,而且也存在于复句中。例如: ①球员经过激烈的比赛,随即抒发个人的感想和体会,让球迷从中品味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许更能引起球迷的共鸣。(《中国电视报》1995.2.20第十六版) ②斯隆上任后,首先在同行业中进行收购,壮大自己的规模,继而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相似文献   

3.
在语言运用中,如果同一个语言单位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或异类错误,这就是一种综合错误。语言单位有多种,主要的是:语素、单词、词组(或叫做短语)、句子、句组(或叫做句群)。综合性错误多见于句子和句组中,而句子又有单句、复句之别,所以,也可以说,这类错误多存在于单句、复句与句组中。本文所要谈的是单句运用中的综合性错误。先看两例:  相似文献   

4.
在人们的各种交际活动中,称谓是被广泛地使用着的。所谓称谓,就是人们由亲属和各种社会人际关系以及身分、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哥哥”、“弟弟”、“丈夫”、“妻子”等,是由亲属关系得来的称谓;“主任”、“校长”、“厂长”、“经理”等,是由职务形成的称谓;“教师”、“司机”、“邮递员”、“售货员”等,是由职业形成的称谓;“团员”、“盟员”、“会员”等,是由身份形成的称谓;等等。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之中。因此,同  相似文献   

5.
肯否句式除了前文所说的以复句或句组的形式出现之外,还可以以单句的形式出现。以单句形式出现时,其表示肯定否定两种相反意思的部分,一般存在于某个句子成分中。例如:  相似文献   

6.
在成语运用中误用别字的错误,除本题上文所谈的形式外,常见的还有以下两种: 第一、近音替代,误用别字。近音是指字的语音形式相近,但不相同这样的现象。如:两个字声母、韵母都相同,只是声调不同,这就可以看作是近音。像“帆”与“烦”这两个字,“帆”字音为“fān”,“烦”字音为“fán”;两者声母皆为“f”,韵母皆为“an”。只是声调不同,“帆”为阴平声,“烦”为阳平声,两者即为近音。如果将成语“一帆风顺”中的“帆”,用近音字“烦”加以替代,这个成语的意义就不可解了。这就是近音替代,误用别字的错误。这种  相似文献   

7.
本题的上文,简要分析了“使”字句运用中的两种错误;除所谈的这两种外,也还有其他类型的错误,本文再续谈几种如下。第一、在“主语+由于……,使……”的结构中,滥用“使”字句,暗换了主语,使句子的结构混乱,句意不通。例如: ①有的自然科学家由于受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影响,使他们直接在科学研究中作出错误的结论,而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北京日报》1986.5.5第三版) ②流失学生由于缺乏学校的正常教育,因而使他们在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方面受到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动词“发生”在词组的组织与句子的构造中,常见的另一类语法错误是:与其相关的句法成分关系不协调。这类错误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发生”做谓语时,与其宾语关系不调 “发生”做谓语时,其后所带的宾语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名词性宾语,即宾语是由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如:“发生了交通事故”、“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两个句子中的“事故”兴趣”都是名词。另一种是动词性宾语,即宾语是由动词或动词性词语充当。  相似文献   

9.
“把”字句是汉语中一种使用广泛、独具特点的句式。典型的“把”字句是指用介词“把”将宾语提到谓语之前,而且具有极强处置意义的句式。如: ①他把苹果树锯了。②我把旧窗纸撕了下来。③炊事班把饭送上了工地。④这孩子把我们给忘了。⑤妇女们把洗好的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晒。以上五例是“把”字句几种常见常用的结构形式,从中可以看到“把”字句的一些主要特点:(1)句子原来的宾语用介词“把”提到了谓语之前,成为逻辑宾语,并与“把”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如例①的“苹果树”,例②的“旧窗纸”,例③  相似文献   

10.
本题上文说过:插入语“特别是”所联系的各项,一般都属于相同的范畴,并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它除表示强调、突出等语义外,还可以表示某种进层关系。违背这一特点和规律所造成的错误,除上文所谈的之外,这里再续谈几种。 第一、将不相干的对象用“特别是”连接构成进层关系,不当。 所谓不相干的对象,指的是不属相同范畴,无内在逻辑联系或联系甚远的对象;将这样的对象用“特别是”连接起来,硬性构成强调、进层关系,往往难免造成进层不当的错误。例如:  相似文献   

11.
第三、语义相矛盾 语义相矛盾主要是指“不仅”、“不仅仅”之后的谓语动词,与后一分句的相关部分语义上相反相矛眉。由“不仅”、“不仅仅”构成的递进复句,其两个分句的意思应属相同的范踌,而且应是同向的。这主要表现在“不仅”、“不仅仅”之后的谓语动词与后一分句的相关部分意义的同向一致上。如:“他不仅看了这部小说,而且还看了用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这个厂不仅仅增加了产品的数量,还大大提高了产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肯否句式?简单点说,同时表示肯定与否定两种相反意思的句子形式,即可称为肯否句式。如以下诸例: ①他能不能写好这篇通讯,这要看他能不能做深入的采访。②这次比赛他能否荣登榜首,这还难以预料。③他是否说过这种话,我现在已记不清了。④今天天阴会不会下雪呢?气象台的天气预报说不会下雪。  相似文献   

13.
成语的特定含义和结构形式,是用特定的词及词与词之间特定的组合方式表示出来的;书面上,则是用词的书写符号——汉字表示的。如;“声情并茂”这个成语,书面上就是“声”、“情”、“并”、“茂”这四个汉字来表示的。汉字是一种有形(形体)、有音(读音)、有义(意义)的文字,因此,如果改变了成语的用字,那就往住会改变成语的意义,有的还会错误地改变成语的意义,或使成语意义不通,同时,还会错变成语的结构形式;这就是成语运  相似文献   

14.
“被”字句是被动句的一种独具特点的结构形式,它与其他形式的被动句式的主要区别是用“被”字表示句中的被动关系。例如: ①他被批评了。②他被哥哥批评了。③他被哥哥所批评。以上例句是“被”字句的三种不同的结构形  相似文献   

15.
“被”字句在说话或文章中,同其他句子一样,也是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上下文的关系之中,与别的句式配合使用。因此,它必然要和上文或下文的句子发生这种或那种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也是用好“被”字句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处理不好,自然也会产生某些语法错误。本文所要谈的是“被”字句在与其他句式配合使用时所出现的错误,另外附带提一下“被”字的词序问题。一、与主动句配合使用时出现的错误“被”字句经常与主动句配合使用,运用得好,可以收到极好的修辞效果,如以下二例: ①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使”字句?简单点说,就是由具有使令意义的动词“使”,充当前段谓语的一种兼语句式。例如: ①这喊声使他从述梦中清醒过来。②他的报告内容丰富,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③这是个好传统,要使代代相传。④对于文化水平尚低的职工,要使提高文化水平。从以上的例句中可以看出,“使”字句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1)动词“使”做句子的前段谓语,其后必须有后段谓语,如例①的“清醒”,例②的“受  相似文献   

17.
在“被”字句的结构和运用中,“被”字句的谓语动词一般只有一项;但是,有时却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这样,就必然存在着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这些谓语动词与主语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些关系都比较复杂,也比较难处理。因此,如果处理不当,或者稍有疏忽,就会出错。以下所谈,是这类错误中的几种表现形式: 第一、谓语动词联合不当,造成“被”字句使用不当。如:  相似文献   

18.
语句歧义,除本题上篇分析的几种形式外,尚可举出以下几种: (1)虚词多余与疏漏,造成语句歧义虚词运用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各种词组或句子的结构关系及其语义的表达。虚词运用如果出现失误,例如虚词多余或疏漏,也会造成语句歧义。这里,我们仅以结构助词“的”的多余与疏漏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例如: ①在他当年战斗过的野狼峪村,所见所闻更令他震惊:没上学的少年在山上挖野菜;几百人在一线“金泉”边等水;为了使儿子不打“光棍”的父亲硬逼女儿去换亲;……(《北京晚报》1988.11.18第四版) ②他兴奋不已,猫是他画的鉴定者,他与  相似文献   

19.
助词“的”疏漏在语言运用中所造成的弊病,本题上文做了一定的分析;常见的还有四种,这里提出来再做点分析。 (1)在多项定语的结构形式中,有的定语之后缺少须用的助词“的”。  相似文献   

20.
成语,也有其鲜明的感情色彩;这感情色彩是其色彩义的一种,它体现着人们对于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和主观评价。粗略地说,一般可分做三种:褒义、贬义和中性。褒义色彩,体现着人们对于肯定事物和美好事物的肯定性评价与赞许的感情色彩,如“繁荣昌盛”“蒸蒸日上”“不屈不挠”“壮志凌云”“英姿飒爽”“兢兢业业”“光明磊落”等。贬义色彩体现着人们对于客观对象否定性评价和贬斥厌恶的感情色彩,如“狼狈为奸”“行尸走肉”“鼠目寸光”“油头滑脑”“穷凶极恶”“摇尾乞怜”“低三下四”等。中性色彩是指成语并无褒义或者贬义这类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