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鹿原》是陈忠实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因其蕴含深厚而引起评论界持续关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它所受到的关注不仅未曾消减反而表现出某种深化的趋势。本文对近十年间关于文本的主题、人物、意象、语言等方面的研究形成的代表性观点进行梳理介绍,通过总结梳理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白鹿原》是一部以男权社会为主要背景创作出来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并没有彻底脱离传统的男性创作视角和文化背景,文中大部分女性形象都以悲剧命运收场,很难表达出自身的个性。但正是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促使整部小说呈现出一种沉郁而又厚重的写作风格,从侧面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类生存的重新思考,以及对于苦难生活的同情之心。本文主要从田小娥、白灵以及吴仙草三个典型女性形象来分析陈忠实该作中的女性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3.
陈忠实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1995年秋末冬初,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出结果,《白鹿原》全票通过初评。可能大家对作品还有些不同看法,所以就压着没有搞终评,压了两年。到1997年的秋末冬初正式开评,又受到评委们的基本肯定。他们希望对其中人物朱先生的两段话修改一下,但可以修改也可以不修改。其实改动的地方很小,而且无伤大雅,所以后来出了修订版,  相似文献   

4.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是一部反映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长篇巨著。《白鹿原》的现实主义精神是深刻的,且多方位的,有反映半个世纪时代巨变的历史现实主义,还有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农业文化思想的现实主义,反映善恶兼有的人性现实主义,反映国共两党的政治实际的政治现实主义,反映世事变纪莫测,人生沉浮无准的尘世现实主义,作者把现实主义精神凝结于小说之中。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国门大开,外来化蜂涌而入,对本民族化冲击很大,民族化产生危机。《白鹿源》在此背景下产生,着重对开放年代的传统化重新审视。作陈忠实将传统化中的主要部分三泰化“关学”的典型特征赋予了主人公白嘉以及作为中国传统化符号的朱先生。《白鹿原》表达了作对传统化的留恋与希冀,传统化的精髓一定会世代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6.
据《扬子晚报》消息,9月15日是《白鹿原》的公映日,对于很多人来说有特殊意义,比如陈忠实。作为小说原著作者,他为电影《白鹿原》宣传出力不少。公映日前一天,记者采访了陈忠实,探访了有关影片的热点话题。记者问他:陈老师,久经波折后,电影《白鹿原》确认15日全国公映,现在这部电影已经被称作史上最难拍也是最难放的电影,所有主创人员都经受了许多煎熬,您有这样的感受吗?陈忠实回答说:我已经多少都有点麻木了。对于这一波三折,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角度,通过对小说《白鹿原》中主要人物白嘉轩、鹿子霖的文化性格及其家族文化的分析解读,考察作者陈忠实对传统文化中“仁义”与“利”的基本态度,可以看出,作为传统文化的歌唱者和拥护者,陈忠实以代言人的身份,在作品《白鹿原》中体现了自己重义轻利、重农轻商的心理。  相似文献   

8.
★作者介绍:陈忠实,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长篇小说《白鹿原》、散文集《告别白鸽》,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其作品曾获全国优秀作品奖(1979年)、飞天文学奖(1980年)、当代文学奖(1984年)、长城文学奖(1985年)、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7年)等。  相似文献   

9.
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白鹿原》问世已经十余年了。在这十余年里,它获得了当代小说前所未有的巨大声誉,因其情节引人入胜,结构精巧严谨,人物摄魂夺魄,思想深邃独到而得到广泛赞赏。本文通过对作品的解读,试析其独具特色的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10.
三段论是学创作中的一种审美叙事手法。《白鹿原》成功地将传统故事叙事三段原理创化为审美三段论。人物塑造三段论在发展中塑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示出复杂的人物性格,挖掘出人物命运的悲剧意义;情节演进三段论通过丰富复杂的意象情节变化强化了作品的可读性,探寻到人物的心路走向,展示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历史真实;主题意蕴三段论在社会事物的互动发展中揭示了民族化心理的演变轨迹,反思和建构了民族化。  相似文献   

11.
2008年4月27日,《白鹿原》创作20周年纪念日,也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四卷集《陈忠实集》出版的日子,陈忠实来京,借机与陕西乡党们聚会。  相似文献   

12.
在作品重点塑造的两个形象的意义世界中,陈忠实既反思传统文化,又透过这种反思寻求到所向往的东西:那就是把人性和社会伦理道德要求、社会责任相统一,个人能从社会的索取中承担一定的义务,且具有坚挺的人格气质的人格道德模式,而这种探寻,究其实恰恰是儒家文化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白鹿原》,意在揭示民族“秘史”,虽然人们对秘史秉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态度,但陈忠实用他特有的创作手段,为我们打开了隐秘在这种悲怆国史,同时又是畸形性史后面的许久曾未开启的民生权的争斗史。  相似文献   

14.
本主要从化这一侧面来研究《白鹿原》的“史诗”性,《白鹿原》对中国化的反映是全面而丰富的,特别是中国传统化结构的剖析深刻而细胞,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化自觉意识,它还反映了20世纪中国新旧化的激烈冲突与斗争,有浓厚的传统化理想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5.
《白鹿原》至今还不乏评说,因其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陈忠实在这部长篇里寄托自己对乡土文化、儒家文化、性别文化的思考,显示出了他对传统文化既依恋又排斥、既认同又批判的矛盾与困惑。  相似文献   

16.
小说《白鹿原》中塑造了三类不同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她们不同命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几千年女性走过的曲折道路,同时也验证了女性解放必须与社会解放融合在一起,方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文学经典是近年来文学批评中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本文以《白鹿原》的经化历程为对象,认为《白鹿原》经过初期的“文学史经典”、“批评家的经典”“ 行性经典”的三重定位,再到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再经过“评奖风波”和“版本之争”,最终确立了它的经典性地位。同时,本文还揭示了存在于当代文学中的经典问题-“是谁维护着何种经典”-的特殊涵义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忠实在《白鹿原》的创作中 ,以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艺术拓进精神 ,于总体写实的基础上 ,将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要素渗透于创作机制 ,把现实与超现实、理性与非理性、真实与梦幻组接在一起 ,融合为一体 ,绘就一幅色彩繁复而特异的民族历史画卷。其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艺术手法的熟练而极富表现力的运用 ,使作品的主题得到深化 ,使作品的艺术魅力得到增强 ,使我们充分领略到作者“放开”了的“艺术视野”  相似文献   

19.
《白鹿原》问世后以其不菲的印售量和国内长篇小说最高奖项的获得而一直热力不减。然而在“繁荣热闹”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被高潮迭起的故事性遮蔽的人物形象的观念化以及心理深度的缺失。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意在揭示民族秘史,虽然人们对秘史秉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态度,但陈忠实用他特有的创作手段,为我们打开了隐秘在这种悲怆国史,同时又是畸形性史后面的许久曾未开启的民生权的争斗史。而所谓的民生,简单地说,就是人类求生存的意欲,民生就是经济,民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民生的核心主要在于生命。中国农民深度的民生权秘史在这部作品里被展现得惟妙惟肖,比如在交农事件中出现的生存权;农民协会里积聚的反抗权;黑娃曲折复杂的反叛权;鹿兆鹏抗婚的自由权等。甚至是白鹿原上的仁义承载者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