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美”课程的核心价值指向美的教育哲学、和谐的教育生态和完整的育人功能。“立美”课程中,国家课程和校本特色课程形成了横向成块、纵向成列的课程结构。美学视野下的学科课程、艺术融合课程的开发与整合,是国家课程的主要内容。儿童美学启蒙课程、综合实践超学科探究课程、同伴学苑课程、魅力艺术课程、“臻美旅行”德育实践课程,让校本特色课程更有张力。通过完善课程质量监控手段、优化课程教研机制、打造团队合作发展模式,实现课程的科学化管理。  相似文献   

2.
网络课程的艺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网络课程的特点探讨了网络课程艺术设计的原则,从“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一美学法则出发阐述了网络课程页面内容和形式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3.
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的王静义老师在他的《语文课程中的科学美教育初探》一文中说:“注重学科渗透、课程整合,是20世纪晚期以来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之一,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实现课程整合的主要途径是设置综合课程,而在以分科课程为主的高中阶段,除了课程设置的整合与科目内的整合这两条基本途径外,跨领域学习是实现课程整合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课程美育是进一步彰显课程的美育价值,以整体性和全局性的思路,全员、全程、全方位地推进各学科课程与美育理念同向同行,将美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的一种整体美育理念。课程美育要求在课程目标中蕴含“美”的素养发展,在课程内容上展现课程育人的审美品性,在课程实施中践行以“美”育人,在课程评价上观照课程的美育功能。课程美育以实现人的自由而身心和谐发展为根本追求,以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内在要求,以挖掘课程中美育资源的内生意义为实践取向,以拓展当代美育前沿为发展方向。为此,需树立课程美育理念,建立多维立体的课程美育协同体系,坚守课堂场域美育主渠道,提升教师的课程美育意识与能力,达成课程美育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课程教学改革应体现课程自身的特点,应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出发,抓住外国文学体现美、青年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切合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了既有效传授知识,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自然观察等方法,从哲学、美学、教育学等多重视角分析与归纳了体育课程美的发展形态.美的境界在于以有限表现无限,言说有限.超越有限.根据无限的"不在场的东西"在有限的"在场的东西"中的呈现水平,我们将体育课程美区分为"以美育体"、"以美育人"和"游戏中人"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分别代表了体育课程的手段美、体育课程的目标美与体育课程的境界美三种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将道路与桥梁工程的审美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安排到教学中,是当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展的一个趋势。主要介绍了《道路与桥梁工程美学》课程的课堂建设和实施情况。并对该课程基本内容与教学心得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论科学美的感性力量和科学美教育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肯定科学中关的存在,重视科学美教育,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之一。科学美作为美的形态的一种,科学美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子概念,具有美和审美教育的最基本的“感性”特征,科学美教育的功能和价值追求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大学美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面临着更好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在此过程中,美育课程需要融入创新思维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而美创融合作为一种新的视域,为大学美育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文章将从美创融合对大学美育课程的影响、美创融合视域下的大学美育课程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以及路径三方面进行探析,旨在为大学美育课程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中学各门课程中最美的课程,它运用了美的语言,刻画了许多美的风景和场面,塑造了许多美的形象,表达了各种丰富细腻的感情。  相似文献   

11.
魏亮  阙俊 《中国德育》2007,2(1):45-48
南京市石鼓路小学根据“立美教育”理念、小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学校的资源优势,设计并实施“儿童版画与生活”的校本课程。这一课程关注儿童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审美品质与生活情趣的和谐发展,具有人文性、校本性和综合性特点。为更好地实施课程,学校进行了教材开发,制定了课程评价方案,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学校美术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文化需要、学校特色建设和本校的艺术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学校的校本美术课程是学校美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文化标志。  相似文献   

13.
欧阳丽 《职教论坛》2023,(6):117-122
“课程美育”是广泛挖掘课程中的美育元素进行审美教学的教育实践活动。高职院校的“课程美育”,有着“以美育人”的工具性、“全面发展”的目的性和“显隐结合”的载体性。结合高职院校新时代“大国工匠”人才培养需求,依据美育规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来实施高职院校“课程美育”,引导工匠精神根植于心、外化于技、持之于行。遵从课程作为教育性经验的规律,从“内生融入”的教学设计、“协同联动”的教学组织、“师生共鸣”的教学策略、“增值发展”的教学评价等实践路径,实施“课程美育”。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创高质量美育新格局,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的教育系统中,美术课程的教育是一门兼具抽象和具象的教育课程,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小学生掌握美术课程中的基本知识,而且要培养其对于美术的认知,认识美的事物,欣赏美的事物,同时掌握基本的美术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美。这样才能使美术课程具有充足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篆刻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融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含蓄多意、余味无穷,是一门以美寓意、以美养心的高雅艺术。在"志美教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校自2001年起创建学生篆刻社团,并将篆刻发展为全校普及的校本课程,至今已坚守了近20年。本文将从物态环境、内在体系、支持平台三方面例谈"志美"篆刻文化课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课程综合化(curriculumintegration)是当今许多国家课程改革的热点,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课程综合化方面均有引人注目的成果。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课程综合化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职教同仁的重视,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一、课程综合化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课程综合化是组织具体教学内容的一种方法,可以体现多种课程设计思想,是众多课程模式可以使用的一种手段。课程综合化不是一种独立的课程模式,而是做为一种手段存在于多种课程模式之中,被多种课程模式所使用。课程综合化之所以成为课程改革的热…  相似文献   

17.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榕湖小学充分利用榕树精神、榕湖景区、榕湖小学的历史文化等丰富的资源,进行"大美榕湖"特色课程的建设,夯实国家基础课程、寻求地方课程拓展、鼓励探究实践课程,让每一位学生在课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把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提升、学校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谋求三者的共赢。  相似文献   

18.
构建符合学校情境的课程结构体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这是学校课程结构改革的趋势。学校课程结构是以学校为主体,对学校中的课程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并形成一定的组织形式。学校课程结构是一种彰显学校目标价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基于学校情境的课程创生,是一种校本化的课程领导行为。学校课程结构的构建要在审视学校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分析各种课程类型和具体科目的价值与功能,从中选择符合学校课程目标的课程类型与具体科目,并形成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9.
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的关键是教学改革,路径是开齐开好国家课程,开发符合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统筹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课程的关键是强化三个综合课程:一是文史哲与国际理解整合的PHIL课程;二是数学与科技整合的STEM课程;三是游戏与体美劳整合的GLAS课程。  相似文献   

20.
谢海英 《现代教学》2011,(7):104-105
课程领导是课程实践的一种方式,是指引、统领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实验和课程评价等活动的行为的总称。课程领导不仅是保证课程规范实施的前提,更是创造性实施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教研员作为指导学科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整个区域课程质量提升的职责。因此,作为区域层面的课程引领者,将引领全区幼儿园、教师走向何方,如何走好是我们每一名教研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