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巴金作为思想改造对象在《团圆》的创作中,思想并不是在自如的空间运行的,作品显得滞涩、沉重。《英雄儿女》的作者毛烽本身就是一个革命者,革命者写革命文学,在创作空间中是较为自由的,作品流畅,基调比《团圆》明亮得多。《英雄儿女》比起《团圆》显得通畅明快也与文体有关系。小说《团圆》中有很多叙述、议论,全篇采用的基本上是间接叙述。电影《英雄儿女》就得考虑直观的表演效果。《团圆》的人物处理是分散形的,《英雄儿女》的人物处理是向心形的,还充分调动了电影的声像艺术手段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2.
3.
《草原》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抓住文本,让学生通过文章优美的语言加深与文本的对话,感悟草原的静态美;通过推敲文本的词句加强与文本的对话,感悟草原的动态美;通过感受课文的情境加强与文本的对话,感悟蒙古族人民的心灵美;通过领悟课文的感情深化与文本的对话,感悟蒙汉之间的感情美;通过感受语言的魅力深化与文本的对话,感悟祖...  相似文献   

4.
论《亮剑》的英雄塑造对传统军旅小说的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亮剑》在英雄形象塑造手法和英雄认同标准两个层面而展开的讨论。其英雄塑造手法的翻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承接以理想英雄为中心的人物叙事模式的同时对传统叙事模式进行颠覆,在继承革命历史传奇英雄塑造手法的同时对先前的手法进行消解。《亮剑》的英雄认同观念的变更主要表现为泛政治意识和文化兼容。  相似文献   

5.
红色电影是以重温、再现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为落脚点的一种影视类型,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思想是其最重要的两大特征.其中红色歌曲是塑造红色电影趋向完整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语言、文学、美学价值.本文以1964年拍摄的影片《英雄儿女》主题曲《英雄赞歌》为例,以电影音乐为切口来进一步阐述红色电影音乐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中的英雄叙事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大陆建国初期的红色经典和港台的武侠小说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民族思维特质的影响。本文试图论述这两种类型英雄叙事中人物塑造方面的相通之处及其文化同质同构性,即对人物性格的“锥形化”处理方式,以及这种处理方式所带来的英雄人物性格配置结构格局中的“点阵模式”。  相似文献   

7.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文章主要讲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充满好奇的两件事,叙述了法布尔对昆虫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文章的结构虽然简单,但文字描写却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更是生动鲜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塔中恋人》的部分翻译为分析材料,讨论了诺德的"翻译取向的文本分析模式"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在叙事类文本的教学中,教师应一方面指向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另一方面指向文本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范式,体会表达之妙。在《穷人》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准确、适度解读文本,接着从重点字词、特点概括、形象感悟、迁移仿写等方面精准设问,有效训练,最后挖掘课外与课内相关联的资料,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对话,使阅读教学变得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最终实现了言意兼得,把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落到了实处。  相似文献   

10.
展评模式下的语文课堂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无论是前端学习还是展示评价,课堂对话都呈现多元、深入、丰富的特点。本文试从多元对话形成的前提、基础、拓展对话空间和形成深度理解等几方面,结合《我的母亲》教学案例做以思考,以期发挥展评课堂模式的优势,将语文课堂对话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论述如何按照文章体裁,并以语篇为单位进行语篇的指向平面分析和语篇平面分析,阐明了语篇平面的宏观分析在大学英语学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8(5):103-105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和手机使用的普及,一种用文字通过手机向自己的亲朋好友传递信息的新型语篇类型——手机短信业已形成。这其中有一类由专人编辑的短信在创作上继承了我国民族曲艺相声包袱的语篇特点,包袱化倾向十分明显;同时,它又根据自身的可视文字语言及传媒特点,自成回抖式一句话结尾,从而形成了短小精悍、幽默滑稽的新型语篇类型——包袱式手机短信。  相似文献   

13.
衔接是一种语义关系,同时也是语篇发展的有力手段。主位,作为信息的起点,承载着重要的语篇功能;主位的不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篇的几个基本衔接方式:话题同一型,话题发展型,话题转换型,话题突出型,进而达到语篇的连贯。此外,主位的不同选择也会影响到读者对语篇的理解:合适的主位,有利于读者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反之,则会误导读者,甚至让读者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14.
高淮生的《红楼梦新论稿》带着“话题意识”去追索《红楼梦》中的“话题价值”,通过多视角、多层次的文本研究与综合研究,分析了古代著名思想家与文学家对于曹雪芹思想以及《红楼梦》的影响;揭示了《红楼梦》中“意淫”、“情痴”、“诗意”三大重要关目的文化意蕴和美学内涵,并对《红楼梦》的艺术创作和人物形象塑造进行了文化阐释,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以诗人的才情秉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营造而成的心灵之诗。  相似文献   

15.
形合与意合是涉及句法问题的两个重要概念。文章通过对《红楼梦》第四回的英汉翻译对比研究,提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种差异在语篇衔接上主要体现在连词、省略及从句的运用上。  相似文献   

16.
翻译即篇章连贯重构过程。在此过程中,探究语域变量之语场的功用不仅必要,而且重要。结合英汉翻译实例对语场这一语境功能的参数进行研究,有望揭示影响译语文本意义重构的因素,有助于译者或翻译研究者理解语境功能参数之语场在译语篇章连贯重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我虚拟性问题是自我问题的核心,像西方重视自我研究的人学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乏对于自我虚拟性征的探索;中国早期及先秦哲人首开对于自我虚拟性研究之先河,始于两汉中经魏晋、隋唐终至宋明时期近2000年的文化史上,哲人对于自我虚拟性征的演绎,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脉络,自我虚拟性由开始被肯定至被否定,再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时期,自我虚拟性征逐渐陷入异化之境;现在研析古人虚拟性思想特征,意在借古鉴今,丰富人性。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对话中的谐音,无标记语的情形多于有标记语的。在无标记谐音中,话轮内部谐音多于话轮外部谐音。有标记谐音中,谐音元和谐音对象都不是单音节语词,这一类谐音都有相似的结构模式,可概括为:甚(甚么)AB,《西游记》中此类拷贝式结构与谐音的结合,即可形成《红楼梦》中的"什么A(的)B的"结构型拷贝式谐音。从语用角度看《西游记》对话中的谐音,有利于人们深入鉴赏《西游记》的语言艺术,有益于人们充分"发掘"和有效利用早期白话文经典著作中"蕴藏"的丰富的语言资源;在理论上亦有助于人们解释话语结构、语义和表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明代湖州凌、闵二氏是印刷史上公认的最有名的套版印刷两家。在明末,两家刻印了大量套色书籍,王重民先生《中国善本书提要》和杜信孚先生《明代版刻综录》这两本书对凌、闵二氏的套版印刷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但由于历史久远,其套版印刷实物不易得见,后来许多关于凌、闵套版印刷的叙述都来自第二手资料,因此对它们作些考辨,提高其准确性,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0.
对于《红楼梦》的考证,因立足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掌握祥实的资料,充分关注《红楼梦》作为学作品的特性,而不能作“想当然”的臆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