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喻体代本体     
表达者在比喻的基础上用比喻的喻体代替本体,这是一种既比较复杂又相当有趣的修辞方式。冯梦龙在《古今谭概·谈资部·一片白云》曰:“金华一诗人,游食四方,实干谒朱紫,私印云:‘芙蓉山顶,一片白云。’商履之曰:‘此云每日飞到府堂上。’”事本郎瑛《七修类稿·奇谑类》,原题“诗人无耻”,文字较繁。这个故事,写的是一位无行文人,他言行不一,人格卑下,哗众取宠,恬不知耻。故事中“芙蓉山顶一片白云”八字乃此诗人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一种隐含着的比喻,是在两类不同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含蓄地比较,它们存在着内在的关系。两种本似无联系的事物之所以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他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因而最终会利用这两种事物的交融来解释、评价或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情感。本体和喻体的多元化的运用,使人们进一步挖掘言语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丰富了语言效果。  相似文献   

3.
辨析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首先要抓住它们的外部特征.一般说来,喻体常在外形、色彩、声音、状态、质地、重量、数量、长度、明亮度、姿式、动作、情状等方面与本体有相似点。抓住了喻体的这些外部特征,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例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画横线的部分为本体,画△为喻体,下同)这个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外形相似.例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比喻的灵魂。“墙壁像雪一样白”,这个比喻虽然也准确,但缺乏新意。“那一年的春风呵,由少女变成了泼妇”,你一读,便会拍手叫绝。  相似文献   

5.
明喻作为初中阶段的最先掌握的修辞手法,其本体和喻体的判断成为了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但是在判断本体和喻体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只关注表层句法结构的对应,而忽视了深层认知结构的对应。因此在面对一些内容丰富含义深刻的明喻句时,学生们就不能准确地进行本体和喻体的判断。本文将从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入手来探讨明喻中本体和喻体的对应性特点,尝试说明句中本体和喻体的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严阵 《培训与研究》2001,18(6):23-27
本探讨了国内英语修辞学界对于比喻的本体、喻体研究的不足,提出本体、喻体的界定、判断的必要性及方法,同时对比喻中本体、喻体及相似点的隐现情况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7.
明喻的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及非相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明喻的本体和喻体所表示的语义和这个语义所影射的客观事物或现象以及这些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的头脑中所产生的意象的考察,指出了修辞学中用“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这一理论解释明喻及其语义时有两方面的不足:一、当明喻中的本体和喻体表示的是具体概念时,“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概括力过强;二、当明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或其中的一个成分表示的是抽象概念时,“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显得苍白无力。本文认为,明喻的编码和解码与本体和喻体所表示的语义或这个语义所影射的客观事物或现象以及这些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的头脑中所产生的意象的相似性并不能解释明喻所表示的语义。  相似文献   

8.
讲比喻,总会提到它的客观基础:喻体本体的相似点。翻开书,都见强调比喻的两个基本条件:必须是不同类属的事物,必须有某种相似点。阐述一清二楚。但是,却有教师来信问:“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一句是比喻抑或不是,  相似文献   

9.
比喻复合词的本体、喻体从概念层面可分别被归入不同的语义类别,不同语义类别的本体、喻体表现出特有的分布规律。不同语义类别的本体喻体造词能力不同、在比喻复合词中的搭配规律不同、与比喻点的对应分布特征不同,这体现了语义类别对本体喻体分布特征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造词过程中人们对本体、喻体选择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0.
比喻是由本体与喻体组合而成的,无喻体则无比喻,无本体则喻体无所依托。本体喻体的组合也是相反相成的。一方面,两者必须是本质不同或属类不同的事物。《墨子》中说:“辟也者,取也(他)物而以明之也。”取彼物以明此物,才能构成比喻。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本体“雪花”是无生物,喻体“梨花”却是有生物。而另一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2期7页“高中语文能力训练系列之四”第3小题,要求选择正确的句子。 A.常常有人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比喻写文章缺少材料。 B.常常有人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比喻缺少材料写不成文章。 C.常常有人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比喻缺少写文章所必需的材料。 D.有人常常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比喻积  相似文献   

12.
在每年的中考题型中,占分较多的同义句转换让同学们更多地注意到语言的多种表达形式,在掌握了大量的同义词组和句型后,发现此类题型中较为复杂的是复合句与简单句的互换。以下是几种常见例子的归纳:  相似文献   

13.
期末语文考试,考了一道修辞题。题目如下:谢太傅(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谢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世说新语·言语》)1、问兄妹俩是用何修辞格回答的?2、哪种回答最佳?为什么?3、并指出最佳者的修辞结构是什么?学生对一、二小题答得较好,第三小题错得最多。很多学生把此题的“修辞结构”答成:本体是  相似文献   

14.
15.
夏平 《中学教研》2008,(11):23-24
众所周知,一个整数a能被3整除的特征是:a的各位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  相似文献   

16.
按照感应电动势的起因,即非静电力的起源不同可以分为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两种。电磁感应中的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均与参考系的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17.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指出:“要用譬喻约有两个重要点须留神:第一,譬喻和被譬喻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似;第二,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必须在整体上极其不相同。”这段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比喻的特点,而且已被大多修辞书籍所沿用。对比喻的特点,古人也早有阐发,但不够全面。如《艺文类聚》卷五十六引晋挚虞《文章流别》说:“比者,喻类之言也。”朱熹在《诗经集传》里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里,前者道出了比喻的两个事物间要有相似之点(类),后者说出了比喻的两个事物要是不同的事物(此和彼)。的确如此。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若为同一个事物,比喻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但若二者之间绝无相似之处,则本体和喻体就失去了其联结的桥梁,没有了交通的媒介  相似文献   

18.
斯台沃特定理(stewart):在△ABC中,D是BC上的一点(如图1), 则AD~2=(AC~2·BD AB~2·DC/BD DC)-BD·DC. 当△ABC为等腰三角形时,便有 特例:在△ABC中,AB=AC,D为BC上的 点,则AD~2=AB~2-BD·DC. 此结论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某些等腰三角形问题,若考虑该结论,则解法往往来得简捷、明快.兹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9.
劳动版《公差与配合习题册》第21页有判断形如(H9/h9)基准制种类的填空题。由于教学中的片面性讲解,学生感到茫然。之所以出现如此情况,原因在于讲解基准制概念时,对基准制中一个特例没有交待清楚。基准制是国家为了方便机械零部件的生产检验和装配,满足其使...  相似文献   

20.
离子反应实质上是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离子方程式反映了同一类型化学反应的实质。中学化学里的离子反应大致可分如下几类:一、复分解反应中的离子反应根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难溶物、难电离物和挥发物)有三种情况:1.生成难溶物:BaCl_2 Na_2SO_4=BaSO_4 2NaClBa~(2 ) SO_4~(2-)=BaSO_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