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懿翎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个人称“小侉子”的女孩,十二岁那年,做了知青,又因“教育回潮”,做了知青身份的中学生。她淘气、顽劣、嘻嘻哈哈,但又聪颖、善良、纯真可爱。她把写作文当恶作剧,希望借此学校把她赶回村里,作文却得到老师的赞赏;她常常把学校搅成一锅粥,而老师却认为她是一个可塑之才。这—个女孩对坚强执著、木讷深邃的数学家江远澜产生了由相互对立到相互吸引的爱情。  相似文献   

2.
写下标题上的“送花”二字,脑子里想到的是一首古人的诗——陆凯的《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江南乃富庶之地,什么好东西没有,诗人却只选中了一枝梅花,送给远方的友人。这就是品位,这就是情怀。寥寥二十个字,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送花故事。“一枝春”从此成了梅花的别名。  相似文献   

3.
冷静是天使     
一个女孩和她相爱十年的男朋友分手了,因为她的男朋友在上海而她在湖北。看她痛不欲生,她的女友忍不住抓过她的手机,欲打给那个男人痛斥他一顿,正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她止住哭声,抽泣着说:“别忘了在号码前加拨17951。”  相似文献   

4.
对于一个团级编制的后勤医院来说,能一年在报刊、电台见稿百篇是不容易的。报道人员都说,这成绩应当首先归功于“老报道”出身的政治处主任沙锦军。“选种”医院报道面比较窄。有人把医院宣传报道工作说成“有心栽花花不开”。”沙主任却说,事在人为。要把报道工作搞好,首先要有人才。而眼下,政治处编制只有4名干事,一名老报道员,既放电影,又办简报,成了公差兵。为了充实报道力量,沙主任把工作重新作了调整,除了把这名报道员专职专用外,又从战士中挑选了业余爱好新闻写作的人才,建立了报道组。没有办公室,他把医院分给他的一…  相似文献   

5.
培养女孩的目标是什么?让她学习名列前茅?让她成为"乖乖女"?让她嫁个好人家?培养女孩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她成为一个幸福的女人。松永畅史在《好妈妈这点和你不一样.女儿要管》一书中提出只有重视女孩的感受力,女孩和男孩不同,往往容易陶醉于美好的事物,这正是她们与生俱来的感受力。  相似文献   

6.
《新闻与写作》2001,(12):40
北京日报10月11日用整版刊出《“拾破烂的女孩”昨进北航》的报道称,河南贫困女孩高旭自6岁起便缠着妈妈要上学,而妈妈却指着仅有的一间破屋流着泪说:“咱家哪里能挤出一分钱?”小高旭为此哭了大半夭,但她从一位拾破烂的老太太那里发现,可以拾破烂换钱。从此小高旭便开始走上了用拾破烂供自己上学的路。她用拾破烂换来的钱供自己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今年又考进了北航。 在上学期间,高旭手里经常提着一个编织袋,课余到处捡拾破纸、废瓶。她还把没有字的纸挑出来,放在枕头下面压平,装订成作业本,为此,有的小朋友叫她“…  相似文献   

7.
引言:由一个摄影家的故事想到的 1960年,民尔森·曼德拉领导的非国大被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这一年,一位叫凯文·卡特的英国移民的后代,出生在南非,后来他成为著名摄影家。 让凯文·卡特声名斐然的是他自己拍摄的一幅新闻照片一“饥饿的女孩”。这幅照片上那个赤身裸体、奄奄一息的小女孩,正哭泣着艰难地向食品发放中心爬行。女孩身后不远处,一只兀鹰却虎视眈眈地盯着她骨瘦如柴的身体。 照片的新闻背景是:1993年,非洲苏丹发生大饥荒,凯文·卡特抢拍到了这张照片。当时的卡特拍完照片后,迅速赶走了那只大鹰。他看着由于大饥荒造成的此情此景,不由地独自坐在树下放声大哭。 “饥饿的女孩”写就了又一个触目惊心的“非洲故事”。 1994年5月份,这幅照片获得了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两个月后,凯文·卡特  相似文献   

8.
给元元打第三次电话的时候,她说:“你现在来吧,不然一会儿我又得去干别的了。”我说:“行。”按照房间号找过去,伸头一看又退了回来。里边布着景支着灯,分明是“第七日”的演播室。左顾右盼之后还是轻轻推开了门,才发现在演播室的一个角落里,孤零零地摆着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元元正在打电话。谈话自然从这间办公室开始,元元说:“我经常要写稿子,在大办公室里静不下心,干脆把自己搬到这儿来了。”她环顾四周,接着说:“这已经很不错了,我很满足。”‘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好主持人”1993年秋天,一个美丽的小姑娘怀着一个很单纯的…  相似文献   

9.
偷窥     
站在我旁边的女人,本来是面无表情的,忽然对着前面,做了个“原来是你”的手势。她的表情迅速脱离了“公交状态”,活泛了起来。那个被指的对象移动过来,车上人太多,我看不清她的脸,只听见一个甜脆的声音,应该是个相对年轻一点的女孩子。她俩热情地寒暄,那女孩说这会儿才回家,谁烧饭啊?女子答曰:老公。女孩说哎呀,你老公可真好。女子谦虚了一把,说长得丑。女孩说,不丑呀,我说一句话你别生气,就你俩站一块儿,真看不出谁比谁大!  相似文献   

10.
海子  西贝 《新闻天地》2006,(1):28-30
一个是身患绝症的女检察官,只想快点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是遭受厄运的失学少女,被抑郁症扼住了生命的咽喉。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和她相遇了,女检察官决定把治病的钱省下来,帮助失学少女完成未竟的学业,让自己生命的意义在女孩身上得到延续。没想到她的帮助得到了女孩的“反哺”,她们在黑暗中互相搀扶、互相温暖,一齐走出生命的冬季。她被评为“济  相似文献   

11.
雅琳一个月前才进这家公司实习。进公司实习的第一天,她主动留下来和杨姐一起加班,边忙着手头的活,边开心地小声哼着自己喜欢的歌。开始杨姐告诉她,她的歌唱得很好听时,她以为杨姐喜欢自己唱的歌。后来,杨姐又问她,是不是在学校里也这么喜欢唱歌?直到后来杨姐拿出耳机戴上,她才明白过来,根本是她唱歌打搅了杨姐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正谢冰莹决不肯嫁给一个连信都写不通的男人,她可不愿意把处女的贞操轻于一掷。后来,她在《女兵自传》中写道:"处女的贞操,不能为一个与她毫无爱情的男人而牺牲,我宁可和他拼命,决不能屈服!"5岁时成为包办婚姻的准牺牲品谢冰莹5岁时,媒妁之言和父母之命将她许给了本地一位比她大5岁、名叫萧明的男孩,家里放鞭炮庆贺两家联姻时,这个懵懂无知的女孩还兴高采烈地跑过去,与别的孩子争抢那些引线未燃的鞭炮。殊不知,这一刻她已成为包办婚姻的准牺牲品。"未婚夫"萧明家倒也富裕,是新化的一户土财主,萧明的三伯父做过省议会的议员。逢年过节,他都会周全地给岳父家送来丰厚的礼物。女孩子懂事早,再加上姐妹们不断提醒,澍冰莹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心里便渐渐地生出了反感和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13.
这本书很容易被看成是一本“留学英国指南”。它的确列出了不少相关信息。这两年留学英国的中国小留学生已达两万名以上,那么背后估计至少就有20万家长在关注这件事,而在我们的媒体上,这些事又基本上不见公开报道。但我宁肯把它看成是一本青春少年的内心告白。是的,他们很特殊:出身富家,远渡重洋去到一个文化与我们  相似文献   

14.
错打的电话     
前些天我接到一个电话,一个陌生女孩的来电,电话里她开口就问,你是在北京还是在香港呢?我很客气地反问,请问您是哪位?她说,你别装了,前天我们刚还见面今天就把我忘啦。我仍然客气地问第二遍,请问您是哪位?她有些气愤,说,我是谁你还不知道?  相似文献   

15.
张万金 《新闻世界》2006,(12):39-40
苏蓉是一个苦命女孩:6岁那年,母亲死了;高考前夕,父亲撒手人寰。但她又是一个幸运的女孩:即将辍学之时,她意外地得到了一个“企业家”的赞助,得以完成学业。大学毕业那年,苏蓉才意外地知道,那个默默资助了她四年的企业家原来就是她的高中班主任。而此时,教师已经病入膏盲。她感动于老师的善良,深深地爱上了老师,但老师拒绝了,并且在自己最后的日子里,为她觅得了一份良缘……  相似文献   

16.
对一个人的印象,往往从第一眼开始。在屏幕上看见的施岚岚,是一个清新、靓丽、自然大方的女主播。而在生活中,她又是一个乐观、自信、真诚的女孩。朋友们部说,她善良随和:在父母的心中,她勤奋而乖巧。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施岚岚,她始终微笑着,安安静静地和我们相识……  相似文献   

17.
李理 《新闻天地》2008,(3):26-29
她是一个“爬行女孩”,一群“驴友”发现了她,她的生活状态及命运开始了变化。于是,爬行女孩,驴友,教授,共同编织了一个感人故事。2008年1月30日,驴友和教授护送“爬行女孩”回家过年。  相似文献   

18.
盖娅 《新闻天地》2006,(7):32-33,28
2005年1月2日,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急救病房里,沈阳某出版社的女编辑蔡嘉宁守护着一个昏迷不醒的女大学生已有6天了。她的执著和慈爱感动着周围的人。但是,有谁知道,这个女孩曾是她资助的贫困女大学生,后来却恩将仇报,夺走了她的丈夫,害得她家破人亡。女大学生愧疚绝望之余,自杀谢罪……受助女大学生对恩人丈夫以身相许现年40岁的蔡嘉宁出生于沈阳市皇姑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天性单纯善良、乐于助人,她的丈夫赵伟刚是一名外科医生,和几个同学合资承包了一  相似文献   

19.
从中央电视台“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中脱颖而出的沈冰是一个追求较高境界的人,她有自己对“境界”一词的界定:那就是细水常流式的长期修炼。关于阅历 她从耀眼的阳光中走进来,个头高挑,一袭粉衣,有着一张不施粉黛的清新面孔和一种婉约含蓄的典雅气质。这就是沈冰了,比镜头前还要美丽。 一场主持人大赛,让人们认识了她。这个年龄不大,刚刚大学毕业还未过25岁生日,却有着较为丰富的阅历的女孩,在短短的大学四年中,以一种青春昂扬的姿态,不断向自己的梦想靠近。她学的是财会,做的是记者,而今又入主央视的品牌栏目《对话》;曾经…  相似文献   

20.
高兴  兰辛 《出版参考》2006,(2):51-52
从1962年起,昆德拉着手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发生在捷克小镇上的一件不起眼的事情激发了他的灵感:一个姑娘因为从公墓里偷花,把花作为礼物献给情人而被地方警察局逮捕。于是,一个人物形象在他眼前出现了,这个形象就是露茜娅。对她而言,性欲和爱情是截然不同甚至互不相容的两码事。接着,她的故事又与另一个人物的故事融合在一起,这个人物就是卢德维克。他把自己一生中积聚起来的仇恨都集中在一次性行为中发泄。《玩笑》的基调就这样确定:一首关于灵与肉分裂的伤感的二重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