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有关底层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罗伟章就是其中一个很特别的作家。尽管其作品被人讥为“现实主义过剩而先锋主义不足”,认为他的小说在小说的技巧方面缺少活力,但我认为他的有关底层的叙事小说依然具有独特的情感魅力和思想穿透力,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可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文坛的"底层叙事"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新写实小说"既有一定相同点,又有新的特点。底层叙事除了继承"新写实小说"的生存视角,还呈现多元视角融合的趋势;除运用平民立场,还融入写作者的亲身经历,因而摒弃了"新写实小说"的"零度叙事"。"底层叙事"题材选择的广泛性、主题表达的丰富性、叙事策略的灵活性,都与"新写实小说"形成鲜明对照。  相似文献   

3.
老舍的小说题材广泛,塑造了众多的市民形象,其中底层贫民形象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占有显著的位置。源于特殊的底层出身和底层生活经历,老舍一生创作了大量描写旧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小说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并形成了独特的底层叙事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4.
底层问题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当代作家的关注。描写底层、反映底层人们的生活与追求、揭示底层存在的问题等的底层写作成为当前文学的重要主题。在众多的底层写作中,新生代女作家魏微的写作则显示了独特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平面化是后现代叙事的主要手段之一,以空间场景的拼贴与叙述者的隐退为其主要特征,其实质是在大众化、市场化盛行的氛围中文学锋芒的钝化与规避,而新世纪底层叙事借助小人物的荒诞、破碎人生似乎显示了这一审美旨趣,但其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背后,让我们分明感受到整个文化的隐喻性与切入历史的某种沉重与疼痛,由此显示了底层叙事在后现代主义的狂欢中所能释放的文学精神与表达力量。  相似文献   

6.
徐永 《全球教育展望》2012,(1):56-61,55
在诗化的语言背后,"儿童底层叙事"所承载的内容意蕴深远。面对当下课堂教学中盛行的"虚假生成"的现象,对《山彦学校》的深度解读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在此等解读的背后,嵌入中国教育境遇中的"儿童叙事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固化值得教育者们认真地反思——为什么我们会树立这样一种儿童教育观,它的存在意味着什么?不同于教育理想主义者们的本质主义追问,教育社会学的眼光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理解儿童教育的视窗,这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发掘"儿童底层叙事"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7.
刘庆邦来自民间,关注民间底层人民生存的尴尬、人性的裂变,创作了大量底层叙事小说。刘庆邦的小说坚持民间叙事立场,直面底层社会真实,贴近底层人物灵魂,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刘庆邦来自民间,关注民间底层人民生存的尴尬、人性的裂变,创作了大量底层叙事小说.刘庆邦的小说坚持民间叙事立场,直面底层社会真实,贴近底层人物灵魂,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乡下人进城"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浪潮推动下出现的一大特殊社会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叙述也成为很多作家关注城乡冲突的最好视角,并逐渐形成了以进城乡下人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创作潮流.挖掘转型期以来的"乡下人进城"叙事文本,可见这一叙事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城乡两域的叙事空间;二是融入底层的叙事立场;三是关注苦难的叙事主题,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特征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盛可以的小说敢于直面社会现实,别出心裁地将底层叙事、女性叙事和身体叙事融合在一起。她的写作自觉疏远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泛滥的"私人化写作"和"美女写作",既不向商业文化低头,也不向主流群体靠近,拥有不俗的品格,但在叙事技巧、形象塑造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1.
社会阶层的急剧分化和批判的意识形态是建构底层叙事空间的背景,因此,苦难叙事的修辞格式发生转换,它拒绝把苦难形式化,拒绝把苦难纳入宏大叙事;底层努力走向自我表述,但依然无法摆脱被表述的命运,而批评界对底层叙事的阐释呈现出明显的篡改意图,这显示出当代诗学的困境;恢复诗学的政治性或者重建政治诗学才是当代诗学恢复尊严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2.
高君的《取暖期》是一部典型的底层文学作品,然而和一般的底层文学相比,它又显示出了诸多与众不同的特性。 《取暖期》描述的环境是城市郊区的棚户区,表现的是租住在这里的进城务工农民、下岗工人等底层人群的生活。其中爱情婚姻生活是表现的重点之一。向往爱情追求爱情幸福,是五四启蒙型底层叙事的常见主题。  相似文献   

13.
萧红的作品,以低处向上看的体恤情怀,始终聚焦在穷人和妇女身上,她完全自觉地站在受难的穷人和妇女一边,控诉社会的不公。此外,她在批判底层民众的愚昧麻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整个东北乃至整个中国底层的人生。展现了沉重的社会悲剧以及历史惰性之源。她的小说所展示的底层生活不是一个阶层或个体的命运,而是民族历史的性格和命运的投射。  相似文献   

14.
《星星点灯》这部小说体现出罗伟章对自己的超越:其一,对底层的表现从原来的平视转为俯视,作者站在人性的制高点俯瞰底层,不缺乏对底层的同情,但更多的是质疑与批判,批判了底层的堕落,使底层文学重新回到百年新文学的经典话题——思想启蒙;其二,从一个人的成长转到几个底层人之间的战争。罗伟章对自身的超越昭示我们:底层叙事是一个未完成的命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迁徙、流动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于是城市移民问题便成为影视媒介关注的焦点。作为城市电影的重要亚类型之一,城市移民电影对底层移民群体的生存状况及悲剧命运进行了揭示与思考,如对城市移民面临的欲望与精神的溃败、身份的焦虑与文化的认同以及女性的失语与妥协等问题都有所涉及,表现了电影人对底层移民群体的悲悯情怀。城市移民作为底层弱势群体,他们既渴望成为城市中的一员,又很难融入其中。城市移民电影以影像的方式回应了城市移民与城市、乡村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6.
心理式叙事方式,常常通过一个具体事物,把人物在其中触景生情引发的心理活动,如回忆、联想、想象、推测、幻觉、梦境等等作为作品的主体进行叙事,最后又回到引发心理活动的具体事物上来。这样,就打破了时空顺序,将生活现象重新加以组合,实现头脑中存在的现实与眼前面对的现实平行和对位的存在,便于人物内心的展示和情感的抒发。不少底层叙事的文学作品运用心理式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7.
“乡下人进城”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浪潮推动下出现的一大特殊社会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叙述也成为很多作家关注城乡冲突的最好视角,并逐渐形成了以进城乡下人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创作潮流。挖掘转型期以来的“乡下人进城”叙事文本,可见这一叙事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城乡两域的叙事空间;二是融入底层的叙事立场;三是关注苦难的叙事主题,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特征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其积极意义是毋席置疑的。但是,接受美学免谈读者的制约性,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这都是一种缺憾。撇开阶级的、民族的、宗教的、道德的等具体的社会外部形态对读者的制约性不谈,仅就文本的叙事表层结构来看,接受文本的读者,其“主观能动性”是特别有限的。  相似文献   

19.
陈彦是一个对城市底层与农民工始终保持高度关注的作家。陈彦的小说常常站在人民美学的立场,关注底层人物、弱势群体的人性温度与生命冷暖,以平民视角书写他们的艰辛与快乐、疾苦与尊严。城市贫民阶层、农民工群体尽管有着卑微的人生,坎坷的命运,但是在他们的生命中却蕴含着良知、勤劳、美德、坚韧与正义,这些永恒的人类精神主题,成为支撑底层世界信仰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阅读陈彦小说的底层世界,我们深刻地感觉到,在"无常"的现实人生中总是潜藏着"有常"的文化根基,这"有常"的文化之根就是作者对传统的持久回溯与激情演绎。  相似文献   

20.
民间叙述者是叙述民间社会的主体。《无风之树》、《檀香刑》、《丑行或浪漫》这三部长篇小说在民间叙述的相同目标下有各自的叙事特征。在构建和想象民间社会的过程中,小说不仅从语言风格上以方言写作为自觉,在进行民间叙述和叙事策略的选择上有着民间叙述者的确立和凸显,并通过第一人称叙事和叙事人称的转变完成对民间社会的想象和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