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文章力图从现实、历史和理论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意义来界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从而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更好地强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诗歌中的“中国形象”,是诗人关于中国的“审美想象与建构”,是个人想象与集体意识交织着的民族共同体形象。严阵诗歌中的中国形象既有与时代集体“共名”的特征,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色彩。在严阵的诗歌中,中国形象与时变化地呈现为“革命和浪漫”、“欲望和沉思”和“自信与期待”等形象,并相应地采用“飘扬的红旗”、“醉人的红酒”和“怒放的红花”等意象来喻指。严阵诗歌中的中国形象折射出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6号文件和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新方案的精神,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在全国各高校全面展开,进一步帮助年轻教师更好地把握中央精神和教材的实质,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文章提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必须首先界定中国近现代史上限与下限和基本线索,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为了避免与中学课程重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必须突出重点,强调其学术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还必须注意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的联系与区别,避免重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模式”是否存在,理论界依然存有争议。辩证地、历史性地把中国模式解读为“现实的中国模式”和“愿景的中国模式”,既不会因为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而认为其已尽善尽美,也不会因为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否认其存在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5.
苏联学者对于中国学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研究和讨论中国史上重大问题所取得的新的重大成就,是非常关心的。最近苏联“历史问题”杂志曾先后发表了“现代中国学者对古代中国奴隶占有制结构问题的阐明”和“中国学者对中国资本主义形成问题的讨论”二文,曾综合地扼要地报导了上两问题讨论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研究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史这个课题时,将“中国”一词的涵义作一番考察,是很有必要的。第一,“中国”是一个地域概念。作为地域概念的“中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中国”是指中原区域,主要是华夏族的聚居之地,不包括边境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广义的“中国”是以中原为中心,远及“四夷”聚居之地,也就是有的同志所说的“大中国”。从广义的“中国”地域范围来考察,我国历史上的各民族早就共同生活于“大中国”之中,它们都是“大中国”内的成员.  相似文献   

7.
苏联、东欧剧变以后,西方的政界人物以不加掩饰的言论和行动表明,他们正大力加强“对中国内政和经济改革的影响”,希望中国早日“变成一个”西方决策者们“想要看到的那样的中国”,这样,我国不能不尖锐地面对“和平演变”的挑战。在高等教育领域里,从反“和平演变”的高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课题,突出地提到了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8.
陈胜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多战乱的国家。有一种习见的内战,被学术界称为“农民起义”。陈胜是“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也是颇具典型性、代表性的“农民领袖”。因此,对陈胜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秦末农民大起义”本身,也有助于认识作为一种普遍地经常地存在的社会生活现象的“农民起义”,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中国政治与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三个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括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双向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0.
王毅 《西藏教育》2014,(11):15-18
以叶澜教授为代表的“新基础教育”试验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流派之一,他们所倡导的“生命·实践”思想经历了长期实践,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革新典范,同时成为了世界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中国式经验。“新基础教育”主导的“人的新形象、转型的学校、主动生命的创生”,体现出“生命·实践”学派的变革精神,它深刻地启示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求变”和“求新”的道路上可持续地前进。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全面概括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和经验的“中国模式”也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对“中国模式”的探究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分别就以下几个方面谈了几点自己的认识:“中国模式”的内涵;“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中国模式”面临的挑战;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2.
狄马 《教师博览》2008,(3):12-13
近年来,以“某某中国”命名的书籍和电视栏目突然多了起来.什么“人文中国”“魅力中国”“乡土中国”“民俗中国”“儒教中国”“感动中国”,等等.其实不管是“什么中国”,都只是概括了传统或当下中国的某一侧面,若论受众之广,渊源之深,都比不上“麻将中国”来得贴切。试问,以中国之大.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有哪个阶层、哪个角落还没有玩过麻将?  相似文献   

13.
纲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目标和旗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领导全国民人进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基本纳领。本文通过对“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的对比研究和分析,系统而详尽地论述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和中国民众,长期以来,一直被剥削阶级以暴力统治和摧残;而同时,又被这些统治者以种种精神鸦片施以愚化和麻醉。“瞒”和“骗”的文艺,就是诸多精神鸦片之一种。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不独以自己的创作实绩标榜了一种大胆地,真实地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并且与“瞒”和“骗”的文艺战斗了一生。中国新文学的主流,可以说自鲁迅始,再不是“瞒”和“骗”的文艺了。但“瞒”和“骗”的文艺并未消声匿迹,因此,以清醒的现实主义与“瞒”和“骗”的文艺相抗衡,一直是中国新文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赵树理正是以自己的创…  相似文献   

15.
在对抗战文化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们响亮地喊出“世界化”的口号,盛行“世界主义”,向着“世界化”的目标迈进。然而“好景不长”,到抗战时期则不再有“世界化”旗号,代替它的只有“中国化”、“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似乎这种“中国化”中断了中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演进逻辑,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考察40多年来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演进,可以勾勒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轨迹,深刻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发展脉络,增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国基础教育由政府统一管理 ,政府制定的教育政策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教育政策成了基础教育得失成败的关键。过去又由于对中国基础教育中的“教育的”、“基础的”和“中国的”三者定位不清 ,致使中国基础教育政策中存在对“基础”的定位的颠倒、对“英才教育”的错位、对“统一性”的曲扭以及对“统考”的激化等严重问题。中国基础教育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遵循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化一统为多元 ,根据不同地区情况 ,由各省市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特别是 ,中国基础教育更不应该照抄死搬发达国家目前的发展模式 ,不切实际地承诺包干所有经费 ,应当制定更加灵活的经费政策 ,使中国基础教育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在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荣任务和历史使命,只有认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才能深入地理解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选择,牢固地树立起只有邓小平理论才能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思想,从而坚定不移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是大学生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主渠道,因此,“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务必注重实效,要“精”和“管用”。具体途径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育学者何以更好地安身立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振华  徐莉 《教育研究》2005,26(7):20-24
中国教育学者何以更好地安身立命,这个问题是在复杂的教育实践,教育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开展有中国特色、中国品格和中国气派的教育研究,“教育学立场”与跨学科研究的张力等方面的压力下产生的。要解决之,至少有两条路径:一是改造教育理论,以便更好地为教育实践者把握;二是创新教育理论,做好“接着说”、“在中国教育中”、“从教育学立场出发”、“创新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学术界的大事,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很大的影响。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然性的认识,只有从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视角来分析,才能看到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为新文化运动兴起准备了“领导力量”、“思想资源”、“政治条件”、“受众群体”等前提,如此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社会之间具有历史联系和逻辑联系,并进而科学地、历史地分析和评估新文化运动所达到的水平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