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印度佛教雕塑艺术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因袭印度佛教雕塑的内容、题材和形式,而是在中国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艺术的新鲜血液,融合为中国式的佛教雕塑艺术。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造像的引进和发展获得艺术史上的成功,这是多方面因素整合的结果。传统雕塑的历史积淀为佛教造像的引进奠定了坚实的造型基础,中国画及画论对佛教造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雕塑家对佛教造像的创新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中国佛教造像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中国佛教造像的引进和发展,在当今西方艺术领域对中国本土艺术的冲击时如何看待西方艺术的引进,如何发展中国的现代艺术,让中国的现代艺术与国际先进化接轨,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南北朝佛教雕塑的艺术演变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佛教雕塑艺术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因袭印度佛雕的题材、内容和形式,而是在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雕塑艺术的新鲜血液,融合为中国式的佛教雕塑艺术,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民族化和世俗化为特点的中国雕塑艺术,这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4.
印度佛教雕塑艺术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因袭印度佛雕的题材、内容和形式,而是在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雕塑艺术的新鲜血液,融合为中国式的佛教雕塑艺术,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民族化和世俗化为特点的中国雕塑艺术,这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5.
徐玉琼 《文教资料》2010,(21):88-89
外来的佛教及佛教艺术初传中国,与其本土思想及审美风尚产生冲突,为顺应新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文化,一方面依附于道教,一方面修改与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相违背的教义。在漫长的斗争、融合的过程里,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亦开始对佛教及佛教艺术不断地渗透,同时反映在北朝莫高窟佛教艺术中。  相似文献   

6.
石窟艺术在佛教艺术中占有十分显要的位置,中国的石窟艺术博大而精深,渊远又流长。从公元二世纪开窟算起,至明清小规模的开凿与重修,佛教石窟在我国有延续千余年的发展,这一点是印度佛教石窟望尘莫及的。要深入研究中国的佛教石窟艺术,有必要谈谈其源头龟兹石窟艺术。黑格尔认为,“宗教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显然,宗教艺术的产生是出于自身宣传、发展的需要。佛教石窟艺术的产生、出现也更是如此。约在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释达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公元前一世纪,印度阿育”…  相似文献   

7.
弥勒菩萨造像变迁过程中中华思想的融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艺术是佛教信仰和佛教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佛教思想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变化。中国的佛教艺术是印度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不断交融、互相渗透的必然结果 ,本文旨在弥勒菩萨造像变迁的过程中探求中华思想在佛像雕刻上的体现和在亚洲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敦煌莫高窟西魏时期建造的第249、285窟为切入点,由它们展示的佛教石窟从洞庭建筑、塑像、壁画逐步中国化过程等方面,探讨了敦煌佛教艺术的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对我国的文化与艺术影响深远,到上个世纪初,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中国佛教艺术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也开始起步。文章对中国佛教美术及近现代考古研究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0.
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建都平城(今大同)期间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它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了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云冈石窟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简史及风格特点。东方插花艺术源于中国.中国原始插花意念始于民间插花,盛于唐,发展于五代、宋、元,成熟于明代,衰退于清末,历经两千多年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在世界插花艺术史上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西方艺术在中国发展的近百年来,无论是中国的艺术教育还是艺术市场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当代艺术这路如何继续发展如何再续辉煌,成为美术界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如何建设“中国当代艺术”的笔谈讨论进行探析,提出对美术文化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中华剧艺社("中艺")是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剧团,它的职业化是在同内外环境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其辉煌的背后充满了辛酸。"中艺"的历史正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剧运的一个缩影,剧本荒与政府监控、市侩风与募捐演出,这是干扰"中艺"演剧事业的重要因素,"中艺"的剧目建设是这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如此,"中艺"仍为中国话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现代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以来,中西方艺术和哲学文化的不断融合,拉近了中西方高等美术教育的距离。中国美术教育在西学东渐的大历史背景下,不断地吸收现代西方美术思潮的积极因子,表现出了巨大的包容性,成为推动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原动力。但是,现代西方美术思潮与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中国高等美术教育表现出暂时的困惑与迷茫。如何在信息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保持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先进性、前瞻性和所具有的基本特色,是每一位中国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所尤为关注的要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魏晋以后,佛教思想开始大量输入中国,对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佛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美术,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完成了中国化进程,并对当时的绘画与雕塑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由于历史、文化以及宗教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宗教美术,中国以佛教美术为主,西方则主要是基督教美术。中西方宗教美术在历史作用、题材内容以及表现形式等存在诸多相异之处。而正是这种差异。为中西方宗教美术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佛教美术是中华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美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佛教美术的审美教育大有必要。比如以其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辩析是非的能力,借鉴佛教美术有益的创作技巧,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等。  相似文献   

18.
运用多种方法和相关理论,在综合分析国内外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认为武术文化是对其进行产业化发展的有利资源;武术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武术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的应用,使中国武术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