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特定的语境下,名词通常会发生词类转变并产生意义转变。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突显理论,对古汉语中人体器官名词"足"在动化及意义转变方面进行认知分析,为"足"字的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提供认知依据。  相似文献   

2.
生态心理学取向的情境观形成了不同于行为观和认知观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导致我们对人类学习的认识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是这种基于情境的学习观,而不是建构观。虽然情境观有可能融合了行为观和认知观,但行为观和认知观同样有其实践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观是指教师思考数学教学问题所获得的理性认识.从数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分析,数学观对由教学价值取向、教学本质、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要素组成的教学观有直接影响.同样,基于不同心理学理论建构的认知观,数学观对教学观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制约作用.数学教学观由教学观、数学观和认知观组成,数学观和认知观是数学教学观的两个基本要素,教学观以数学观和认知观作为支撑.  相似文献   

4.
汉语名词化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由于汉语形态标记的非普遍性,汉语名词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出现或产生名词。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转换理论认为,人们出于不同的认知目的,可以对同一对象选择不同的元范畴进行认知。汉语名词化就是对认知对象从优选范畴到备选范畴转换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英语名词再范畴化主要包括名词动用以及名词范畴内部的个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相互转换。名词再范畴化增强了语言表现力,使表达生动凝练,符合语言经济原则。再范畴化以转喻这一重要的认知机制为认知理据,以名词所指称对象的突显部分作为认知参照点,以部分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的典型转喻思维,实现了名词范畴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名词化或名物化是汉语语法研究的棘手问题,直接影响汉语中名词和动词的划界.从认知语法角度观察,名词化是作为一般认知能力的概念物化作用的结果,光杆动词,动词短语、小句都可以发生名词化.  相似文献   

7.
动词名词化是动作逐步转化为动作状态、动作概念直至参与动作的人或物的过程。本文首先从词法和句法方面阐释了动词名词化的语言表征。然后通过Langacker认知语法识解操作理论来探寻动词名词化的认知理据,并分析出动名词和动词派生名词在详略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语言基因观与语言模因观为基础对外语教学的本质进行了理论阐释:以语言基因观为经线,探讨外语教学背后所蕴藏的认知机制;以语言模因观为纬线,探讨外语教学是如何以模因形式进行复制与传播的功能机制。认为成功的外语教学是在语言基因观与模因观两个层面之间获取最佳的平衡点或融合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地描述了西方英语写作学所经历的几个阶段并勾勒出其具有代表性的写作模式:线形模式、认知模式、社会互动模式(或社会认知模式),然后探讨了这些模式折射出的不同的哲学观、语言观和修辞观,并提出了有关写作教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名词化现象是语言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名词化是"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从语言分类学上说,动词和名词的区分是人类语言的非限制性共性,两者之间可能发生的转化也是一种普遍现象.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试图用兰盖克认知语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论来对动词的名词化过程中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定性的分析,以期探寻动词名词化过程内在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地描述了西方英语写作学所经历的几个阶段并勾勒出其具有代表性的写作模式:线形模式、认知模式、社会互动模式(或社会认知模式),然后探讨了这些模式折射出的不同的哲学观、语言观和修辞观,并提出了有关写作教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瞿秋白的科学技术观的形成经历了初步认知到逐步发展并最终形成较为整体性的理论的过程。科玄论战促使瞿秋白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更进一步,同时他也运用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对当时盛行的实验主义进行了抨击,最终形成了对科学技术观的较为整体性的认知。瞿秋白在科学认识上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入理解和宣传,对当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语法隐喻是语篇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而名词化是实现语法隐喻的一个重要途径,名词化来源于语法隐喻过程中的级转移和结构构型转移。文章在此基础上对名词化现象的认知理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认为名词化现象是人类认知以及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结果,名词化现象生成的认知基础在于名词的本身固有的认知语义特征,是"事件域"内部视角的变化以及主观认知客观世界时表达突显目的的结果,除此之外,名词化是经济原则优选于象似原则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汉语名词化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半个世纪以来,汉语语法学界关于名词化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学界主要对名词化的结构类型、功能类型、性质等进行了思考、分析和探讨.由于大多教研究者受制于现代汉语词类研究者一直强调的"词有定类,类有定词"的认知模式、再加上客观主义语法观的影响,没有考虑到语法的主观运用受制于汉语缺乏形态这一事实,因而至今在认识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相似文献   

15.
浅论现代课堂教学的新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课堂教学的新观念应当是:以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教学观为基础,审视传统课堂教学观的不足,在当代认知心理教学观的指导下结合素质教育的实践并加以创新;以系统方法论作为现代课堂教法观的灵魂,形成系统认知的教法观;以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为载体,在利用、开发和优化组合媒体功能中,引导学生认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16.
探索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理论工具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语言学理论分支,谊理论通过意识与语言的表里关系,来透视语言发生与认知过程的契舍,从人的认知过程来探讨语言表征实现的语言学意义。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有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本文在简迷其基本主张的基础上,探索其对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的理论工具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语言观即人们对语言的认识。语言观与化观有密切关系,对语言影响较大的有基督教化、儒家化、佛教化。尽管印欧系语言采用拼音字,加上语法复杂的形态变化本不具备寻求共性的客观条件,但由于基督教化的一元倾向,凡是起源于基督教化围内的语言理论一般都倾向于寻求单一本源的解释倾向。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生成语法和认知语法等众多语言理论都具备一元化倾向。佛教化由于自身的内省和所依存语言与基督教化同属形态丰富的语言,因此在语言观上与基督教化圈基本一致。在儒家化圈内则与崇尚实用、注重道关系的儒家化相适应,中国传统语言学则以字、语义、语音和作法为重心,体现为多元语言观。  相似文献   

18.
运用Ruiz de Mendoza(2002)和Heine(1991)的转喻观点,分析了名词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名词非范畴化发生的基本认知机制,是通过激活类概念的主域来指称或说明想要表达的次域中的概念;同时次域中的语义焦点,要结合具体语境通过转喻的视角化来突显.本研究运用转喻理论为名词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做出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9.
情境认知视野中的学习观及其教学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者所具有的学习观和知识观会对他们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从知识观和学习观的角度对情境认知作了理论梳理,阐明了该理论中知识和学习所具有的特性,并阐释了与之内接的三种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认知学徒制教学。  相似文献   

20.
温格瑞尔(F.Ungerer&H.J.Schmid)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概括为三种观点:体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它的优势在于可以解释传统语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许多语言现象,揭示人们如何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等多方面的规律性、帮助人们认清语言的本质特征.认知语言学这三种观点对我们的翻译实践活动都有启示作用,文章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几个主要观点从认知的角度探讨翻译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