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玛阿特是古埃及伦理的基本观念,古埃及和谐观念包含在玛阿特观念之中。本文试从人与神、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三个方面加以探究。人与神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是神的影像、人对神的崇敬及人与神的互惠关系。人与人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利益上的均衡、关爱弱者及对他人生命及尊严的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万物同处玛阿特秩序之中及人类与自然的互惠。然而古时之和谐并非今日之和谐,但二者却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2.
在古埃及伦理观念中,受尊敬的人是最高的道德典范。人们都希望自己在神及人们面前受到敬重,在神面前受到尊敬不仅要对神表达仪式上的尊敬,还要在实践中坚守玛阿特原则。在人面前受到尊敬,不仅要拥有好的品德,还要有玛阿特实践。一生实践玛阿特的人是拥有完美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3.
“义”“利”之争,古已有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变得更加尖锐和突出.通常来讲,“义”“利”之间的矛盾就是社会道德规范与个体行为,国家(集体)普遍利益与个人特殊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一矛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学,主张道德中心主义,而“仁义”又是它的最高的道德范畴,在儒学中,人生价值主要是道德价值,这就逻辑地决定了在对待“义”与“利”的关系上,必然是重“义”轻“利”,甚至把“义”和“利”完全对立起来,为了‘“义”而排斥“利”。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及后来宋明时期的新儒学都非常重视义利关系,认为这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道德标准。《论语》多处记载着孔子这方面的思想,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②。在这里,孔子把“义”与“利”对立起来,认为只有小…  相似文献   

5.
许博渊 《教育》2011,(7):60-61
孟子理论的核心是利义对立,以义废利。 《孟子》第一篇开宗明义:“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劝梁惠王不必谈什么利益不利益的,你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他还说过,小人一早起来就孜孜以求利益,把追求利益说成是小人之举,卑鄙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义利之辨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一个基本问题,它发端于春秋,至战国成为诸子伦理思想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以后又一直贯穿于中国伦理思想史的全部进程。义利之辨作为道德价值观,规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针,指导着人们选择何种行为规范,追求什么样的理想人格,最后还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道德修养,因而在伦理思想中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义和利这对范畴包含两层意义:(一)道德行为和物质利益的关系,这里所谓“义”,是指道德行为之当然;所谓“利”,是指物质利益。利又有私利、公利之分,凡是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并且损害民族和国家利益的,称之为私利,凡是追求阶级、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称之为公利;(二)动机和效果的关系,凡是强调“义”,主张以“义”为评判道德行为标准,只管道德动机,而不问行为效果的,属于动机论者;凡是强调“利”,主张以“利”作为评价行为善恶标准,只管行为效果。而不问道德动机的,属于效果论者。义利之辨的实质,归根到底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即公与  相似文献   

7.
李静 《知识文库》2023,(10):5-7
<正>《孟子》一书中,开篇便讲到仁义。孟子主张,上位者首先要行仁、重义,其次才是先义后利,反对“上下交征利”。孟子十分注重人格修养,他认为,人格修养的责任就在于要扩充人们原本具有的“善端”并加以培育。孟子对个人进行自身道德修养的功夫十分重视,这些思想主张对新时代公民素质提升具有启发意义。如为政者应勤政爱民,站稳人民立场;商贾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主动回馈社会;青年后学要积极学习模范和榜样,效法于人用功于己,提升综合素养。孟子在自身人格修养方面是当代青少年学习的典范。对待义利,孟子一向主张要先义后利,不能人人都只考虑自己利益而刻意追逐私利,而是个人利益要以国家利益和大局利益为重。因为“上下交征利”将会导致国家走向衰亡的危险局面。  相似文献   

8.
义利关系是中国思想界的永恒话题。这是因为这对矛盾的处理总是直接关系着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影响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从文字结构解析 ,“义” ,上“羊”下“我” ,“我”为兵器 ,以兵器杀羊分肉 ,表示合理分配。“利” ,左“禾”右“刀” ,以“刀”割“禾” ,从收获中引申出物质利益。当“义”逐渐演变为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最高的原则和道德价值时 ,“利”也成了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好处。尽管中国思想界从来没有停止重义轻利、重利轻义和义利合一等思想的讨论 ,但二者并非势不两立的观点 ,已基本为思想界…  相似文献   

9.
《论语》义利观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选择。《论语》之“义”对国家、社会、个人品性提出了明确要求,而“利”具有“富国”“利益”“名利”等含义。在“义”“利”冲突中,《论语》主张“利融于义”,不能片面地追逐义利;“义”优于“利”,舍“利”而取“义”。通过梳理全文,解读《论语》一书“义”“利”内涵及“义利之辨”,有利于归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能够为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价值冲突与价值选择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略论儒家伦理的超功利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往往在狭义的范畴上运用“义”和“利”,即以“利公”、“利他”为“义”,以“利己”、“利我”为“不义”,把“义”与“利”看作矛盾。事实上义利问题所涵盖的内容不但指物质利益,还包括非物质利益。义与利并不必然地矛盾对立,没有理由笼而统之地讲“义”的价值高于“利”的价值。所谓“超功利”,是指不以功利作为最高价值目标,既不绝对排斥功利,也不把功利作为必不可少的价值目标之一。判断一个伦理体系是“功利”的,还是“超功利”的,不能以它是否主张保有道德对求利活动的约束为标准,也不能以它是否重视功利为标准。而应该从它的价值目标是什么、最高价值标准是什么、什么具有目的价值三个方面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1.
“八卦”的“旧”义,是指传承了数以千年而至今仍然具有广泛运用价值的易学专有名词。“八卦”词义由旧而新和由此而彼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或两种方向:一是据“形”演化而产生借代义;二是据义演化而产生广泛合理的联想义。“八卦”的新义来自于“八卦”自身,而不是粤方言“八公八婆”中的“八”。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在义与利的价值关系中是主张以“义”为重的,但并没有将义与利绝对对立起来,只不过是主张人们对利的追求应当以“义”为指导,强调“义”对“利”的必要制衡。更为重要的是,“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是维护人的尊严与崇高之必需。先秦儒家批判利欲的主要锋芒是指向唯利是图和为政贪暴的。先秦儒家对每个主体都循义而行、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的追求,对重义尚德的崇高人格的追求,都有着普遍的、恒常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义利观中,“义”和“利”两个概念是有界定的。一般情况下,“义”是适宜、应当的意思,具体就是指符合社会现实的礼法与伦理道德标准;“利”是指个人的私利和好处,在同公义的对照中,往往指个人的物质利益。人生在世,总会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在利益发生矛盾时,就会遇到利益的取舍问题。因而,义利关系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个基本命题,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围绕义与利的关系所展开的争论即“义利之辨一,从先秦起,便开始了它的发展轨迹。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的“以利从义”的义利观;老子主张的以“无为”为旨归,“绝…  相似文献   

14.
据《易纬》及东汉郑玄《易赞》,《周易》之“易”涵摄“变易”、“易简”和“不易”三义.然而,对于“易”之“不易”义,历来学人见解歧义迭出.由是首先通过追根溯源,对“易”义进行诠释;其次,探究“不易”之源流变迁,以明晓“不易”本义;最后,以“秩序化”、“本体化”诠释“不易”义,彰显“不易”在纷纭变迁世界中的意义,企以开启生生不已的生命本体.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义”与“利”的结合,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的统一;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在以义居首的前提下实现义利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一个“义”字道白了中华伦理文化之精粹。“义以为上”,“义无反顾”,“见义勇为”,“见利思义”,“仗义疏财”,“仗义执言”,“义簿云天”,“大义凛然”,“舍生取义”……,“义”成了高尚人格的代词。而“义”总是与“利”相关联,即所谓“义利之辨”,于是,对“义”的崇尚和坚守又总是体现为对“利”的克制,这就形成了“以义制利”或“利以义制”的价值模式,苟子曾将这一模式概括为“重义轻利”,遂成了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倾向。本人曾认为王船山的“义利观”并未超越“重义轻利”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7.
职业道德和职业者利益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自从人类社会有了职业以来,这就是每一个职业者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古代的哲人把“利”与“义”作为职业活动的一对主要矛盾,要求从业者把利益追求和道德规范的操守统一起来。在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处理好“利”与“义”之间的关系,仍然是每一个从职从业者必须正确认识和认真对待的。  相似文献   

18.
“义”与“利”的关系问题长期为众多思想家争持不休,无论怎样都未能对其作出正确的结论。社会主义新型的义利观为广大人民群众正确处理“义”与“利”的问题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以及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科学论述,使之成为科学的、正确的、合理的、先进的义利观,并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9.
孟子理论的核心是利义对立,以义废利。《孟子》第一篇开宗明义: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劝梁惠王不必谈什么利益不利益的,你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他还说过,小人一早起来就孜孜以求利益,把追求利益说成是小人  相似文献   

20.
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形:课堂教学正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突然有学生提出一些教师预设之外的“怪”问题:“老师,共和到底是什么意思?”“老师,佛教宣传的来世到底有没有?”“老师,古埃及人真的能造金字塔吗?”……学生此举往往让教师感到措手不及,甚至十分尴尬。在教学中,教师碰到的初中生“怪”问题,从广袤的宇宙天体到繁复的人类社会,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到真假难辨的人体特异功能、神鬼灵魂,千奇百怪,无奇不有,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思维跳跃,出人意料,明显超出文本范围,甚至与某种理论相悖,不容易解释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