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人间如此光明而美好,只因为有了太阳。倘若没有太阳,便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有“六月(初)六晒龙袍”的习俗。一般年份,公历的6月中旬,较强的夏季风将雨带从南向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绵细雨在这里停留达一月之久。恰逢梅子正黄,便谓之为梅雨。箱柜里的衣物早因湿气过重而已生霉。梅雨季节过后的“六月六”,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谓是骄阳满人间了。将“龙袍“之类的物品放在太阳底下晒一晒,便可保持其品质。同理,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经常要经历“梅雨季节”,特别是青少年正处于品质易变阶段,需要不断地过“六月六”,让太阳多晒一晒,才能稳保其品质的优良。请看晒太阳者之一——  相似文献   

2.
六月六,山里人要“晒家宝”:农历六月六这一天,将家里珍藏的东西拿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据说,这一天晒过的东西一百年也不会霉烂。那年暑假,我去山里奶奶家玩,恰  相似文献   

3.
<正> 洗晒节(2010年7月17日农历六月初六)早年间,六月初六如果恰逢晴天,皇宫内的全部銮驾都要陈列出来暴晒,曰"六月六,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  相似文献   

4.
晒蜡僧     
晒蜡僧是近代中国佛教界的一个不起眼僧人的绰号。他的本名或法名叫什么,我并不知道。晒蜡僧是个寺院香灯师,负责给大殿里的佛像上香和点灯。他自小天性驽钝,实诚。别人说什么听什么。有天正逢“六月六”,是翻晒衣物和书籍的好日子。寺院里的其他僧人想逗逗他,就说,我们都晒东西了,你负责看管的那些蜡烛也拿出来晒一晒才行啊。  相似文献   

5.
真正走进你的生命,是在二月的尾巴.短暂放晴的梅雨时节,空气潮湿温暖,天是亮得不太透彻的白色,你抱着一摞书,在我的后桌坐下.你踢了一下我的椅子,在我微怒地回过头时,你一脸抱歉地笑:“对不起啊,一伸直脚就踢到了.”  相似文献   

6.
得书随想     
叔祖父恪守着曾祖“贫不卖书,泽被子孙”的遗训,在生活极度困窘的3年自然灾害时期,别人出高价要买曾祖留下的两大书柜藏书,他也没舍得卖。每年六月六,全家出动,将全部藏书拿出来晒。可是这些书籍终究在劫难逃。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贵州省天柱县远口吴氏家族为例,对六月六"晒谱"习俗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六月六"晒谱"习俗包括晒家谱、修缮祠堂、入谱、议事等活动,其中晒谱是人们最看重的。晒谱为家谱传承提供良好的平台,对家谱的保护也起到重要作用。允许部分誊抄家谱、增加开放时间、寄存于图书馆或博物馆等措施,对家谱的传承与保护更加有利。  相似文献   

8.
一般地说,在一篇文章里,称代同一对象时人称要一致,不能随意改变,否则会产生混乱。而朱自清的散文《绿》却打破常规,前后对描写对象梅雨潭的称代发生了变化,恰到好处地利用人称的变化抒发了深挚的感情。散文开始是这样的:“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然,这里用的是第三人称。第二自然段亦如此。第三自然段先直称其名“梅雨潭”,然后直接用第三人称“她”来称代2:“梅雨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再用“我想张开两臂抱你讪”、“她松松的轮期差……她滑滑的明亮着……她又…  相似文献   

9.
赶麻雀     
星期六下午。阳光明媚.我正坐在家门口惬意地看书。 突然。邻居王奶奶走过来问我:“莹莹,你爷爷奶奶在家吗?”我摇摇头说:“不在。王奶奶,您有什么事可以跟我说。”王奶奶微笑着说:“我想借你家的水泥地晒一晒小麦,不知你家现在用不用。”我说:“今天我家不晒东西,您尽管用吧!”  相似文献   

10.
一、来源于“替”、“给”、“帮”、“为”的思考《棉鞋里的阳光》一文叙述了小峰见妈妈帮奶奶晒棉被 ,然后帮奶奶晒棉鞋的事。文章质朴 ,读来温馨满怀。课上 ,有这样一个句式 ,“小峰帮奶奶晒棉鞋。由于第六课说说做做有以下练习 :我替妈妈我给爸爸我帮老师我为大家因此 ,在备课前 ,我有意让学生复习“替”、“给”、“帮”、“为”这样几个词语 ,所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句子中的‘帮’你可以用别的词来表示吗?”原本认为学生顺理成章说成 :“我为奶奶晒棉鞋”或“我给奶奶晒棉鞋”等等 ,谁知学生对此竟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令我…  相似文献   

11.
酸辣先生:文虫、言馨,是不是前段时间把我忘了,难得见你们跑出来“晒一晒”,新学期有什么好事要与我分享吗?  相似文献   

12.
我国曾有过几次“教师节”:一九三六年,京沪等大城市的教育家们提出以六月六日为“教师节”的建议,全国响应,故订六月六日为“教师节”。一九三八年,陈立夫当教育部长,他否定了把六月六日作为“教师节”,改为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后因没人响应无疾而终。一九五○年,周总理提出,教师是脑力劳动者,建议“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作为“教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晒不死的马蓬菜,旱不死的葱”。“马蓬菜”,学名马齿苋。我想,还有晒不死的植物?真怪!我注意起马齿苋来。在屋后阴暗的地方,在菜畦中,甚至在墙头有泥土的地方、沙土中、盐碱地里,我  相似文献   

14.
    
一天,六岁的小表弟到我家做客。吃苹果时,他突然问我:“苹果为什么一边是红的一边是青的呢?”我说:“因为一边被太阳晒了,另一边没有被太阳晒。”小表弟说:“哦!我懂了,西瓜瓤是红的,一定是太阳钻进西瓜里去晒了。”晒@黄静怡!516100$广东省博罗县罗阳镇五小五〈1〉班  相似文献   

15.
提起朱自清的散文,读者自然会想起《背影》。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总是给人带来阅读上的美感,《绿》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绿》写的是游温州仙岩的所见所闻,朱自清对梅雨潭的评价是:“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而人们读罢本文也会由衷地惊诧于朱自清的《绿》来。朱自清的《绿》何以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呢?不妨探讨一下本文的艺术特色。《绿》在写作上分两个层次:一是写梅雨潭的瀑布;二是写梅雨潭的绿。作者开门见山地写他第二次到仙岩,使他惊诧的是她的“绿”。这是全篇的“眼”,也是全篇的点题。《绿》的第一层次…  相似文献   

16.
心中的阳光     
黄小平 《成长》2007,(4):1-1
1932年,大文豪萧伯纳访问上海,林语堂上船去接他,说:“这里许多天来大风大雪,今天才放晴,你真是好福气,一到上海就看见了太阳。”萧伯纳笑道:“还是太阳有福气,能在上海见到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春节前的一天,我对家里的旧报刊进行清理。我是教师,爱好看报、剪报,一年来,准备废弃的报刊和课本已有数十斤了。第二天下午,忽听一收旧报刊的吆喝。我走出来问:“多少钱一斤?”收者回答:“看东西定价。”他看了看报刊说:“七角如何?”我想他一定没看清楚,就这千疮百孔的旧报刊  相似文献   

18.
《梅雨潭》是一篇看图学文。图与文紧密配合,表现了梅雨潭景点特有意境。课文是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是一篇文字优美、描写生动的游记。学习这篇看图学文,宜从看图入手,让学生形成比较鲜明的感性认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没有简单的停留在一般的观察上,而是创设情境,采用饶有趣味的“画中游”的形式,让学生“心入”画中,获得感受。首先,我挂出梅雨潭的彩图,启发学生设想自己进入画中的梅雨亭,一边观赏,一边谈感受。为此,我作了这样四步引导: 1.同学们,前面就是梅雨亭。让我们进去休息一下。现在,你们坐在这个亭子里感觉怎样? (“这里真美”;“真幽静”;“真凉爽,舒服极了”) 2.请看一看正对面是什么?(瀑布)瀑布从上面冲下来,开始是什么样儿?流到下面,受到岩石阻隔,又变  相似文献   

19.
梁琳 《小学语文》2008,(10):60-60
阴沉了几日的天气,中午忽然放晴了。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气息.下午有一节作文课. 把早就准备好的“名篇欣赏”讲义稿拿出来,重温一下,脑海里想起了早晨接到的一个电话:“老师,我是虹烨,爸爸出差了,留下了生日蛋糕,我可以拿到班上与同学们一起吃吗?”我的眼睛一亮:多好的一个现成的生活素材啊,我为什么一定要按部就班呢?何不?……  相似文献   

20.
“六月六”节,是布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这天,布依村寨家家户户杀猪、杀狗、包棕粑等作节日祭典、盛宴。男女老少盛装艳服,欢庆节日。“六月六”节有的称“布依年”。有的称“六月桥”布依歌节,还有称“六月六”——“打保符”、“跳六月坡”等等。尽管各地称法不同,形式不一,但其节日内容是一致的,最为突出的有以下方面:节日时间,都定在夏历六月初六这天。即使有的地区在这前后有活动,但都以这天最隆重;是日,在布依族长期集会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