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本文描述了现当代文学史中心灵史模式的发展历程和创作现状,界定了其概念内涵,并且指出心灵史模式的文学史是救治当前文学史创作中存在的敝病的良药,也是建立新型的现代化的民族精神的必须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理念的创新经历了由"政治革命一体化",到启蒙现代性和文学现代性,再到"文学"与"历史"融通的多维史学观的演化;在"板块结构"和"选择的眼力"上,近来出版的文学史著作均有新开拓;"史"与"论"关系的融合在重史料性与史实性基础上,"论"又有其个性特色,这是文学史写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探讨在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中如何协调处理好文学史实讲授与作品分析之间的矛盾,从经典赏析、师生互动、阅读方法、创作训练等四个方面尝试建构"经典阅读"的理念与模式,力图为现当代文学教学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促进本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郑州大学文学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作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其主干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2006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多年来,该课程教师潜心教学,致力于教学改革,不断探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获得历届学生好评。为了进一步推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该学科点教师围绕加强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展开自己的深入思考。本刊特邀该学科点部分骨干教师撰写以下笔谈文字,希望有助于中文学科教学之探索。  相似文献   

5.
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自1952年创立以来,极为重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编纂工作。在70余年的时间里,本学科共出版了50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或文学史论著作。1950年代至1976年,本学科迈出了文学史编写的第一步,这为此后的文学史编写打下了一定的基础;1977—1989年,本学科在文学史编写上继续开拓创新;1990—1999年,本学科的文学史编写趋向多元化;进入新世纪的两个十年,文学史编写逐步向纵深发展,并实现了自我的跨越。  相似文献   

6.
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古代文学史"与"现代文学史"可以说是两种性质的文学史.古代文学史是概念史,而现代文学史是事实史,"文学"概念并不是从历史中自然发展出来的,而是在20世纪早期被建构出来的,古代文学史同样是现代事物,它是基于现代"文学"概念的历时性梳理."文学源头"也同样是出自现代视野的概念,中国文学的真正源头不在古代.而在20世纪早期.从早期诸多文学史教材中可以看到文学史的逐渐成型,也可以看到文学的逐渐成型,两者实为一者.所谓的文学史不是一种"文学"的历史.而是一种叙事的历史,"文学史实"也不是真正的历史事件,而是现代视野的建构,更彻底地说.文学史是在叙事中产生的,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格外清晰地展现出这种叙事的轨.迹.对此文学史存在形态的澄清,提供了文学史解释模式转型的某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学科的持续发展中,学科内部一些深层次问题日益凸现。如何在既不丧失学科质的规定性,又能在保证全面覆盖此时间段中文学进程的前提下,厘清“现代文学”(或新文学)的观念;如何处理“现代”与“当代”的关系.现代文学中各时期的合与分如何抉择;如何保证在构建以社团流派为线索的文学史体系时不疏漏和遮蔽其他文学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文章阐述了笔者的思考与观点:  相似文献   

8.
高校现当代文学史课程面对新时代的压力,已经呈现出了边缘化现象,面对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大背景,亟须对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以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现代文学史课程不仅要注重学生写作、审美和专业知识的培养,还应注重其人格、创新精神及人文素养的培养。文章从四个方面对现当代文学史教学课程改革方式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对实践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参与其中,学生个体最大可能地获得并整合信息资源,围绕某一主题与他人讨论学习或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个体用语言及其他信息载体来表达通过主动探究所得到的结果,协调和适应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以其自身的丰富性和多义性给个体参与实践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可能,每个个体都有可能通过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参与实践的通道,保证目前以班级为教学单位的集体性教学实现个体参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42):6-7
近年来,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该课程改革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如何摆脱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有益的教学尝试和改革,这是每一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与编纂的“还原”热,对一体化文学史认知模式起到解构作用。一方面,文学史的还原是可能的,其重要途径就是重建文学史的格局,通过对文学史时空观念的重造、文学史的重评以及对文学史中被遮蔽的价值的发掘,我们就能够不断地接近文学史的现场。另一方面,文学史的还原又是有限度的,其编纂的主体性特征使得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与编纂中的“还原”热存在着厚此薄彼、以偏概全的误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国家的历史,同时也包含乡土历史。本文以河北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地域特色,把乡土概念引入教学实践,扩充了乡土性文学史料,巩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与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文学史热”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的文学史热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编写出现了一个热潮.陈平原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批评了中国文学界、尤其是大学中文系对"文学史"的这种"迷思".对这种现象,他做了有趣的描述,"眼看学界及文坛上,涉及'文学史'的话题此起彼伏,有人老骥伏枥,奋不顾身,有人初生牛犊,身手矫健".而他则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他的问题是,作为一种著述体例,而不是研究对象的"文学史",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相似文献   

14.
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古代文学史与现代文学史可以说是两种性质的文学史,古代文学史是概念史,而现代文学史是事实史,文学概念并不是从历史中自然发展出来的,而是在20世纪早期被建构出来的,古代文学史同样是现代事物,它是基于现代文学概念的历时性梳理。文学源头也同样是出自现代视野的概念,中国文学的真正源头不在古代,而在20世纪早期。从早期诸多文学史教材中可以看到文学史的逐渐成型,也可以看到文学的逐渐成型,两者实为一者。所谓的文学史不是一种文学的历史,而是一种叙事的历史,文学史实也不是真正的历史事件,而是现代视野的建构,更彻底地说,文学史是在叙事中产生的,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格外清晰地展现出这种叙事的轨迹。对此文学史存在形态的澄清,提供了文学史解释模式转型的某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学史书写经历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对此一过程的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学史书写的诸多相关问题,并对当下的文学史书写有着多方面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宏观层面论述这一学术梳理和研究工作的相关问题,包括研究的现状及其特点,进一步研究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以及相应的写作策略,结构和叙述方式,体例安排,选录标准等等,以便为更加深入具体的研究打下坚实的方法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现行语文课本中,因为编者缺乏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意识,导致所选相关篇目备受争议,以致出现篇目进进出出课本的乱象,教材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这无疑会影响稳定的教学局面的形成和持续的教学效果的产生.在编订过程中切实加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这一向度作依据,是稳定、完善语文教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对象,是所有的文学史所必须直面的问题.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文学作品,即“以文为本”.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语境下,还必须整合政治语境,即整合港澳台文学,将其融入文学史的书写之中;整合民族语境,将各民族文学合乎规律地融入文学史的书写之中.  相似文献   

18.
重写文学史已是当代中国文学史家们的理论责任与审美自觉。当20世纪中国文学走完它的全程之时,传统的“现当代文学史”的分期理论与叙写方式的不足与缺点便日益突显出来。然而,只要我们对传统的现当代文学史从“整体性”、“逻辑性”、“文化动因”及“审美自由”等方面的缺失进行全面的考察,便能从理论的反面探寻出重写“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必要性与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掌握较全面的文学史知识、拥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具备较开阔的文学史观。研究性教学模式即通过学生的课外阅读、师生的课内讨论和教师的课堂讲授等三个重点的凸显,有效促进学生在掌握教学要求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拓展研究视野、塑造创造性思维和提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其实也就是中国白话文学史,它是中文专业学生的一个基础课程,也是新闻等其它许多学科学生的辅修课,这门课程学习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中国白话文学的认知,影响到学生对中国当下进行的文学的理解,所以,这门课程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对于大学生来说,自学能力至关重要,这个课程学习的好坏和学生自身应该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作为授课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