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代上海的开放把它变成了有名的"十里洋场",作为中国近代出现的第一批知识分子中的一员,王韬19世纪40年代末初次来到上海时就被发达的西方物质文明所吸引,并成为他后来进入上海墨海书馆从事翻译工作的重要原因.虽然王韬承认西方文明有其自身的优点,虽然进入上海墨海书馆工作是自己主动的选择,虽然其收入之高令人羡慕,可王韬却把自己在上海和西方人合作的生活描写得苦不堪言.他再三表白他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希望能获得朋友们谅解.为西方人工作使得王韬受到传统社会的排斥,置身于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之中,成为生活在正统社会文化边缘的"边缘人".在墨海书馆工作的10年中,他一直抱有强烈的"华尊夷卑"的观念,总是为自己不得不为夷人工作感到非常耻辱,一直陷入对自己的"事夷"行为的深深地自责和挣扎之中,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强烈抗拒.  相似文献   

2.
"华夷"观念是中国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重要思想。鸦片战争前后"华夷"观念一直成为中国与英国之间进行交往的障碍。英国几次派遣使者访华,都因清朝所遵守的"华夷之辩""夷夏之防"这些传统观念而失败,故英国一直想极力打破清政府这种不平等的外交理念。直至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在英国猛烈的"炮火"攻击下放弃了"华夷"观念。  相似文献   

3.
论王韬的外交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王韬的外交思想朱健华鸦片战争以暴力的形式,将中国的历史推入近代社会,中国紧闭的大门被迫逐渐向外部世界打开,而外交问题亦随之提上了日程。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跳出“夷夏之防”的圈子,从全新的角度思考近代外交问题,学习近代外交知识,也提出了一些近代外...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后,一种新型的国际交往方式——中国近代出境旅游诞生。在其早期发展阶段中,以王韬于1867~1870年间的欧洲之旅最为典型。一方面是他的出游观光,体现了传统旅游活动的特点;一方面是他的思想在旅游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体现了旅游活动对旅游者的影响。旅游中的收获,使他的思想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也使他的旅游活动升华为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途径之一。从其旅游活动的积极意义来看,王韬的欧洲之旅开创了中国近代出境旅游活动的时代主旋律。  相似文献   

5.
关于王韬的研究,尤其关于他复杂的思想转变历程,对于中国近代洋务思想以及维新思想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无疑有着重大意义。在王韬旅英期间,英国发达的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先进的政治制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王韬的思想变化历程﹑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政治制度改革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关于王韬的研究,尤其关于他复杂的思想转变历程,对于中国近代洋务思想以及维新思想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无疑有着重大意义.在王韬旅英期间,英国发达的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先进的政治制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王韬的思想变化历程、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政治制度改革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作家通过中国题材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包含着三重意义:关于异域的知识;本土的文化心理;本土与异域的关系.对英国作家而言,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地理空间存在意义上的国家,不如说是他们想象描述的一个神话,是激发他们写作和表达思想的灵感和素材.不管他们以何种途径来认识中国,从何种角度来观察中国,用何种心态来评价中国,都无一例外地把中国视为与自身相异的"他者",倾向于把中国想象为与西方不同的"文化构想物".中国对于英国作家的价值,是作为一个"他者"的价值,而不是自身存在的价值.套用萨义德那句"东方不是东方"的名言,英国文学里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同样可看作是"中国不是中国".  相似文献   

8.
张善存 《语文天地》2011,(18):61-62
【原文】近代中国错过了《海国图志》苗晓雨《海国图志》由魏源在1842年著成。这一年对中国意义深远: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国门洞开。进士出身的魏源很早就产生了改革内政的经世思想,鸦片战争的溃败,更使他深刻认识到了解西方的紧迫性,于是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经世目标,转而走上了"师夷"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和改革家。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的思想界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开创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谋求国家富强的先河。他对内政的改革,别特是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提出不少有益的见解,颇多可取之处。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濒临灭亡的末世,清王朝的统治日益衰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魏源敏锐的察觉到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已对中国造成严重的威胁,“鄂罗斯兼并西北,英吉利蚕食东南”;“夷烟蔓宇内,货币漏海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中国进步文人经受中西文化冲突时心理与行为上的调整和改变推动了西学翻译的进程,王韬"事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社会落魄文人的矛盾与无奈。了解到西方文明的发达水平,王韬等当时颇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传统观念,摒弃陈规旧矩以吸收新养分,掀起了西学东渐、英书汉译的热潮,在中国翻译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自鸦片战争始,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的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就开始认识到,中国要真正的民族独立,就必须摆脱重本抑未传统观念的束缚,重视商品经济问题,振兴民族工商业。所谓商本就是要发展近代工业,以工业立国来实现国家富强。王韬从自身所处的环境出发,形成独具特色的商本经济思想,成为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中较为进步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侵略者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撰写了多篇文章。阐述了鸦片贸易的性质和鸦片战争发生原因,以及鸦片战争给中英两国带来的影响,对鸦片战争史的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上成功人士成千上万。但有一个人与众不同,他就是王阳明。他“在立德立言立功上皆居绝顶”,罕见具有“真三不朽”的头衔。王阳明对自己的成功学作了一些归纳,这就是认清发展的大趋势,即天理天道;“心即理”,高扬每个人的主体性和伟大的创造能力,确立广大民众开放的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心存高远,责善改过,从知行合一到致良知。5000年,特别是从鸦片战争以来172年的中国史,佐证了王阳明的成功学,实际上也就是中国人的成功学和中华民族的成功学。  相似文献   

14.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提出了"百姓日用是道"。这一重要思想解决了"道"的来源问题,要求人们到百姓日用中去学道、求道;同时,王艮还把"日用"与"平常事"结合起来,指出在日用中学道关键是在即事中学道,这就进一步指明了学道的方向。此外,王艮分析了"百姓日用是道"的简易特性,并从学与教两个方面强调了顺应"简易"规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生活的镜像,生活是文学的物像。"桃源"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镜像,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隐逸生活与文学创作中,对应着不同的现实物像,如陶渊明的"东篱"、王维的"辋川"、范成大的"石湖"等。但由于原初意义上的"桃源"镜像的独特性在于隐逸而不失人间情怀,因此陶渊明的"东篱"、范成大的"石湖"与"桃源"镜像之间呈现出圆融的美学特征;而王维则由于晚年身心枯寂,缺乏完全投入的人间情怀,故"辋川"与"桃源"镜像之间便有所疏隔。  相似文献   

16.
关于鸦片战争的评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某些政治家和历史学家认为,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那次战争,鸦片问题只是一个次要的问题,因此那不是鸦片战争。本文以事实证明:称这次战争为鸦片战争,是符合历史实际的。鸦片战争的结果:一是使中国丧失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由一个主权国家开始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二是大量泛滥的鸦片烟掠走了中国巨额财富,毒害和降低了中国的国民素质,阻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三是破坏了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小生产经济结构,打破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滞缓状态,刺激和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生和发展;四是惊醒了中国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漫长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过程,最后才找到马克思主义,并使之与中国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走上国家独立和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7.
"道"是韩非治国思想中一个带有核心性的理念,在他的治国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韩非所说的"道"取自老子的"道"而又不同于老子的"道"。老子的道有多层含义,而韩非则把道解释为自然世界运动发展的必然即规律。以此为基础,韩非把道引入人类社会国家治理的图式中,不仅把法理解为治理国家的道,而且还把治臣之术升华为道的高度。认识韩非关于道的理念,对于认识韩非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官京都时,一心理学,修身善望,对鸦片战争不甚关心,不甚了解,强调京都“如无事时”。中年,一心“剿发”、“剿捻”,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专吉君臣大义”,都拒绝派兵北援,又认为侵略者未摧毁清朝庭政权,是“有德于我”;同意“借夷助剿”,但主张暂缓其行;积极仿造洋炮洋船,目的是“剿发逆,勤远略”。晚年,扩大“洋务”活动,开洋务运动的先河;处理天津教案,思想上矛盾重重,行动上畏葸妥协,“内愧神明,外惭清议”。主张“羁縻外交”和“诚信外交”。  相似文献   

19.
彻庸禅师一生精研佛理、工诗文,才华横溢,著述丰厚,与当时文士名流陶珽、陶珙、陈继儒、董其昌、王锡衮等人交游唱和,儒释互证,被后世公认为云南明末清初的禅宗泰斗,同时也是云南地方文化史上较为罕见的个案。在对其生平履历、师承渊源进行梳理辨释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其诗歌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以便引起世人的关注与了解。  相似文献   

20.
华工出洋,自古有之。虽然从明朝开始,政府就推行“海禁”,但仍禁而不绝。但因其数量极少,政府对此也疏于查验。真正大规模的华工出洋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诸国用坚船利炮为自己打开了劳动力供应的大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国势更加颓败,清政府被迫以约法的形式正式将外国人招工出洋合法化,华工出洋的程序得以进一步完善。该文从清政府对华工出洋所持的态度及所实施的政策出发,对各个历史阶段华工出洋的程序逐一描述,从而厘清华工出洋从无序逐渐走向合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