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影视产业的发展和影视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充足的可能,为增强我国影视产业和影视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建设中国特色主流文化的发展目标成为新时期我国影视文化发展和艺术创新的实践追求.媒介技术与影视艺术的融合发展,为影视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立足当代主流文化建设,探索影视艺术的创新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由卢衍鹏、王冬梅主编的《影视叙事与艺术创新研究》一书,以影视叙述策略和艺术表达为主题,对影视艺术发展态势及发展路径进行深入分析,为研究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和主流影视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2.
影视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高度发达的现代传媒将影视文化的成就推到了新的高度。但在今天市场经济高涨的环境下,影视创作为了不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被淘汰,出现了为迎合大众消遣娱乐需求而格调低下、轻浮浅薄的媚俗倾向。因此当代影视艺术表现出了媚俗的典型特征。这将对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大众意识形态产生负面影响。传媒对大众审美的影响是传播学、社会学、美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以理性的角度看待当代影视的审美倾向并加以正确引导可以为影视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开阔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一红色影视剧的热播是新世纪以来影视传媒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潜伏》、《悬崖》、《暗算》、《恰同学少年》、《中国1921》以及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作品的推出形成了中国当代文艺史上继五六十年代之后又一个红色影视高峰。从思想文化建设的层面上来看,新世纪红色影视剧的兴起使得红色文化思潮的打造与传播在近些年来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它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  相似文献   

4.
颜湘君  罗威 《东南传播》2016,(10):118-119
在中外花木兰题材的影视剧中,中国传统民俗元素充溢其间,这些民俗元素不仅深蕴着民族思想和民族文化内涵,而且民俗事象作为影像又具有多种艺术功效,不仅调节影视剧情的叙事节奏,而且提升了影视艺术的审美娱乐性和教化功能。研究花木兰题材影视剧中的民俗文本,探究民俗文化与影视艺术的契合点,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耿乃凡 《视听界》2012,(2):53-55
管理是广播影视工作永恒的主题。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工作地位作用更加突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艺术、人文与技术作为当代中国影视教育的三维坐标,分别阐述了各自在影视教育不同发展阶段所显示的作用与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艺术一人文一技术"三维合一"这一影视教育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媒科技》2014,(5):25-25
以广播影视为代表的“视听”文化已经成为跨地域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与形式,成为健康多元的现代文化的积极力量。为提升中国广播影视的国际传播能力,促进与柬埔寨广播影视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当地社会文化发展和繁荣,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与柬埔寨通信传媒集团经友好协商,于2014年3月1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柬埔寨通信广播影视业务发展。  相似文献   

8.
图书出版与影视既相互关联又相互融汇,虽各自独立又彼此影响.“影视同期书”在外在因素影响下所引发的出版发行市场大热的特殊现象,也带动了业内业外人士的深度思考和文化反思.在大众文化已逐渐成为当代多元文化表现主体的时代, “影视同期书”的快速问世和一纸风行,对影视制作方和图书出版方而言无疑属于双赢举措.文章通过对影视同期书现象及发行市场的分析,探讨在影视与出版的互动和联姻中,影视同期书未来继续发展和良性发展的途径及走势.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6,(20):44-48
在传媒文化深刻影响世界的今天,影视艺术成为了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尽管已经跻身世界影视大国行列,电影票房呈现爆发式增长,电视剧发行和收视稳踞全球榜首,但遗憾的是,全媒体时代西方文化的无序进入和强烈冲击,使得中国影视作品与传统文化精神渐行渐远,沦为时代无法容忍的格局之小,观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本文在文化断裂的视域下考察中国影视创作现状,以期为中国影视的良性发展和中华文化的真正复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加快广播影视改革发展,推动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播影视战线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随着电影、电视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媒介",中国也步入了视觉文化时代.于是,影视文化和社会文化具有了事实上的同构性:影视文化参与绘制"文化地形图",社会文化也以影视为舞台展现其"绮丽诡异".具体而言,新时期影视文化呈现出了哪些变化?戴什么眼镜才能望穿这些迷障?当前的影视批评缺少了什么?以上便是陈旭光在《影像当代中国:艺术批评与文化研究》一书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6,(6):20-23
本文从文化和叙事两个层面,探讨民间故事母题之于当代影视动漫创作与传播的意义和价值。在文化层面上,母题是人类生命和情感体验的凝结,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是传统故事当代价值的体现;在叙事层面上,母题具有叙事上的结构功能,特定母题对应着特定的叙事范式,是当代影视动漫类型化叙事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3.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谐社会和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历史课题摆在我们面前。与此相适应,我国广播影视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转换,从传统传媒向现代传媒转变,从计划事业型向事业产业型转型,这是当今我国广播影视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发展机遇和现实挑战,也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广播影视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广播影视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和整体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14.
当看电影、电视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的重要构成的时候 ,当影视作品越来越烙上商品的印痕进入当今文化消费市场的时候 ,当影视作为文化产品越来越超越国界地域自由地行走在地球村的时候 ,探讨中国影视现状与未来发展的问题 ,显得尤为迫在眉睫。我们所进行的北京市重点课题“中国影视受众理论的民族化研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从北京市民观看电影、电视情况的问卷调查入手 ,以受众研究为基点 ,以观众调查数据为依据 ,努力剖析我国当前影视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集中对受众与中国影视品牌发展战略中的民族化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5.
黄蔚 《新闻窗》2013,(3):7-8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贵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以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影视媒体"三位一体"立体架构贵州文化宣传新的传播平台;将影视作为一个突破点,充分挖掘和运用本土文化资源,整合全国的资金、人才、渠道,打造贵州题材影视剧,促进了贵州影视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6.
版权逆差:文化殖民还是文化盟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版权与发达国家的版权逆差,不仅要从操作、运行表层找原因,更应从治本的深层去反思:能否催生新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指向的文化发展和创新契机才是关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7.
杨明品 《视听界》2012,(4):38-43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文化事业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酝酿着新一轮转型升级。在广播影视领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媒介融合快速演进等多重影响,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一方面技术体系加快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事业产业、体制机制等都面临新一轮转型升级。推动新一轮转型升级,既是中国广播影视抢抓战略机遇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广播影视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对构建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新格局,确立其独特地位,发挥其重大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李兴国  肖宁 《现代传播》2006,(2):126-128
随着中国影视艺术的发展,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问题愈加突出。本文结合中国的文化和教育环境,提出了建立影视艺术人才生源基地这一艺术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式,并对这一人才培养策略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基本原则,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证。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影视传媒成为了一种新的娱乐消遣方式,新媒体技术在影视传媒中也得到了发展和应用。新媒体技术在影视传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媒体技术在影视传媒中的应用,对新媒体技术在影视传媒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影视剧中农民审美形象的变迁,体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农民审美形象在不同阶段主要呈现为3种模式:农民"典型"与"中间"人物的形象割裂;人格化、立体化的农民形象;农民形象的世俗化。不同的审美形象是特定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合力作用的结果,折射出了当代中国农民的命运沉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