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通过片段重组,建构虚拟的世界,使受众产生自我的想象参与,达到身份认同。广告文本和电视话语所营造的氛围,使受众将思想认同转化为实际物质消费。在收看广告、认同、消费这一过程中,电视向受众传播文化、价值和信仰。本文以iphone5系列广告为例,探讨电视语境下的广告与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
梁立维 《新闻世界》2014,(3):141-142
电视通过片段重组,建构虚拟的世界,使受众产生自我的想象参与,达到身份认同。广告文本和电视话语所营造的氛围,使受众将思想认同转化为实际物质消费。在收看广告、认同、消费这一过程中,电视向受众传播文化、价值和信仰。本文以iphone5系列广告为例,探讨电视语境下的广告与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3.
多元文化并存、文化资源丰富是新疆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但也易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认同不够、将民族和语言认同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的问题。通过电视文化建构国家认同的文化身份,是电视媒介独特属性与新疆地理人文条件的综合作用。通过对新疆多个民族的入户访谈,调查了解了电视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建构国家认同的文化身份的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研究媒介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华语电视在全球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具有消解民族身份认同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建构中华民族的认同,两种张力共同形成了华语电视对民族身份认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郑英明 《传媒》2016,(24):45-46
传播学者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历史的现场直播——媒介事件》将"特殊的电视事件"称为"电视仪式".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电视仪式作为现代电视文化中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承担着全新的历史使命,在对内推进国民情感凝聚、国家身份认同,对外进行价值输出、文化传播方面,作用巨大.2016年9月4日,G20峰会在我国杭州召开.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涵化”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然而在当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这既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也有文化全球化浪潮下各媒介之间竞争的影响。时代召唤文化涵养,文化涵养赋能时代,作为大众传播主力军的电视理应担当起文化“询唤”的责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摈弃消费文化糟粕,从而实现对“受众文化认同”和“电视文化责任”的双向“询唤”,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巩固中华民族身份认同、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7.
田昕 《东南传播》2023,(1):89-93
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的构建与提升应该从这三点找寻重点和突破口,第一,民族认同是研究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点;第二,文化认同成为提升马来西亚华人的身份认同的突破口;第三,利用网络传播平台构建、提升马来西亚华人的身份认同。了解与运用马来西亚华人在中国文化上的兴趣点增强华人自身的文化认同,是对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进行重建与稳固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4,(14):40-46
本文以央视直播糯康等人临刑为例,试从传播仪式观的角度探讨当今全球化时代下电视媒体对于具有强化身份认同的直播方式的日益惯常化运用所带来的深刻影响,特别检视电视新闻直播中过度充斥极易激发族群纷争的二元对立叙事话语所潜藏的身份政治陷阱以及导致的传播困境。本文认为,中国电视媒体若要建构全球性的传播对话继而促进中国国家形象的积极输出,则须打破陈旧的二元对立性身份叙事框架。也唯有如此,中国电视媒体才能最终实现维护本民族身份认同的初衷。  相似文献   

9.
王江生  梅黎 《新闻世界》2010,(10):36-37
湘西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历时态过程,在这过程中媒介对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发挥语言文化的教育功能,传播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促进了少数民族接纳吸收主流社会文化,有利于塑造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认同构建中,以法律认同为代表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新疆各少数民族,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建构文化认同,是新疆"现代文化"的具体体现。电视媒体以符号形式再现,而再现的过程,即通过电视文本编码形成的电视节目的传播过程,也是受众主体认同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国家的仪式——《新闻联播》的传播文化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种意义上,作为国家政治权威与秩序象征的<新闻联播>,是中国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本文运用传播文化学理论,以"国家仪式"的视角,分别从电视仪式与政治权威秩序的确立,电视日常收看与社会整合,新闻共同体与国家认同建构三部分,论述<新闻联播>的政治秩序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及身份认同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电视在当下的身份乃是技术身份和人文身份的结合。这种双重身份在给电视带来实践中的尴尬的同时,其持续的博弈也为电视传播的未来指明了菜种可遵循的路径。电视传播在未来的创新将在这种动态矛盾的平衡中产生。  相似文献   

13.
虚拟的自我实现——网络游戏心理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游戏已成为人们身份认同及心理满足的一种存在和情境,本文从网络游戏传播中的语义颠覆及身份再造来浅谈网络游戏传播的心理及文化历史背景,以期对作为大众文化一种的网络游戏文化现象作一点反思。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4,(5):30-33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公民,都面临着文化身份的危机问题,而与此同时,对文化公民身份的重新建构也是当前公民身份建构的核心拟题之一。文化公民身份建构的途径有很多,影响因子也很多,广告传播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它与文化公民身份全球化的进程,公民文化权利和义务的实现状况,公民民主和自由的实现程度,公民共享的公共空间及公民身份的文化认同等因素都有着直接的关联,所以当前有效建构文化公民身份绝对不能忽视广告传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传播过程中影响信息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传播者、信息、传播渠道和受传者,这些因素决定了传播的最终效果。本文将着重从信息本身与受传者的角度来分析电视产品文化语境在有差异的状况下的转化与认同。  相似文献   

16.
黎来屏 《新闻前哨》2022,(20):52-53
互联网时代情感传播作为个人间、群体间传递情感、信息的互动过程,在重塑传播主体和社会行动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受众作为参与情感传播的动力,通过网络虚拟聚合的方式进行互动,在互动仪式的过程中完成群体身份识别与互认,从而在建立群体身份认同的同时,实现对所处情境的文化认同,进而在社会互动中获得个人化成长,并完成自我的社会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17.
孟泽光 《今传媒》2013,(11):97-99
台湾因种种历史因素导致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多重身份混淆的状态。王童作为台湾新电影时期成长起来的导演,他的电影映射出台湾居民对身份认同的困惑。作为台湾社会变革大潮中的一份子,在繁杂混沌的历史漩涡中,王童有逻辑地表达出个人在历史向度中对台湾身份由认同到认同崩塌之后的反思直至最终得以重建的历程。本文试图从“身份认同”理论角度出发对王童的电影进行研究,展示“身份认同”问题在其诸多作品中的显现,探求造成其身份认同困惑的历史、社会和心理原因,以期寻找一个能够使台湾人正视自己、消除身份困惑的出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重庆渝北回兴“城中村”为个案.对农转非居民的身份认同与人际传播进行了质化研究。通过对城中村的农转非居民和城中村其他居住者进行的深度访谈和分析,我们发现农转非这一群体并没有因户籍的改变而获得城市人身份的认同,在社会交往与人际传播中,符号边界和社会距离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尚未与城市市民和文化真正融合.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社会语境中,仪式活动不仅体现在宗教场所,也渗透在日常生活结构中。随着现代媒介的发展,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介本身也逐渐仪式化,特别是在传统文化类的节目中,一些电视节目借助于仪式化内容的设置、传播,使得节目本身成为一种"媒介仪式",召唤了无数电视受众积极参与。而在此过程中,观众的集体记忆被唤醒,在仪式活动中开展情感的互动连结,完成客体向主体的转化,并最终实现文化和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华,是建构文化身份的一种极佳方式,而短视频平台能够快速实现其传播需求,通过互动等方式快速帮助用户建构文化身份认同。文章通过符号互动论的视域,探讨抖音文化符号的案例,为我国短视频平台文化符号的传播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