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说过的话。“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折腰”指弯腰鞠躬,全句意为不因为求取微薄的俸禄而向上司卑躬屈膝,它反映了陶渊明的清高与孤傲。陶渊明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年轻时品德高尚,博学而善于写诗作文,但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他对现实极为不满。因为家庭贫困,出任过两次地方小官,终因看不惯官场的恶习而辞职了。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生性嗜酒,终生以酒为伴,他的许多诗篇总是浸润着琼浆玉液的色香光影。离开了酒,陶诗就缺少了诗魂。陶渊明用诗与酒找到了人生坐标的切入点,成为中国诗酒文化中的一位过客。酒成了诗人与现实对话的媒介物,也成了诗人与现实抗争的“有效”武器,酒是诗人洒向田园的祝福,也是诗人“勘破红尘”的法器。酒,孕育了陶渊明精深的文化智慧。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 ,在他的诗歌里表现了不与统治者合作 ,不与虚伪的时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这源于陶渊明早年相当穷困的生活 ,再加之受儒家思想教育 ,使他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壮志。不过 ,东晋时期 ,士族门阀制度登峰造极 ,非士族出身的陶渊明很难有进身之阶 ,“大济苍生”谈何容易 ,他的一切美好愿望都在严酷的黑暗现实里化为泡影。后来出来做官 ,也是断断续续 ,并且由于他“性刚才拙 ,与物多忤” ,在做官期间始终处于“一心处两端”的矛盾状态之中。他时隐时仕 ,最后毅然告别官场 ,回到家乡隐居躬耕 ,一直到死。…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田园诗物我融合、情趣流注 ,独具魅力 ;陶渊明的人生 ,变现实时空为审美时空 ,使现实人生成为审美艺术化人生的典范。而其形成的原因除了历来论者大多认同的“质性自然”之说外 ,魏晋玄学对他思想、情感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东晋诗人陶渊明作为中国田园山水诗的鼻祖,后世多赞颂其诗文精神的醇美真意。综观陶渊明的诗文及其入仕、出仕乃至归隐的过程,贯穿其中的都是这浓浓的“真意”。本文从《饮酒》(其五)的“真意”入手,从而阐发“真意”不仅是陶渊明诗文的灵魂,而且是他人生的圭臬这一见解。  相似文献   

6.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一诗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尽人皆知的。据说,有个喜欢考证的人觉得该诗的“东”、“南”两字很有问题。他的理由是,陶渊明在东篱下采菊,所见到的只能是东西方向的景物;现在居然“悠然见南山”,足以证明陶渊明的眼睛有毛病,大概是个斜眼。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人们在论及他的思想及为人时,大都引用他“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这句话,称赞他是一位不慕权贵的典型人物。一些语文教师在讲到陶渊明的生平时,也常引他这句话。但有的却把“五斗米”一词误认为陶渊明的月俸,这显然是错误的。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是社会矛盾极其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主要包括儒家入世价值和精神之独立自由.但由于处于现实政治困境中,俱难实现这两种人生价值观的统一.因而他只能选择隐居来实现精神的独立自由.隐居初期,陶渊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精神自由,然而生活的重重矛盾使他再次陷入困境.于是他试图以“神”,即委运乘化的精神方法指引自己走出困境,但最终未能做到,反而陷入代表“形”的酒中.  相似文献   

9.
“不求甚解”析义蒋瑞秋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后世学者对“不求甚解”的解释颇有分歧。综合起来说,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说陶渊明读书“不要求理解得很透彻”,认为陶渊明的读书,“大抵采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出仕和归隐的原因作了新的探讨,指出陶渊明不是为了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而是为了摆脱贫困家境而出仕。文章对陶渊明归隐的原因作了具体分析,指出陶渊明的归隐原因不是“大济苍生”的壮志落空和对现实完全绝望,而是“道不偶物”和追求身心自由等等。此外,文中指出陶渊明开始躬耕不是在三十九岁时,而是早在二十九岁以前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1.
贯云石是元代作家“慕陶现象”的个例。从他与陶渊明家世与经历中,从东晋与元朝种族歧视与官场斗争现实中,可以看到贯云石慕陶而走向隐居的原因。贯与陶的隐居行迹虽异,但以与对屈原、李白的景仰相较,于惺惺相惜之中,他对陶渊明则情有独钟。他歌颂陶渊明,效法陶渊明,诗词曲中描绘田园风光,赞美隐逸生活,“寄酒为迹”以抒发情怀,都酷似陶渊明。  相似文献   

12.
《桃花源记》是东晋田园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千古绝唱”。《桃花源记》的写作年代大约是宋代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  相似文献   

13.
《归园田居(其一)》一个“归”字,表露了陶渊明的心迹。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魏晋的名士风度,使之不愿媚俗;诗人的不羁性格,让他向往自由;“辞官”彰显名士风度,回归田园是其本性使然。“故乡”是诗人自由之处,是灵魂的栖所,只有那里才能安放陶渊明那不羁的灵魂,“归”心安处是故乡。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元亮,曾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是中国学史上有名的田园诗人。曾祖陶侃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曾、父亲陶逸也做过太守、县令。到他这里家境已经没落。他直到29岁才出仕。年轻时颇有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壮志,出任江洲祭酒,后做参军、县令等一些小官。为官期间,尔虞我诈的官场使他认识到社会现实的黑暗,终于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田。陶的归田,是在对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这是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死后被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另有“五柳先生”号。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陶渊明归隐的动因和本质:诗人这一人生抉择不是为对东晋王朝尽忠,而是为了“淳风日尽”的时代谨守自己的“拙生”,在“大伪斯兴”的社会守护人的真性。  相似文献   

16.
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不足万言(9600余字),文不过千句(900余句),生前别人只把他看做一个“只作农家语”的田舍翁,然而他身后的声名却越来越大.自从钟嵘《涛品》把陶渊明列为“古今隐逸之宗”后,围绕着陶渊明诗歌风格的笔墨官司,一直打到现在.  相似文献   

17.
<正>[教材分析]《诗词五首》编排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该单元包括两首古体诗、两首近体诗和一首词,其单元主题为“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诗词五首》的五位作者以诗词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陶渊明作为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二十九岁初入仕途,四十三岁归隐,三仕三隐,陶渊明终于毅然决然与官场决裂,“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十三年的时光,陶渊明终于悟出人生的真谛。他沉浸在山水田园风光中,  相似文献   

18.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365—427),青年时怀有建功立业的壮志,希望“大济苍生”。但他既无力改革时弊,又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不与统治者为伍,“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躬耕自资、保持高尚节操的精神,对中国知识分子砥砺气节的影响十分深远。他后半生在田园度过,创作了不少田园诗,开辟了田园诗的新境界。一、向往田园生活陶渊明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不堪社会现实的憎恶和对纯洁田园风光的热爱。他写的田园风光、稼穑生活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不是生活的旁观者和欣赏者,而是生活中的一员;不是泛咏山林,而是亲切自然地描绘田园风光。“少…  相似文献   

19.
回眸历史,定格晋代,陶渊明便立体多维、亮丽生动的凸现。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宏愿。但他生活于晋宋易代之时,东晋王朝腐败堕落,对外屈膝投降,苟且偷生,对内疯狂倾轧,残酷压榨。加之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庇护贵族,贱视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又以清新质朴的诗风开创了中国古代田园诗。通观中国文学史,学陶和陶诗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