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事实体法的指导原则,对民事诉讼法产生了显著影响。它要求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在审理民事案件和进行民事诉讼行为时,必须诚实、公正和善意,对诉讼参加人滥用诉权、作虚假陈述等不正当诉讼行为予以限制,同时禁止法官滥用裁量权、实施突袭性裁判,以维持当事人和社会利益的平衡,最终实现诉讼程序公正。因我国的民事诉讼未实行当事人主义模式,民事诉讼法确立诚实信用原则时应特别关注对当事人正当诉讼权利的保护,注重防止法官滥用职权,维护制定法的稳定及尊严。  相似文献   

2.
民事诉讼是以解决纠纷为目的的活动。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彼此在诉讼中的地位,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民事诉讼的体制性问题。如何调整法院与当事人在诉讼中的诉讼关系,是每一个国家民事诉讼法必须解决并加以规定的基本内容。民事诉讼的辩论原则、处分原则以及诚实信用原则,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法院与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诚实信用原则对诉讼权利滥用之制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要求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进行民事诉讼时必须公正和诚实、善意:滥用诉讼权利是违背权利设置目的,专门以损害对方当事人或国家利益为目的行使权利的行为.为诚实信用原则所禁止。各国均立法规制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我国民事诉讼法也规定了滥用诉讼权利的程序性惩罚措施,但并未规定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为有效遏制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切实落实诚实信用原则。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当确立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的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4.
法官释明权是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中的重要概念,是辩论原则和处分原则的限制和补充,是诉讼中法官和当事人作用调整的必然。随着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民事诉讼模式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换,当事人地位强化,法院职权弱化,但我国当事人法律水平和诉讼能力参差不齐,具体诉讼中仍需由法官引导,才能保证程序的公正、实质的正义,故我国民事诉讼中引入法官释明权制度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5.
一、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是法院、诉讼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为解决民事纠纷,保护合法的民事权利和利益而进行的全部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6.
民事诉讼模式,是对特定民诉讼体制基本特征的综合论述,是关于诉讼主体在诉讼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的基本概括,国家如何处理当事人诉讼权与法院审判权的关系,其核心在于把诉讼的主导权交给当事人还是交给法院,以此为标准,民事诉讼模式的划分可概括为两方面内容,即谁在诉讼程序运行中起主导作用,主要是由谁来确定审理对象,前者对民事诉讼模式的分类具有量的规定性,后者对民事诉讼模式的分类具有质的规定性,以当事人与法院何者在审理在对象的确定方面中主导地位为标准,将民事诉公模式分为两种基本型-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  相似文献   

7.
诉讼程序和证据制度的主要价值在于保证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平等行使,特别是举证权利,体现出审判的公正性。诉讼是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公开进行的攻击和防御,并且每一次都应给对方留出相对合理的时间,以使对方有时间能够组词反驳与再防御。诉讼本身应体现出当事人平等的诉讼权利,并保证诉讼权利的平等行使、义务的平等履行。当事人进行诉讼看重的就是其公正性。而证据交换制度恰恰能给当事人寻求这种公正提供充分的机会和形式,也为诉讼所追求的公正提供了保证,防止了不公平的突然诉讼袭击,同时也增加了法庭审判的公开、透明度,增强了当事人对法院裁判工作的信任度,树立起法院裁判权威。  相似文献   

8.
合理分配法院与当事人在证据收集中的角色对完善我国证据制度及整个民事诉讼体制有重要的意义.和谐主义诉讼模式是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新选择.该诉讼模式下构建的协同型证据收集制度强调当事人与法院之间以及当事人相互之间在证据收集上的协作,符合我国国情及各国证据法的发展趋势,也应是我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正> 我国民事诉讼的主要任务是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从而使案件得到公正解决.为了使案件的处理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作为人民法院,就必须要求当事人通过其诉讼活动,将与本案有关的各种诉讼证据提交给法院,“人民法院就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民事诉讼第64条第三款).收集到证据后,“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民事诉讼第66条),然后作为法院的定案依据.可见在民事诉讼中,法院对于证据的审核和运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当事人不眼一审裁判而提出上诉的民事二审案件中,法院如何审核和运用证据,将步及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整体设计和具体规则表明其立法原则是国家本位主义。在此原则指导下所制定的民事诉讼法在实践中不仅导致了法院与当事人之间权利和义务失衡,助长了法官在诉讼中的专制和违法,而且也制约了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为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需要,修改民事诉讼法必须先剔除这一立法原则,并将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益确立为指导我国民事诉讼立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由超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换过程中,更加强调当事人的主体作用,法官职权得以弱化,这一变革对促进诉讼的民主化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若过于强调当事人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法官对民事诉讼进程的指挥作用,可能会导致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从而引起诉讼迟延。因此需就法官对诉讼进程的指挥作用予以规范,设立法院行使诉讼指挥权的原则,即依法恰当行使原则、中立性原则及不违反辩论主义和处分主义原则,在此基础上将法院的诉讼指挥权分为程序性的指挥权和实体性的指挥权,以提高诉讼效率,实现实质上的公正价值,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程序权。  相似文献   

12.
1)诉讼是指( )和诉讼参加人以及其他( ),为解 决争议依法进行的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依法产生的关系的总和。“诉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诉讼仅指始于( )、终于( )或调解;广义的诉讼除包含狭义的诉讼的内容以外,还包括( )。 2)诉讼的三个基本阶段包括:( )、审判(调解)、( );诉讼的类别包括:( )、( )和( )。 3)民事诉讼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诉讼活动,即( ),如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起诉、( )活动、法院的( )、市理、裁判( )和执行活动;二是( ),即在前者的基础上必然形成的法院分别同( )、诉讼代理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的( )与( )关系。 4)民事诉讼法是( ),是法院审理民事、经济纠纷案件必须遵循的( )、( )和程序;也是一切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所必须遵循的( ),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各主体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的( );是保证民事诉讼( )、( )进行的法律。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及民事诉讼实践中,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成为人们广泛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民事诉讼法学界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与诉讼主体存在分歧。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契合点,探讨了我国民事诉讼各个主体的诉讼地位,认为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方面,当事人与法院都具有平等的诉讼地位,并从交往理性的层次提出了检察机关可以作为诉讼主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民事证据交换程序是民事诉讼当事人于庭审前在人民法院组织和主持下,交换各自持有或控制的证据与证据线索,拒不交换或迟延交换则要承担不利诉讼后果的一种庭前准备程序。它是举证时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防止庭审证据突袭,促进诉讼公正;减少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增强诉讼可预测性,促使当事人和解;遏制诉讼欺诈.倡导诚实信用理念等程序价值。  相似文献   

15.
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提高司法效率,更进一步地体现公开、公正的原则。而我国现行审判程序的设计,特别是民事诉讼中调解制度的设计,不能充分尊重当事人的选择体现公正原则,不利于提高审判工作效率。应当重新设计调解在诉讼程序中的适用阶段,克服现行民事诉讼法在调解原则上的矛盾规定,强化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等完善法院调解制度的思路。希望通过立法对调解制度进而对诉讼程序作出更加科学的设计,以提高司法效率。  相似文献   

16.
《太原大学学报》2020,(1):54-63
我国民事诉讼诉答文书缺乏具体规范要求,当事人或者代理律师书写诉答文书颇具任意性,诉答文书的补充、修改缺乏规范约束以致诉答颇具流动性,被告或被上诉人不提供答辩状很普遍,法院也并不要求提供,使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功能受限,庭审效率受影响,当事人程序公平权利受损,与近几十年的司法改革、诉讼程序规范的改进脱节。国外的诉答程序、诉答状规范具有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当改革现状,建立诉答有效的文书规范,提高审判效率,保障当事人的公平程序权利,保障裁判质量。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民事诉讼和解包括法院调解和《民事诉讼法》第51条所规定的当事人自行和解,但前者过于突出法官的职能,容易导致法官权力的扩张和滥用;而后者规定过于松散,对当事人缺乏制约,和解效率不高。在美国,判决要约规则作为诉讼和解工具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和有效的运用。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应在保障当事人合意的基础上,借鉴美国判决要约规则的经验与方法,最大限度地规范诉讼和解程序,进而实现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和优化诉讼资源配置等多重社会目标和司法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随着民事、商事法律关系日益复杂化,当事人利用关联诉讼进行恶意诉讼、欺诈诉讼的现象呈蔓延趋势。受前苏联诉讼理论的影响,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判决效力绝对化的观念,导致法院在处理关联诉讼时面临困境。司法解释对于前诉判决认定的事实在后诉中仅简单地以免证事实来处理,为不诚信当事人制造关联诉讼提供了可乘之机。确立判决效力的相对性观念,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法院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原则上仅约束案件当事人,其对后诉法院的拘束力也应当仅限于前后诉当事人相同的情形,可以为法院处理关联诉讼提供合理的裁量空间。规范判决书的书写,明确判决理由部分对于事实的认定,限制不当扩大认定事实的范围,严格民事诉讼中的程序制裁措施,都有利于规制不当的关联诉讼。  相似文献   

19.
在民事诉讼法面临新一轮修订之时,梳理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体系,对明确修法的宗旨、目标,以及完成具体制度的构建皆非常重要。民事诉讼基本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诉讼法律关系理论、诉权理论和诉讼标的理论等。诉讼法律关系理论确立了民事诉讼中法院和当事人的关系,诉权理论则指出对当事人诉权的保护应成为民事诉讼的基本目标;而诉讼标的理论则解决了如何根据纠纷的不同情形,确立诉讼标的相对化理论,以实现纠纷一次解决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当事人在承担举证责任的前提下,应当对等地拥有收集证据的权利及其程序保障,这是程序公正的体现和要求。文章以研究民事诉讼当事人收集证据权的程序保障为主题,阐释了收集证据权的基本涵义以及法律对其进行程序保障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实践中当事人收集证据权存在的主要障碍,提出完善我国当事人收集证据权利的程序保障的具体措施,包括规范法院调查取证制度、设立提交证据命令制度和确立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