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情感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良好情感体验的教育。中华诗词是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绝佳载体。教育工作者应继承发扬中华诗词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学生提高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情感和情感调控能力,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
古典诗词是我国语文教学中历时最久的文学体式之一,不同阶段的诗词教学应作不同层次的定位。本文就如何理解高校古典诗词教学的维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唐代宫怨诗的综述,指出了“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内在含义,并针对这种诗歌创作风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旨在进一步弘扬我国的传统诗词文化,为广大诗词研究学者提供更多的参考素材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用诗词描述历史事件和史实,使历史课堂生动感人,充满情趣;用诗词概括历史事件的意义与价值,加深学生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印象;用诗词创造情感氛围,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等,论述了历史教学引入诗词,可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文学情趣等。历史教师应利用诗词反映历史的特点,以诗文证史,借文释史、开辟历史教育教学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诗名、词名并盛,她诗词并举,诗词是她的心灵寄托,她用诗词记载了自身不凡的人生历程。其诗词表现了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对丈夫的志笃深情和对祖国的赤子忠心。  相似文献   

6.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定数量的诗词。对于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学生们接触的并不象小说、散文等体裁那样多,再加上诗词在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即诗词是运用精练的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联想、想象、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通过优美的意境和生动具体的意象来教育感染人们,启迪人们的社会认识,陶冶人们思想感情,给人们以美的教育和艺术享受。诗词的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有较大的距离.这样,中学生在学习诗词中,困难相对来说比较大。有的学了之后,也并非真正理解领会,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小学古典诗词全息教学注重古典诗词教学前后的延伸与拓展,积极调动各种学习资源,创设有利情境,实现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的充分互动及多元探究,最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诗词教学不能没有音韵学知识的指导。运用音韵学可以帮助诗词学员树立语言变化发展的观点,并有助于理解入声韵、分析平声韵部和选择四声五音。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词是智慧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考察、思考、总结中创作的民族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其中蕴涵着大量的优美的地理景观以及地理信息。本文对古典诗词中蕴涵的地理知识及古典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做了简要的分析后,对运用古典诗词进行地理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行文中穿插诗词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重要传统。在小说中合理地运用诗词,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聊斋志异》就是小说中完美融入诗词的典型。在《聊斋志异》的相关作品中,诗词主要起到了喻示人物身份、揭示人物遭际命运及抒发人物怀抱等作用,通过蒲松龄的奇思妙想使作品具有了新鲜感、陌生化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1.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精粹,至今还闪烁着无与伦比的光辉,自古以来,我国诗词与绘画之间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古语有云:"翰墨无形画,丹青无语诗"便是诗与画之间紧密联系的最佳诠释。纵观唐诗宋词中描绘色彩的诗句并不少见,可见,将诗与画融合于一体,早已成为我国诗画艺术最高境界。本文将对唐宋诗词中的色彩美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杨柳”是我国古代送别题材诗词的主要意象之一,这一现象源于中国古代自汉朝以来形成的“折柳赠别”的社会习俗。杨柳意象在送别诗词中有着多姿多彩的表现和生动感人的特点,为历代诗人所沿用不衰。“折柳”习俗与杨柳意象在送别诗词中的频繁出现,反映了中国古人的诗意性情及其万物有灵的哲学观念,同时也是“诗语”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全部一百二十回小说文本中,随故事情节发展,相继出现二百余首诗词作品,其题材类型多样,各类体裁形式纷呈,并大量引用前代文人咏三国时代人物之诗作入小说。这些诗词作品已经成为《三国演义》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以小说存诗"的版本价值和"以诗词论史"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中国古典诗词的地位出发,结合盲生的身心特点,提出在视障教育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意境美的再现这一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仍然在无意识地延续"填鸭式教育"。因此,在借鉴"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从网上搜索、下载、整理资料,然后以一个融合音乐、视频、图画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开放、互动、逼真的场景中自由辩论,用心来绘出诗词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5.
诗词各有不同的风格,赏析诗词就能领略到各不相同的风貌,真是众采纷呈,琳琅满目。诗词的思想内容既是那样精深博大,丰富多彩,艺术形象又是那样瑰丽奇伟,千姿百态,赏析诗词给学生增添了许多知识,既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又让学生明确了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一、赏析不同风格的诗词,给了学生不同的色彩赏析诗词的第一步是初读诗词的节奏、韵律和内容。初读诗词,可见诗词明晰的节奏感;初读诗词,可见诗词动情的韵律感;初读诗词,可见诗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大者如时代风云变幻,人民疾苦,阶级对立,民族矛盾;小者如士卒征戌,边塞风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了许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心理特征,探究、考察这些特征及表现形式,对于鉴赏古典诗词,继承和发扬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词教学,是展现职校语文人文性的绝好舞台。教学应遵循人文性的教育原则,提倡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充分发扬人文性知识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其主动参与,培养其人文素质,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印度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经了从依附道家之说到与中国本土的儒道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不断融合的发展过程。佛教思想的渗入和佛教的中国化———禅宗的发展使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诗词中的空灵意境虽然可以在儒道中寻到其根,但佛教思想对中国士大夫的创作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佛教思想对诗词中的空灵意境也起了助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诗词是现(当)代诗词的典范,蕴含着重要的美学价值。本文将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两个视角观照指出,崇高美是毛泽东诗词的主要美学特征;并进而分析说明,在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结合、统一中,毛泽东突出、高扬了审美主体的本质力量,从而为我们进行美的创造和欣赏提供了黄金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对诗词作品进行审美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现实生活中的物象与人事使作家产生感发,并运用某些艺术手法,遵循某种规范,将其内心的感触用文字表达出来而形成的,也可以说,是诗人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的结果。想象和情感是形成美感的两个主要因素,因此,解读古代诗词作品,必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抓住作品中的重要意象,分析其使用的艺术性。第二,将自身情感投入作品中,去分享诗词中的生命和情趣。第三,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从而正确理解诗词中的形象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