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工业化以及新型城镇化两大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工业化模式与新型城镇模式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实现两者协同发展。本文围绕辽宁老工业基地工业化与城镇化现状、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进而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有效结合以及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协调发展是城乡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在构建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四川省21个市州2007—2012年相关数据,运用“协调度—协调发展度模型”和灰色系统模型 GM(1,N),对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协调性进行评价,并揭示其内在驱动力,结果表明:四川省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21个市州工业化发展对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协调发展均起着促进作用,但经济发展水平极高和极低市州的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协调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因此,应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制定差别化的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政策,全面深化制度改革,形成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环境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及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应承担起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利用皖北地区的样本数据,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之上,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的方法,对皖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皖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三者之间在短期和长期具有不同的相互影响关系。据此,对皖北地区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城镇化水平以及推动相互之间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业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耕地保护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农业生态问题等。农业问题的长期性、国际性和公益性特点,决定了它的解决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着重解决好传统生产方式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农业主体缺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矛盾以及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是我市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对我市科教状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科技教育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指明了我市之所以发展滞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科教的落后,并为我市加快科教发展提出了若干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耕地非农化问题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学者们对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的耦合趋势,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人口城镇化、产业结构比重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作为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城镇化过程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变迁的有效反映。因此,把城镇化作为驱动因素研究社会变迁,对把握我国旅游业发展路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江苏连云港山海奇观,人文荟萃,蕴藏着丰沛的历史文化资源.随着连云港市转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连云港的人文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巨大转变.建设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就是进一步加强对连云港市人文资源的整体性保护,有计划地修复和维护现有文化环境,促进地域文化资源、文化环境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与...  相似文献   

10.
农户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和保护主体,其自身行为直接影响着我国耕地保护的效果。本文基于新建县的实地调查,分析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认知与意愿情况,分析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行为选择及其政策实施效果,以期为政府制定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联动发展是新一轮改革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从"三化"联动视角,探索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内在作用的机制。以安徽省1991-2012年"三化"数据为统计分析样本,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曲线对"三化"联动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三化"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的稳定关系;长期来看,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互为因果关系,短期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经过脉冲响应的进一步验证,发现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并不显著,也就是说安徽省"三化"之间虽有因果关系,但三者之间尚未实现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村现代化主要由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三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部分组成。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农村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小城镇对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不仅仅是考虑自身的现代化,更要将其置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大框架中来思考,来谋划。围绕促进农村现代化,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要有新思路,要勇于创新。健康发展小城镇,必将有力地促进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加快特色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通过对六盘水特色城镇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围绕优势资源,从处理好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等四个方面,积极推进六盘水特色城镇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城乡二元体制下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差距较大,农民的收入较低。为了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国家自上世纪90年代末提出城镇化建设,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在我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因此,中国的城镇化能否取得成效,关键是解决好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对农民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5.
赵俊超 《阅读》2016,(6):24-27
众所周知,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我们的人口基数实在太大,各种资源只要一人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就显得相对匮乏。这当中最严峻的就是耕地资源,国家制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已近在咫尺。由于未来城镇化中的“造城”还要大量占用土地,我们必须准确判断自己的土地资源到底够还是不够。这是推进城镇化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以安徽省池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对池州市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出池州市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耕地保护对策,为池州市保护耕地和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资料。研究结果表明:池州市2000-2010年耕地变化总体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8年)耕地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建设用地不断扩展;第二阶段(2008-2010年)耕地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人均耕地呈下降趋势。定量分析表明引起池州市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人口因素、农业发展因素以及政策因素。必须从完善监管制度、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思想意识、加大经济投入以及增强科技创新手段等方面强化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17.
以"保障被征地农民现有生活水平"为政策基调的"保障式"土地征收模式,在快速推进中国城镇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由于利益分配矛盾凸显而带来相应的社会风险和社会矛盾,进而引发了一些群体性冲突."保障式"土地征收模式,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土地管理法》与《宪法》及《物权法》之间的衔接矛盾以及土地征收政策效果与城镇化目标之间的政策悖论,在运行机制上则体现为政府(开发商)与农民之间只有"自上而下"的单向对话机制以及对土地征收"行政强制"的约束和监管不足.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家有经济能力对土地征收实施更高水平的社会赔偿,土地征收模式应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理论指导下向以"保护被征地农民长远发展权益"为目标的"保护式"土地征收模式转型升级."保护式"土地征收模式的建构,关键在于利益分配的公正和对话机制的公平,需要修订征地补偿政策,构建多元化的土地征收社会赔偿政策体系,并建立和完善"公示—反馈—公告"的民主决策机制以及"农民—政府—开发商"合作的平等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18.
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多元化,土地用途多元化,导致耕地日益减少;由于人口增加,社会对粮食的需求不断扩大,要求我们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耕地(粮食安全保障的需要)。保护耕地,就是在生存与发展间寻求最佳平衡点。一、亟待建立耕地保护机制1.耕地的变动态势“民以食为天...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对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必须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特征.应对城镇化以及工业化、信息化带来的巨大变革,是当前农村发展的一项重任.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面临的挑战,剖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所处的困境,并就如何突破这些困境提出相应路向选择.  相似文献   

20.
皖北地区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城镇化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也探索了一些有特色的模式,"十二五"时期,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中部地区崛起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安徽加快皖北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皖北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皖北地区土地规模化经营目前刚刚起步,规模小、总量低,且市场化程度不高;城镇化建设水平低,结构失衡,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协调。如何解决土地规模化经营与城镇化建设互动发展问题,将是实现皖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