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一文引发了30年代文坛上引入瞩目的京派与海派之争,这篇文章是沈从文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期间酝酿、构思而成。作为京、海之外的城市文化“第三极”,青岛在“京海论争”中的意义却未能在文学史上彰显出来。以国立青岛大学为中心,细致梳理沈从文与梁实秋等新月派同仁的文学理念及其异同,可以更准确地考察、分析后期京派文学观的形成背景及其复杂构成,亦可对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文化生态产生更深入的认识、理解。  相似文献   

2.
京、海两派文学在对“五四”精神反叛的同时又或多或少的共显着“五四”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社会现代性的投影。在30年代,以左翼文学为主潮的文学领域里,京、海两派体现出时自由、理性索尚的个性主义的文学道路的选择,同时共有对“人”的重视的人道主义情怀。在时都市文明的体认和描述及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中,海派倾向于社会现代性,而京派则更倾向于审美现代性。就此,在对京派与海派文学现代性的分析中充分体现出了现代性在中国文学领域呈现的“共时态”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三十四年代,京派批评家与左翼、海派文人分别发生了一场论争。在论争之中,京派批评体现了自身的现代性,在与左翼的论争之中,京派批评表现出了“关注人性”“把持距离”的特点;与海派的论争中,京派则显现出强烈的“学院意识”,以及“学院意识”之后“纯正的文学趣味”的支撑。这些现代性特点的体现也正是京派批评“精彩”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京派”与“海派”的提法早已有之。京,指北京;海,指上海,原来是就京剧艺术流派而言,后也引伸到其他艺术形式和社会生活。一般认为,京派主要特点是重视基础功夫的训练,严格讲究艺术规格,对继承传统、保存遗产贡献较大,但另一方面是艺术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事物比较迟缓。海派的主要特点是勇于革新创造,善于吸收新鲜事物,及时反映现实生活,但又存在着华而  相似文献   

5.
学界一般是从京派和海派二元对立的角度来解说京海派论争,其实,租界文化现象才是论争的原发点和问题的核心.租界的文化风气和文化规则,构成了京派文化的"他者",一定程度上规约了京派的文学理念和京派文化身份的重构,京派的文化品格在与租界文化的对象性关系中得以展开,京派对海派恶劣品性的批判,从反面确证了自身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本刊曾于199今年第4斯。95年第1期选载过钱理群、吴晓东两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略》之第一、二章文学的转型。五四新文化运动;第四章战争年代,受到了读者的好评。现根据读者的要求、本刊将继续刊登余下的三章,即“建立规范”、“歌颂与放逐”、“文学一、京派与海派1934年1月10日,小说家沈从文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论“海派”)一文,由此引发了一场被人们称为“京派”与“海派”的论争。192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统一中国以后,继续推动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工业生产从一个非常低的基础上稳步上升,以…  相似文献   

7.
京派和海派共同崛起于30年代的中国坛,以迥异的风格给读留下了不同的审美感受。本试从不同的化角色认定,即“高贵的乡下人”和“敏感的都市人”的角度,分析孕育于不同的地域环境的京派和海派在艺术和审美理想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从自由看"京派"--论"京派"文学观念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中的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着“京派”知识分子,于是“京派”文学也呈现出自由主义文艺思潮:从文艺的本体观到创作观再到批评观可以看到“京派”文艺观念和风貌。可以说,自由主义从根本上塑造了“京派”,是“京派”成“京派”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9.
温泉 《现代语文》2006,(3):100-101
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学批评史上,有这样一位批评家,他以作家的身份出现而又以批评家的身份为批评界所瞩目,与同属“京派”的朱光潜、李健吾等批评家比较起来,他不是“纯正的”批评家,甚至没有自己的批评体系,但他以一种独特的批评角度与批评方式,给批评界带来一股清新、素朴之气。他就是沈从。本欲就沈从对“海派”的学批评,探讨他对学商业化的忧思与抗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由于海派和京派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不同,因而他们的艺术追求也迥然各异。海派文学明显地带有商业化特色,京派文学则具有超政治的艺术情趣。而那些提倡自由文学的中间派在国共两党的激烈对抗中理想终成梦呓  相似文献   

11.
“七月派”是20世纪40年代主要活动于国统区的影响较大的文学流派之一。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七月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直没能得到合理的评价。直到新时期以来,由于学术思想的解放,“七月派”重新受到研究界的关注,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得以重新确认。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尤为显著,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七月派”的研究有赖于学术界的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2.
论《墨辩》之辩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辩》博大精深,既有丰富的辩术,又有系统的辩略,仅仅从辩术方面来认识《墨辩》是片面的。《墨辩》有关“誉”、“诽”、“服”、“执”等内容构成了墨家的辩略体系,这个体系是科学的,是墨家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夜"经常出现在海派的小说中,海派作家笔下的"夜"既具有其本身的内涵,同时也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夜"漫长而又短暂,"夜"里充满了情爱与欲望,"夜"是寂寞的痛苦,是对爱的渴望。海派作家刘呐鸥、穆时英、苏青三人小说中的"夜"意象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还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文学史上,杜衡的处境极为尴尬,他常作为“第三种人”的代表被正统文学史视为“异类”、“边缘”与“他者”,但其文学活动与创作又曾极力热衷左翼文学;同时,新感觉派的诞生、发展、壮大直至消亡,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宛如这个流派文学观念的代言人。从现代文学史上有关“第三种人”以及“京海”论争可看出,其创作风格又不同于常用现代主义创作技巧反映现代上海的喧嚣生活的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这就是杜衡在左翼文坛与新感觉派之间情感与理智上所表现的徘徊性与游离性。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近代大学之门向女子开放是伴随着五四时期关于"大学开女禁"的论争,才逐渐成为现实。论争的双方围绕"大学需不需要向女子开放?""大学能不能向女子开放?"等核心问题,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的争辩,最终以北京大学招收第一批女大学生为结果表明支持派获胜。这场论争不仅在当时有着开新风气的深刻意义,而且使得男女受教育权的平等在高等教育上的初步实现,从而促进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史上,京派是一个非常复杂难辨的文学现象。就京派的流派特性甚至存在与否等问题的认识,在京派当事人、海派分子、左翼和后来的革命文艺理论家等不同人的眼里存在严重分歧。这种分歧其实是由于他们各自采取了审美的、地域的、阶级的、文化的不同立场造成的。在透视并辨正种种歧出之后,我们清楚地看出京派的文艺自由主义的流派特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学史上,京派是一个非常复杂难辨的文学现象。京派的能指和所指常常滑动不定,有的甚至否认京派的流派特征。现代学界也也远未能达成一致。观念的歧出,乃是因为不同的人从诸如审美的、阶级的、文化的等不同的视角看待京派的结果。"京派是否存在"、"以怎样形态存在"乃是一个主观认识和客观事实相矛盾的历史问题。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我们透过种种偏于一隅的视角,经过对民国相关文献的钩沉磨洗、检索阅读,对京派的原生形态作了一个勾勒,揭示、界定、描述了作为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的京派史实。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文学革命与"两个翅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个翅膀论”是在“新儒学派”、“国学派”、“鸳蝴派”否定“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下 提出的,这是个错误的理论。它贬损、攻击“五四”新文学,粉饰“鸳湖派”的错误倾向,故意在严肃文 学、通俗文学与低俗文学之间制造混乱。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包括历史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海派文学在内容上表现出一种对历史现代性的批判,在美学品格上体现为颓废唯美的倾向,这构成了审美现代性的特征。海派作家借鉴现代主义的手法、用感性、欲望的描绘来恢复现代社会中被异化的"人性"和"诗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的北大校园,以姚永朴为代表的桐城派与以黄侃为代表的章门弟子的文学思想论争可谓针锋相对,二者在"文与道"、"阴阳刚柔"、小学思想上都有所分歧。对于文学的观照采用不同的视角,一个从儒家雅正传统出发,一个从道家自然本真出发。这一次思想论争有其产生的主客观条件,主观方面是学术背景的不同,客观方面是北大开放的学术风气。从《文学研究法》和《文心雕龙札记》两本书出发,可窥测两派论争的大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