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们的孩子今天中午不睡觉。”“今天画画你们的孩子画得一塌糊涂。”“他今天又打小朋友了。”类似这样教师在幼儿家长接孩子时,向家长告状,诉说幼儿一夭犯下的错误的现象,经常可以看到。我认为教师的这种做法有不妥之处。首先,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都较差,犯错误是难免的。老师应帮助幼儿分析问题,改正错误,而不宜简单地以“告状”的方式来解决,从而把问题推给家长。其次,老师向家长“告状”,往往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有的孩子家长性格粗鲁、脾气暴供,听到“告状”后就对孩子进行体罚。这些孩子一旦犯错误后…  相似文献   

2.
幼儿爱告状,有的家长和老师为此发愁,担心孩子思想品德有问题。其实幼儿的“告状”大多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告状内涵,不具有“告发”的意思。有的告状是一种变相的询问。例如,小华与小红两个孩子一起玩,小华爬到床上去了,小红告诉妈妈:“小华哥哥上床了。”孩子的告状意在探问妈妈:“可不可以上床玩?”又如小华  相似文献   

3.
“妈妈,小明今天打我了。”“爸爸,丽丽抢小朋友的玩具。”孩子“告状”,这差不多是每位家长都会遇到的事儿。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孩子的“告状”呢?我们只要认真地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孩子的告状一种是和自身有关的,如“××骂我了”;另一种是和自身无关的,如“××欺负小朋友了”。有的家长在遇到第一种情况时,会觉得自己孩子吃了亏而不问青红皂白,拉起孩子就去找人“算账”。  相似文献   

4.
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有一个较普遍的行为特点就是“爱告状”,有时两个小朋友发生纠纷,两个人都向家长或老师诉说对方的不是,有时是跟自己无关的事,孩子看见了也跑来告状;有时还三五成群地一起去告状。那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往往弄得家长或老师焦头烂额,疲于应付,甚至对爱“告状”的小孩产生反感。  相似文献   

5.
孩子们是靠他们能够做的事在生活中打上印记,而不是靠他们不能做的事。幸福就是钟造性地利用你的技能,不论它是何种技能。——霍德华·加德拉一、孩子来告状,家长怎么办? 一个四岁的男孩子在和邻里的小朋友们玩,可不大工夫就跑到父母这里告状了:“××不跟我玩”,“××说要打我”。这样的孩子  相似文献   

6.
转班风波     
早晨刚上班,正整理着办公桌上的报纸,只见一位家长气呼呼地踏进校长办公室来告状。“楼校长,这次我非得给孩子转班了。假如你不给转,我们就转学。”她怒气冲冲地一屁股坐在了我的对面,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我定睛一看,原来是小E的家长,已经来过好几次了。目的只有一个,  相似文献   

7.
<正>“告状”行为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在幼儿园中,中班幼儿告状现象比较突出。面对幼儿各种不同类型的告状,幼儿教师会出现应接不暇并且疲于应付的状态,面对这种状态怎样正确地处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基于此,对中班幼儿不同种类的“告状”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幼儿园中班幼儿常见的“告状”行为及家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向老师和家长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宝贝爱告状     
丁丁 《父母必读》2013,(1):115-115
“妈妈,他打我。”“妈妈,蕊蕊抢走了我的小铲子。”最近,你的小宝贝是不是一整天都在不停地向你告状? 宝贝告状的现象不只出现在家里,在和幼JL园老师的交流中,你会得知其实宝宝一天都在不停地告状。  相似文献   

9.
一提起老师打电话来了,许多家长马上有同感:“告状来了!”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老师肯定是因为小孩做错了哪些事情,现在“兴师问罪”来了。这种“告状电话”看起来好像轰轰烈烈,做起来好像合情合理,但事实上收效怎样? 我班上有位男生,经常给同学起绰号,满口粗言滥语,打闹滋事,经多次教育,并将其情况打电话“告状”到家长处,结果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0.
新教师的困惑:我们班是小托班,班级中的孩子年纪小,喜欢黏在我身边说这说那,十分天真可爱。一次,小海拉着我的手说:“昨天我和妈妈去海边玩了!”我十分奇怪,昨天小海明明来上幼儿园了,晚上也不可能去海边呀,难道这么小的孩子就会说谎了吗?类似的事情在不同的幼儿身上又发生了几次,有的幼儿还会说一些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来向我或家长“告状”,甚至让家长产生了孩子受欺负的误会。我十分困惑,孩子说谎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呢?  相似文献   

11.
星期六的早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我惊醒。我还以为是哪个小捣蛋打来的,原来是一个孩子硬着要去动物园看老虎,遭到拒绝便大叫大闹,家长迫于无奈只好动用向老师告状这一杀手锏。我一边听着家长的“诉苦”,还满脑子不相信地回问了几次以确认是某学生的家长。这个孩子在我的班里可是一个听话的乖孩子啊,怎么会这样的呢?我把自己的疑问说给了这位家长听,谁知道她似乎早就知道了,无可奈何地说道:“所以我们都怀疑这孩子的心理有两面性,唉……”我还是第一次从家长口中得知这孩子有这种情况,由于无法当面交谈,我只能先说服家长冷处理。星期一,我…  相似文献   

12.
一忌:繁复告状降灾难家长是班主任做后进生工作强有力的后盾,班主任可以通过家访、书信、电话、家长会等多种方式联系家长。双方知已知彼,才可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后进生并不欢喜班主任接触家长,家长也在不知不觉中疏远了班主任。究其原因,无非是有的班主任动辄向家长“告状”,送“鞭子”,送“棍子”给家长,最终,遭殃受罪的是这些后进生。于是后进生认为,班主任登门造访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今夜必有暴风雨。 所以,他们提心吊胆,深恶痛绝,产生对班主任极度的不信任。班主任必须清醒认识到:联系家长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  相似文献   

13.
学生在学校淘气、做错了事、打架或学习不用心,有的老师总以“请家长”作为震慑学生的一种手段,动辄“请家长”,向家长“告状”。前不久,我见到一个上小学的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其实是老师留的作业过多),被老师处以体罚,第二天又请了家长,说这孩子学习不用功,光贪玩,家长要好好“管一管”。学生回到家里,爸爸便大发雷霆。尽  相似文献   

14.
一次家访,一位家长向我告状,说他的孩子最近特别不听话,经常与家长对着干,弄得父母一筹莫展。像这个男生这样不顺从或反抗权威(尤其是反抗父母或教师)的教育现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5.
开学以来,小明的调皮让我操碎了心。一天放学,我决定跟他的家长电话联系。拨通了电话,那边传来一个怯生生的童音:“你找谁?”显然是小明的声音,我说:“小明,请你家长接电话!”“你打错了。”没容我反应,电话已经挂上了。我仔细察看了电话本,号码没错。我重新拨电话,刚一接通,又被挂断了,接连几次都是这样。我怒气冲冲地回到家里,脑子里一直想着这件事,那个怯生生的声音又在耳畔回响。他为什么总说打错了呢?当然是怕我“告状”,这里面恐怕还另有原因。看来,要真正解决问题,最好是去家访。几天后,我根据登记的学生住址找到小明家。一见到我,小…  相似文献   

16.
对于家访,有这么一种倾向:学生普遍将老师的“家访”与“告状”划等号;家长也认为必是自己的孩子做错了事,不然,老师何以登门拜访呢? 我接触到一个班主任,他的班上却出现了一股要求家访的热潮。为什么呢?原来他家访时采取的是报“喜”不报“忧”的做法。学生有了错误,他不马上向父母告状,而是亲近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老师,吕哲又打我了”“老师,杨震拖玩具了”,类似这样的告状,我们老师经常遇到,那么该如何看待孩子们的告状呢?幼儿的告状无非有两种,一种是“xx打我了”“xx抢我的玩具了”,另一种是“xx和xx打架了”“xx抢xx的玩具了”。第一种情况是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反应。当别人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而自己又无力制止时,孩子就向老师求援,老师应及时作出正确分析和引导,不要让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出现第二种情况时,更不能置之不理或不给一个好气:“你怎么这么爱管闲事…,”因为这正反映了幼儿把同伴的行为与老师家长平时教导…  相似文献   

18.
别来告状     
“老师,小宇又打我了。”“不是的,老师,是小志先用脚踢的我!”学生又来告状了,当班主任以来,最令我头疼的就是学生来告状。双方都有各自的理,很多时候根本分不清谁是谁非,经常把我这个当老师的也搞糊涂了。为了避免“告状”整天围着我转,我在班里郑重地宣布:别来告状!“别来告状”虽然已作为一条班规,但学生却做不到,“告状”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我也在思考:为什么学生遇到一点儿小事都要来找老师呢?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告状”看上去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品质问题。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以“我”为中…  相似文献   

19.
幸福的麻烦     
每个班都有几个调皮的学生,这些学生可能会给老师和家长带来许多麻烦。如果我们不怕麻烦,而是用欣赏的眼光观察孩子们的调皮,用善意的理论,引导那些调皮的学生,“麻烦”也会变成“幸福”。一次,一位家长向我告状,为了领养一只  相似文献   

20.
幸福的麻烦     
每个班都有几个调皮的学生,这些学生可能会给老师和家长带来许多麻烦。如果我们不怕麻烦,而是用欣赏的眼光观察孩子们的调皮,用善意的理论,引导那些调皮的学生,“麻烦”也会变成“幸福”。一次,一位家长向我告状,为了领养一只受伤的小鸟,她的孩子竟然“偷”了她的高级绣花胸罩,两头对称缝了一个小鸟窝,让小鸟每天钻进去睡觉。当她找到时,那价值百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