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近期关于生产劳动论述的研究,提出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认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关系的观点.认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生产劳动是人类劳动中对人类社会起基础性作用的劳动,非生产劳动是人类劳动中反过来失去生产劳动继续发展的那部分劳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与价值创造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2.
3.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各卷中的论述,认为只有那些既能为社会生产物质财富,又能为社会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否则就是非生产劳动。依据这一规定,教育劳动不是生产劳动。本运用这一原理对有些同志提出的“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4.
本从生产劳动的规定性、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别标准以及精神生产领域,商业流通领域,服务行业领域的劳动生产性问题等几个方面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以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这一理论,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生产劳动的规定性、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别标准以及精神生产领域、商业流通领域、服务行业领域的劳动生产性问题等几个方面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以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这一理论,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的源泉是生产商品的活劳动,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往往以“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作为衡量创造价值与否的依据,陷入了理论上的困境。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科学含义是指导资本相交换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没有与资本交换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则是非生产劳动。因此以生产商品的劳动和非生产商品的劳动划分并作为分析商品价值创造的理论工具,才是马克思关于价值走向的科学起点。  相似文献   

7.
生产劳动理论是亚当·斯密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理论界的传统看法,认为斯密划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两个标准是相互矛盾的.本文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斯密是在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从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来考察生产劳动问题.他提出的划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两个标准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二者是统一的而不是矛盾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 ,商品价值的源泉是生产商品的活劳动 ,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 ,长期以来 ,学术界往往以“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作为衡量创造价值与否的依据 ,陷入了理论上的困境。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科学含义是指导资本相交换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没有与资本交换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则是非生产劳动。因此以生产商品的劳动和非生产商品的劳动划分并作为分析商品价值创造的理论工具 ,才是马克思关于价值走向的科学起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为依据,紧密结合当代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经济学界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争论的几个焦点问题,阐述了作者自己的新认识。这些问题是:(1)关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2)一般生产劳动概念必须扩大,但不能任意扩大;(3)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10.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经济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从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来源和研究思路的角度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具有鲜明的经济哲学特色,是一个动态的开放型体系。沿着这一逻辑思路,知识劳动价值论就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劳动价值论的崭新形态。因此,应在此基础上建立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有机统一的合理的收入分配制t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以及语言与现实是语言学和哲学等领域中的重要论题。语言世界观是一个民族凭借语言构筑认识世界图景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其主要内容是思维影响并决定语言,语言固化思维;不同语言的民族认识世界的图景和方式不同。从哲学角度来看,政治、宗教、哲学和社会结构等民族文化和观念并不能解释跨语言差异,感知和认识并不能根本制约和决定语言本质,语言符号或语法标记与外部客观世界也并不必然存在映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三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这一发展观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重点和两点论相统一、普遍联系、对立统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本分析了中国无政府主义劳动观与传统劳动观、古典无政府主义劳动观、泛劳动主义的渊源关系;认为中国无政府主义对工农劳动的注重,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先行。是他们在中国率行邮“劳动,神圣也”的口号,对中国劳动启蒙之功。指出他们双分推崇体力劳动轻视脑力劳动带来的遗害。  相似文献   

14.
终极之思是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特征,是哲学的智慧所在。把终极之思放到哲学发展史角度来探讨是一种哲学观,它在当代哲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哲学家的哲学观与社会公众的哲学观是分别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致思方式,形成的对哲学的不同境界的自我理解。我们应关注社会公众的哲学现,不能将哲学“贵族化”,而应大众化;应当使哲学成为一种人人“都可实践”的存在方式,人人都可接受的话语系统,人人都能在生活世界的活动中领悟的生命精神。在哲学的不断发展中,我们既要以哲学家的理性思维去深化哲学,保留哲学形上的致思方式,推动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又要开启大众的心智,培养其哲学思维,让哲学在大众的生活中绽放出智慧的花朵。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介绍了模糊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和哲学基础,强调了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说明了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劳动教育的理论根基.从儿童时期起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教育观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始终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学前劳动教育促进幼儿身体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促进幼儿智力和知识的提高,培养幼儿的审美...  相似文献   

18.
随着西方"族群"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引入,以"民族"和"族群"的概念之争为滥觞,围绕中国民族理论的未来架构和民族问题的解决途径,引发了国内民族理论界的一系列争论。但当前民族问题研究领域围绕若干问题的有些争论,却是陷于近似纯文字性的辩论之中。出现这种现状的表面原因是,我们往往不自觉地以"他者"的理论范式来规范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而在深层的哲学意义上,则是以"观念"的认定和判断,来规定现实世界的民族"实然",却在这个过程中疏忽或淡忘了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由于产业间收入的差异的刺激而造成劳动者对高收入的向往和行为取向,与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状况没有直接关联;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由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一部分劳动者被排挤出劳动岗位成为闲置的劳动者需要转移到其他行业;对此理论和实践都足以证明两者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澄清两者关系的目的在于引起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高度重视,而不能被自发形成的农工潮现象所迷惑,从而切实制定相应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