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向性研究在当代哲学界方兴未艾,影响深远。但是对于意向性是否实在的问题,至今仍然争议颇多。斯蒂奇和丹尼特等人从意向并不实在的立场出发,提出意向性的取消论和工具论。与之相对,福多从意向具有因果力的观点出发,约翰·塞尔用"意向因果性"的概念,为意向实在论做出辩护。需指出,对于意向实在性的争论,重要的不是论证意向"由什么构成",而是它"能够干什么"。这种功能主义的论证也体现出意向性研究从语言分析向行动分析转变的实践性转向。  相似文献   

2.
在后现代历史哲学中,"虚构论"是非常时髦的。一方面,"虚构"是对机械真实观的否定,它赋予了历史学家极大的创作自由,这是其值得称道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它却把本真的历史"悬置"起来了,局限于在形式层面来谈虚构,这又让人难以接受。对于真实与虚构二者之间的关系,值得捍卫并且能够捍卫的理论立场应该是,真实是虚构的前提与基础,虚构是真实的升华,虚构与真实一体相依。  相似文献   

3.
修辞观不仅是语言观,也是一种文化观,它反映了人们如何构建一种科学理论的文化心理流动。客体论的修辞观所构建的是传统的修辞学,即以实用功利为框架;主体论的修辞现恰恰相反,它基于当代社会人们的心灵远游和自我意识的呼唤,把修辞这种语言活动当作人类自我观照、自我超越的一种手段。它所构建的是供人们遨游与托命的玲珑巧妙的心灵载体─—现代修辞学。  相似文献   

4.
外部世界怀疑论认为我们没有关于心灵之外的对象存在的知识。马尔康姆通过扩展摩尔反怀疑论的常识论证,指出怀疑论内部的语义不融贯性:如果怀疑论是正确的,那么怀疑论者用来证明其观点的语词将无法具有其所赋予的意义。这种对怀疑论自我驳斥的语义学分析构成了反怀疑论的典范示例论证。借鉴维特根斯坦诊断语言问题的独特视角及其自身对怀疑论的讨论,文章将考察典范示例论证是否有资格成为一种反怀疑论的普适性策略,并结合当代语言哲学和认识论的特定立场(语义外在论、认知语境主义)分析该论证背后所涉及的语词(思想)之意义(内容)赋予问题,以及心灵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为辨明怀疑论内在困境和有效回应怀疑论勾勒一条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5.
普特南和柏芝提出的语义外在论引起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关于外在论与自我知识权威性的相容性问题的争论。本文考察相容论和非相容论的几个有影响的论证,提出对外在论理解的不彻底性是争论双方的一个共同问题。本文认为,采取一种贯彻到底的外在论立场,强调自我知识的语境约束性质,是辩护相容论的关键所在。如果我们用语境约束的自我知识替代笛卡尔式的自我知识,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的相容性就能够得到辩护。而且,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的相容性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成立。  相似文献   

6.
有关人类心智阅读的起源一直是发展心理学与心灵哲学的"难问题"。匹配论作为一种旨在解释该问题的元理论,提出了自我与他人的经验匹配观,但囿于核心机制的匮乏而陷入困境。伴随具身认知科学的兴起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得经典匹配论的假设得以在具身认知视角下进行检验。具身匹配论认为人类心智阅读源自镜像系统的"共享身体表征"作用。这种具身化的方式将自我与他人的经验直接匹配起来,并最终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7.
自我及其同一性影响着认知理论的发展,现有的物质实体论的生物实体自我观、非实体理论的心理模式自我观和非物质实体论的笛卡儿二元论自我观都有其局限性。洛尔结合了三种观点的优势,建构了以亚里士多德实体观为基础的新二元论心理实体自我,突破了三者的局限。在简单的自我实体基础上,洛尔用经验的主体构建了自我的同一性,自我意向心理状态延伸到非我外部世界的作用在与经验相关的知觉、行为、思维以及自我认知四种核心能力中体现。洛尔的心理实体自我及其核心能力的设定展示了经验的两个层次,突出了亲知、自我指称的认知重要性,赋予了指称对象客观实在性,为意向指称主体研究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萨特针对几种对存在主义的责难进行了辩护,并阐述了自己的基本观点。本文从萨特的自由观入手对其"存在先于本质"的论点进行论述,进而评述他关于自由选择和自我承担责任的理论,最后指出其绝对自由理论最终走向了唯意志论,他的自我承担责任理论也是空设的、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教师的理论自觉问题还停留于教育学者"旁观式"的呼吁和建议,对于理论自觉"是如何"与"何以"的本源性问题缺乏充分论证.实践之困、政策诱导、理论激发和主体的自我反思,是教师理论自觉的四种主要力量源.而制度化分工、话语权分化和教师自由时间的阙如则是教师理论自觉的压抑性力量.对于教育学者而言,与其"隔空喊话"式的"告谓"教师应该实现理论自觉,不如回归基于理论与实践交互生成的行动者立场,通过诚意正心、转变研究立场、走向跨界合作等反身性意向和行为,创新理论生产方式,共创教育新生活.  相似文献   

10.
作为现代性之产物的自由主义,尽管为个体自由权利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同时却造成了自我与共同体、自我与他者的分离,使自我成为一种"无负担性的"和"占有性的"存在者,导致了自我归属感的匮乏,阻碍了自我德性的提升。当代社群主义力图通过对自由主义自我观、社群观和德性观的改造,来建构共享式的人际关系和提升个体的德性水平,以此解决当代西方社会面临的认同问题。社群主义的理论努力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其中潜在的危险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心理学界中,不得不提到乔治·H·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米德以他毕生的精力为我们展现了心灵、自我产生的过程,分析了心灵、自我产生的机制.他站在实用主义的基本立场上,用社会行为主义的观点来阐述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12.
针对儒学的"理欲"观和"义利"观,魏源突出人性,提出了关于人的主体地位思想,强调个性自我,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并对儒学性情论提出了批评,彰显人文关怀。尤其是在对人个性发展的宣扬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本世界观为核心的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他对传统儒家人文价值观深刻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首部获奖作品《所罗门之歌》讲述了黑人男青年自我探寻的故事。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观出发,分析麦肯·戴德和吉他·贝恩斯两位黑人男性的精神世界,说明只有在正确的镜像中寻找自我并将自我与他者相结合,才能成功地找到他们的身份。  相似文献   

14.
过程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是事物运动变化的集合。现象学用"回到实事本身"和"生活世界"理论构建了实践的、注重过程的哲学致思旨趣,启示教育学要关注教育展开的过程。教育的过程现象学以意向的开启,情境中的生成为教育活动的核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自我建构与发展,形成过程论教育实践观。  相似文献   

15.
以哈耶克等人为代表的当代自由主义,肇始于对20世纪国家主义的深刻反省和强烈反弹,进而重寻与古典自由主义新的结合以应对当代困局。针对国家对个人新的奴役的威胁,哈耶克激烈地重申免于强制的自我、强调保障个人自由,并以人之"无知"或"理性不及"作为其自由理论的知识论根据。但是,不仅以"无知"为据并不能证成自由,而且,哈耶克对自由的证明既是后果论的又是过程论的,对立的主张与论证逻辑构成了其理论的悖论,并最终导致哈耶克重蹈他所极力反对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6.
尤根@哈贝马斯近来对美国全球战略背后的所谓"自由民族主义"观念的批评,与他对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的基本理论设计的批评,有相似之处.这是意味着罗尔斯在国际问题上的立场接近自由民族主义,还是意味着哈贝马斯对罗尔斯的批评不成立--至少不适用于罗尔斯的国际政治理论?本文对这两个问题都作了否定,并论证其原因在于,罗尔斯的政治理论作为一种"虚拟对话的普遍主义",介于自由民族主义的"独白的普遍主义"和哈贝马斯的"对话的普遍主义"之间.  相似文献   

17.
当代著名认知神经科学家达马西奥以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自我问题,提出了自我的"三层次理论",从神经生物学和进化论有力地论证了自我的实在性,开辟了探索自我问题的新视野,拓展了研究自我问题的新领域。但其关于自我的分类、自我形式的社会性扩展等观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在其学术生涯的最后时间发表了著作《论翻译》,书中他展开了独特的翻译批评,并阐述了有别于传统的译学立场和翻译主张。解读全书,其所做出的翻译批评及其在书中阐述的译者的任务,翻译的欲望,翻译的伦理等相关译学思想都显示出鲜明的"对话性"和"实践性"特征,可以说利科的译学观实质上是"对话的、实践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家通过建立模型发现科学知识并认识世界.模型与世界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同构性与虚构性等多种关系,不同的关系表示了科学家们不同的研究侧重点与研究立场.从同构与同态理论为出发点,创造一个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构成内容,但具有相同结构并不是决定模型结构的唯一因素,而且也不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模型有个显明的虚构特点,尤其是引入小说的创作过程与建立模型作为比较之后,自然就将模型的哲学认识从"同构论"推向"虚构论".追溯虚构论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三个主要问题:小说为什么要进行虚构?模型是虚构的吗?科学模型为什么要进行虚构?这是厘清模型与世界之间是否具有虚构关系的重要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理解思维的本质是认知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题。在当代心灵哲学研究中,意识的扩展论和限制论之争诱发了关于认知现象学的讨论,认知或思维的现象特征以及如何解释所意识到的心理状态的现象特征,自然成为关注焦点。内省论证和现象对比论证着重分析认知是否存在现象特征的问题,其中涉及感觉、知觉与思维的还原问题,知觉现象的多样性与思维现象多样性的对称问题,心理活动中情感、范畴化知觉和认识感觉中的现象特性问题。这些问题均是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现象学中的核心问题,可通过认知哲学中的适应性表征方法论给予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