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悦  李洪山 《科教文汇》2020,(11):29-32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校教育领域的教学重点,目前,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发展,然而在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仍然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匮乏、过程单向化、内容间断化、途径单一化等问题。为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坚持创新性、互动性、系统性、多元化原则,做到扩大思政教育主体范围、注重思政教育双项互动、增强思政教育内容连贯性、利用互联网拓宽课程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新的突破口,其不仅丰富的思政教育的形式,更是开拓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领域,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合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及针对性。文章分析了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原则,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几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生社团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而近年来大学生社团发展的网络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以湘潭大学社团为例,探讨高校网络思政社团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影响,搭建思政教育线上线下互动平台,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为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实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慕课作为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高校思政课教师和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应充分把握这一教学改革的契机,探索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的慕课。本文从教育学和传播学角度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建设的原则和方法,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慕课、课堂教学和教材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和创新的新趋势。它具有资源丰富、时效性强、易于传播、自主性强等特点,是思政教育发展至今的必然产物。做好网络思政教育需要组建一支强有力的思政团队,不断完善工作模式,并加强网络思政监管力度,牢牢把握网络思政教育的主动权,从而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开拓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发展的核心要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作为新时代高校加强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对二者的概念与价值内涵正确理解的前提下对其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教学目标的必要前提.由傅畅梅等编著、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一书,在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现状有全面理解的前提下,从多维度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了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政理沦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思政教学成效不足提出针对性的解决路径,从而促进高校思政教学的完善发展,激发高校思政课堂的内在创新活力,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高校正处于现代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新时期符合社会主义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高校教师因自身特殊的社会角色及具有的过硬专业素养,在当代高校教学育人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主导性作用,肩负着更加重要的教育使命.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政教育工作,是各高等教育学校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更是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党建工作的迫切之需.由王杨编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习研究》一书,以服务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模式为切入点,结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发展实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中寻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习的理论依据,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服务学习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效果,进一步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习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对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事关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性质。推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向高质量发展,客观上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丰富思政理论课的输出形式,使思政课变得"有滋有味"。手抄报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相结合,有利于丰富传统的教学形式,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琴兰 《内江科技》2012,(1):199-200
通过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讨,提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以便利用网络创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20,(18)
随着来华留学教育的蓬勃发展,关于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逐渐增多。高校来华留学思政教育工作成为了工作中的重点。本文对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对其他院校来华留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进行了探究讨论,对下一步思政教育工作的对策进行了思考,推动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家涛 《科教文汇》2009,(28):159-159,165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作为高校思政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只有这些问题顺利解决,那么高校思政课才能够重现蓬勃的生机,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使思政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高校教学的要求。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将"四个自信"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树立高校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四个自信"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高校思政教师要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全面性,有效地融入"四个自信",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本文主要围绕将新时代"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学课堂策略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3.
王辰成 《科教文汇》2020,(12):56-5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让大学生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引导大学生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使命的核心课程。本文依次从重要意义、现存问题以及发展路径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课的“主阵地、主线条、主渠道”地位,深入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的思政教育工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前沿阵地,如何在网络时代下,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加强在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对思政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开展良好的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本文围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简要分析了当前互联网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带来的影响,并且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媒体融合的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通过对媒体融合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媒体融合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正视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要求,通过提高自身的新媒体素养和政治敏锐性,牢牢把握话语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做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工作。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化互联网教育模式之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院校师生共同探索的重要课题。互联网科技的运用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学习、生产等各个领域,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来说,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既是挑战,也是契机。高校思想政治的改革必须审时度势突破传统,抓住机遇。本文基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着重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赵佳寅 《现代情报》2015,35(9):156-159
目前,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教育学、新闻学、心理学、伦理学及网络技术的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出发,研究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从功能设计、系统组成及对策研究三方面探讨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服务平台构建。  相似文献   

19.
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大有作为,国家才大有希望。高校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决我们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载体思政课程该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增强与学生的亲和力?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更具有针对性?如何给学生带来获得感?这些,都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仅对思政课程面临着很多教学过程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当前,高校里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是我国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也是培养高素质的促进我国经济科技发展的当代人才,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新贡献的关键。本文主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问题进行探究,分析了高校思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及目前高校思政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