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汶 《天中学刊》2015,30(1):77-81
《执竞》是《诗经·周颂》中的一首祭祖诗。从诗歌文本及周初历史史实来看,《执竞》诗当为"三王并祭"之诗。其诗反映的祭礼,参证甲骨卜辞、金文,"禘"祭在周代当是祭祀先祖的礼仪,有独祭、合祭,其中便有"三王合祭"的祭礼,这与《诗经·周颂·执竞》内容相合。因此,综合诗歌文本、周初历史背景及禘祭礼仪考察,《诗经·周颂·执竞》当是反映"禘祭三王"的诗歌。  相似文献   

2.
孔子删诗考     
“孔子删诗”一说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细读文本会发现争论起于后人误读《史记》,司马迁并未明言孔子将诗歌三千首删为三百首,而是将当时所存之诗稍去其重,刊为定本。“孔子删诗”之真相可求证于《史记·孔子世家》文本及其他相关材料,崔述《洙泗考信录》之见解颇为可取。  相似文献   

3.
湖北荆门郭店楚简《缁衣》第九章引《诗》,学者以为是《小雅·都人士》,但用字、用词、用韵、句数、结构、内容与《礼记》所引、《毛诗》迥然不同,也不见于汉代服虔所言逸诗。而《毛诗·都人士》首章与后四章在内容表达、主题思想、结构逻辑又难以统一。因而“三家则亡”,“毛氏有之”,不过是郑玄所见文本的一家之言。《礼记》引诗是对旧本的增益改换,后世《毛诗》学者将其中《缁衣》“子曰”文字写入诗序,也将诗句移入《毛诗》文本,成为《毛诗·都人士》首章。但有学者指出郭简为“节引”,“鲁、齐、韩三家诗没有《毛诗》的首章六句,当属脱漏”,也是值得再探讨的。  相似文献   

4.
“祭诗”一词,台湾《中文大辞典》第24册第57页解释说:“作者自祭其诗,以慰其苦心。《唐书·贾岛传》:岛苦吟,常以岁除之夜,取一年所作诗,以酒酺祭之,曰:‘吾劳神精,以此补之。’”。从其它条目看,《唐书》指的是《新唐书》。查《二十五史》本及从“e书时空”下载的《新唐书·贾岛传》都是连标点不到150字,均无“祭诗”一词,无所引文字,亦不含所引文字的内容。两种版本的《旧唐书》则均无《贾岛传》,《中文大辞典》显然误记了出处。《汉语大词典》第7册第913页亦收有“祭诗”一词,指其出处云:“见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四。…  相似文献   

5.
毛诗《周颂·武》小序云:“武,奏大武也。”故认为武诗为大武。孔疏正义亦云:“武诗者,奏大武之乐歌也。谓周公摄政六年之时,象武王伐纣之事,作大武之乐。既成而于庙奏之。诗人覩其奏而思武功,故述其事而作此歌焉。”孔疏是从郑笺而来,朱熹亦为“周公象武王之功,为大武之乐。”其实毛诗注已明确指出:“非乐者,缘民所乐于己之功,然则从武王用武除暴为天下所乐,故谓其乐为武乐。武乐为一代大事,故历代皆称大也。”这是说武诗非乐,亦非大武。《礼记·朋堂位》:“升歌清庙,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下云纳夷蛮之乐于太庙。《祭统》亦有相同记载:“夫大尝稀,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文王世子》也有此记载。这是指对周公以天子之礼乐追念和祭祀他,故歌唱清庙诗,演合奏乐,持各种武器的演奏者以舞大武之舞,按周礼排列成阵以舞大夏之舞。可见大武  相似文献   

6.
对李鸿章《入都》诗十首予以详析,解其用语,究其旨意,诗旨无非追悔昔日,自信将来云而。李公强为“意别”、“辞别”之难而多得佳制,是彰其寸之大、气之盛耳!然难于为讳者,十诗于“意别”似欠著力。特其九颈联之用事,显为败笔,此皆难与李公后来诗之老辣相与语矣。  相似文献   

7.
虽然“礼之文”和“诗礼相成”皆说明“诗”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礼之文”到“诗礼相成”,反映了“诗”从礼乐文化的附庸发展为礼制重要载体的逻辑演变过程。周公“制礼作乐”之后,“诗”的产生、流播皆依附于“礼文”,最初《诗》的文本也借此而结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于是出现“诗礼相成”的文化现象,《诗》这一文本获得与“礼”同等重要的地位。孔子对《诗》育人效果的关注,春秋“赋诗言志”的传统,发掘了《诗》的文本义和引申义,拓展了诗的社会功能,推进了《诗》的经典化过程,从而指向经学一路。  相似文献   

8.
《王风·采葛》究竟是一首什么诗,它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揭露朝庭“政事不明”的政治讽刺诗;有的则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甚至认为是一首“淫奔之诗”;还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怀友之诗”,是一首歌颂友谊的比喻诗,等等。归纳众说,主要观点大致有三人类:  相似文献   

9.
历来经学家解释《关雎》,虽有“美”、“刺”二说之别,但无不认定它是一首事关“后妃之德”①的政治诗.近代学者突破儒家思想的牢笼,从考察《关雎》的内容着手,创立了“爱情诗”的新解.如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中说:“这诗写男恋女之情.”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组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说:“这是一首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民间情歌.”但是,对《关雎》诗义的争论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10.
纳兰性德是个成就很高的词人,小令优于长调,凄怨哀惋,令人不能卒读.但人们对他的诗的价值却估计不足,这种认识是怎样形成的呢?纳兰性德既填词也写诗,还有学术著作《渌水亭杂识》等.《通志堂集》中有诗四卷,354首,词四卷309阕.诗比词多45首,后来词又补遗39阕,至348阕,与诗相比,还少6首.是不是诗写得不好呢?不是,在《本传》中说:“性德善诗”.在《纳兰墓志铭》上他的老师徐乾学说的更具体:“(纳兰)善为诗.在童子,已旬出惊人;久之益工,得开元、大历间丰格.”他的好友张纯修也说:“其诗之超逸,词之隽婉,世共知之.”可见纳兰诗词并重,当时是互誉并美的.  相似文献   

11.
中唐儒释道三教融合不断加深,而生活在此时期的皎然早年习儒入道,后终归于佛门。皎然在《诗式》中提出“文体四变”这一重要命题。其将“文体”定位于儒家风雅诗教,而“诗道”则被理解为作诗之道。因此,在这一理论支撑下,“文体四变”应该分别为《古诗十九首》、齐梁诗、俗律诗与大历诗。这一方面正合当时儒者重振文道关系的潮流,另一方面也为皎然借阐诗宣扬佛法提供了便利。而于思想史上,尽管皎然以佛教为宗,撰《诗式》也意在彰显佛法之高妙,但客观上依然促进了儒释思想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礼记·经解》起首便引孔子云:“……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故《诗》之失愚……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何谓‘”温柔敦厚”?即《论语》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仪”。初读《关推》,常怪何以以澄澈教化为己任,一贯正经的儒家,竟拿一首情歌做自己经书的开篇,《毛诗》谓“咏后妃之德”,未免不是尴尬后的一种拙补,近人即当予摒弃①。子日:“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嗯无邪”’:。则今析索《关难)}还得从“思无邪”,即温柔敦厚上去入手。对《关难》主题的解释,今人…  相似文献   

13.
以面粉为原料,经蒸制而成的馒头之所以叫“馒头”,是有来历的。宋高承《事物纪原》载曰:“诸葛亮南征,将渡沪水。土俗杀人祭神,亮令以羊、豕代,取面画人头祭之,馒头名始于此。”又,《古今事物考》卷7《饮食》也记载:“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飨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  相似文献   

14.
《诗》自先秦传人两汉,在两汉历朝君臣的下诏和上奏中都大量引用到《诗》,它们分别以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为中心,俨然形成两个用《诗》集团。由于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和不同历史时段社会政治、经济与学术思想发展的差异,这两个用《诗》集团在引用《诗》之“风”、“雅”、“颂”的数量和在诏奏中征引时所呈现出的应用特征,又有不同;而在此中则反映出了《诗》学在两汉时期的发展流变和时代特征,显示了《诗》之经典性与历史性融通的进行和完成,是春秋时期政治用《诗》和战国时期文本用《诗》的完美融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豳风·狼跋》一诗,从《毛诗序》到清代学者,大多认定其为“美周公”,当代的研究者则多判为是对贵族“丑态”的“讽刺”。此二种说法似乎有道理。然此二种说法均与古代服制不符。通过对“公孙”的身份进行探讨,并从挖掘“德音不瑕”、“狼跋(定)其胡(尾),载走(跋)其尾(胡)。公孙硕肤”和“赤舄几几”的深层含义入手,证明这首诗是豳公之孙周朝某位王或诸侯的妻子、妾或情人赞美这位王或诸侯既庄重又有福态,品德非常好,且娶的妾光彩照人,很漂亮。  相似文献   

16.
说“乌鬼”     
杜甫夔州诗有一首《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其一曰;“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吃黄鱼。” “乌鬼”一物向无的解。《仇注》引《蔡宽夫诗话》;“元微之《江陵》诗‘病赛乌称鬼,巫卜瓦代龟。’自注云:‘南人染病,竞赛乌鬼;巫卜列肆,悉卖龟甲’,乌鬼之名见于此。巴楚间,常有杀人祭鬼者,曰乌野七神头,则乌鬼乃所事神名尔。或云‘养’字,‘赛’字之误,理或然也。” 今人郭沫若认为:“‘乌鬼’有种种解释;有人解为鸬鹚(四川人呼为“渔老鸦”),我以为比较可靠。《埤雅》引《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养使捕鱼’。沈存中《梦溪笔谈》中也有此说。  相似文献   

17.
刘义 《现代语文》2006,(6):34-35
李纲(1083-1140)字伯纪,北宋政治家、学家,南宋名爱国将领。《宋史》载:“纲虽屡斥,忠诚不少贬,不以用舍为语默,若赤子之慕其母,怒呵犹嗷嗷焉,挽其裳,被裾而从之。”李纲一生忠烈爱国却屡遭贬谪,忠愤爱国之情、抑郁无聊之志一寓于诗。李纲现存诗歌1493首(其中挽歌词和哭祭诗20首)(1),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有典型的宋诗风味,又独具个人特色。在对李纲诗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四首诗(包括二首残诗)在李纲的《梁溪集》中没有,现在的《李纲全集》(2)也没有录入,特加以考辨。  相似文献   

18.
《文选》特立“杂拟类”有三方面的原因:时代风气、《文选》的编辑宗旨和拟作本身的突出成就。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不仅在“杂拟”类中有特殊地位,而且与《文选》诗的分类也有很大关系。《隋志》将《江淹拟古》归入“总集类”乃因其兼具“总集”之形态与功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了古今学者关于《诗经·郑风·将仲子》诗旨的解说,认为此诗当为春秋时郑庄公族亲之人托情歌微讽庄公之作,隐斥祭仲诸臣谋及公族宗亲,致骨肉相残。《诗序》首句作推本之论,原本不误,续《诗序》者坐实其事,以为“祭仲谏而公弗听,小不忍以致大乱”是诗人刺庄公之意,实为曲解。后人相沿以为诗陈庄公拒谏之辞,反致诗旨龃龉难通。至宋人疑之,弃《诗序》而惟以“淫奔之辞”视之,亦非诗作者之本意  相似文献   

20.
《诗·豳风·七月》中“女心伤悲 ,殆及公子同归”如何解读 ,古今研究者多有不同看法。正确解读这一诗句 ,要结合桑林社祭习俗和文本内容来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