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情感教育--时代的要求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从情感这一角度看,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动机、内驱力和情绪是引起掌握认知行为的因素",并把"情感的前提特征"作为影响学业成绩的三个教学变量之一,这个变量对达成度的影响占25%.布鲁姆在著名的三个变量教学模式中之所以重视"情感的前提特征"对教学效果的作用,主要原因是因为"情感的前提特征是认知的前提能力"得以发挥的重要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2.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知识、技能、思维、记忆、方法、情感与态度是在身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塑造出来的,依据具身认知理论,物理教学需要经历三个转向:从"离身"到"具身"的身体转向,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教学转向,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主体转向。主要的教学策略有:创设情境,"具身体验",激发学习动机;设计实验,"具身参与",提高认知体验;总结归纳,"具身生成"拓展认知方式;提高进阶,"具身交互"思维延伸应用。  相似文献   

3.
莎剧中"悲"情感意象基于身体体验构成意象图式,经隐喻投射形成"悲"概念隐喻,体现出人物情感和状态的变化。本文探究莎剧"悲"情感隐喻的内在机制,考察莎剧"悲"概念的认知思维方式,深入解读"悲"。研究发现,"悲"情感隐喻与人体的感知体验密切相关,其概念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悲"情感意象具有丰富的隐喻内涵,主要传达人物的悲伤、哀伤与悲痛。  相似文献   

4.
正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信息传递的催化剂。积极的情感因素不仅有益于认知因素的发展,其本身也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情景,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可闻可感和可歌可泣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接受美的熏陶。一、借助形象,创设情与境,达到"以形悦目"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美与崇高其实就存在于自然与人生中。"同样,"美与崇高"存在于音乐中,生活  相似文献   

5.
情系课堂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被激发,且儿童的认知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将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是教师的情感,情感是  相似文献   

6.
哲学中的"度"是易于理解但却是最难以把握的概念,政治课教学也一样,科学地运用好适度原则是上好一节课的关节点之一.本文试通过分析当前职业类学校政治课教学的某些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了"五度"的概念,阐释如何科学合理地把哲学教学中的认知规律和当前学生的有效学习地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科学认知和情感体验,以及拓宽视野、启迪思维的多重收获.  相似文献   

7.
情感思维的认知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思维是与情感相区别,具有理性思维活动的情感,在认知中占有关键性地位。在深刻理解情感思维本质及认知结构后,深入探讨情感思维的认知模式,进而揭示情感思维的认知在当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情感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理解隐喻不能脱离所处的文化背景。本文试图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爱情"作为研究对象,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认知的共性和个性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情感隐喻认知在文化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锋 《天津教育》2020,(4):95-96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包含多方面内容,如人地协调观念、实践理念、综合思维等,且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划分了不同的层次、功能、种类,强调对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因此,在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中,"区域认知"素养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立足实际学情,积极探索"区域认知"核心素养落实途径,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思维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下面结合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围绕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展开重点探究,希望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一定程度上讲,"思维碰撞"课堂属于"问题教学法"。问题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否。问题设计作为教学互动的前提性准备,制约着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思维碰撞"课堂要求教师特别关注"问题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质问题"。1.什么是优质问题?"优质问题"是指具有高挑战性(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能促进学生质疑对话、能贯穿新旧知识且可分解成问题串、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法支持度的问题。【案例】刘奎玲老师执教的《桃花源记》:  相似文献   

11.
当下,"以学定教"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学习"开始被视为整个教育变革的出发点与根基,"学习理论"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基于整体主义视角观照,西方学习理论正在走上整合之路,具体表现为三重突破:"认知与情感的整合",揭示了"认知启动的情感根源"和"认知过程的情感浸润";"个体性获得与社会性互动的交融",展现了"个体—社会"的鲜活张力,形成了"获得—参与"的复合隐喻;"整体取向学习理论的建构",涌现了"三维谱系学习理论"和"存在主义学习理论"等新兴思潮。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高中生有一定认知能力,思维也特别活跃,对待阅读有个性化认知。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特点,从创设教学情境开始,进行有效引导,启动学生思维引擎,采用多元化阅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思维,并从情感体验中获得个性感知,形成阅读经验。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如何加强并优化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教育?对于这个问题,二元对立思维的提问方式是:加强国家认同的关键条件是爱国情感的激发,抑或理性认知的扩展?"情感转向"的研究则强调,情感与理性是连续的统一体,"情感理性"表达的正是国家认同实践对情感与理性的统一。与工具主义及情感主义不同的是,"情感转向"既肯定了情感的认同价值,又诠释了情感的理性意义。"情感转向"下,国家情感需加以理性的拷问,国家认同的路径应置于情理共构的框架,国家与公民之间互爱的伦理关系则被理解为国家认同双向建构的重要条件。优化国家认同教育,需要遵循合情合理的原则,充分利用理性的制度化教育与感性的生活化教育两条途径,搭建青少年原初的爱国热情与理性爱国实践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阅读作为英语教学的"主心骨",支撑着学生语言知识积累与语言表达运用,是学生开阔认知视野和丰富情感思维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通过"略读筛选信息,抓主旨;默读语篇素材,找难点;精读核心语句,寻对策"等方法提升学生英语阅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正什么是批判性思维?英国利兹大学斯特拉·科特雷尔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认知活动,和运用思维相联系。以一种批判、分析、评价的方式思考,就需要运用多种思维活动,比如关注、分类、选择和判断"。1批判性思维以积极的思维方式处理知识或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因此,会思考的人应该具有批判性思维意识。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16.
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同他的感受和情感体验是分不开的,这种情感体验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认知心理学家也指出:学生的认知过程伴随着情感过程,而良好的情感过程又促进认知过  相似文献   

17.
情感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借助于空间方位和实体或人体本身来表达抽象复杂的情感概念。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喜悦"情感隐喻认知的共性和个性,提出在英语教学中,从认知的角度阐释隐喻与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典故等的关系,可以加深学生对隐喻认知功能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图,最早由英国人托尼·巴赞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和使用,其初始目的是为了改进当时的笔记记录方法,代表了一种"辐射状"的思维表达方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思维导图"逐渐由一种低级的笔记技巧发展成为高级思维的认知工具。目前,"思维导图"是指以"辐射"为中心主题,以"树状"知识结构图标进行放射性思考标注和表达,进而直观表达人脑基本  相似文献   

19.
<正>建构主义学习论代表、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来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者是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已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事件和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新的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选择信息、注意信息、建构信息。如果我们把课堂看做是学生获得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思维、感悟思想、积累经验、渗透情感和提升价值观的生成场  相似文献   

20.
史秀英 《教书育人》2012,(25):28-29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应注重修炼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好提问的"度"、时机和对象,充分发挥好课堂提问的效能。"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从而演绎灵动、有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