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对意识的研究出现了唯物主义和二元论互相融合的倾向,它在本体论上坚持物理主义,在认识论上采取不同形式的二元论,从而形成了意识研究的新二元论潮流。本文首先概述五种不同的新二元论观点,然后着重讨论国内学界较少关注的现象概念策略对意识问题的处理,最后尝试从人类理智的发展史来分析意识研究的主要困难与出路。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心灵哲学之中,关于"现象意识何以可能"这一问题仍未形成最终的解答。相较于传统的高阶表征理论,克里格尔所提出的"自身表征主义"理论是尝试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新路径之一。克里格尔的自身表征理论相对于高阶表征主义提供了更优解释并具有其理论优势,但该理论也可能面临着一些内在困难。  相似文献   

3.
"关系主义现象"作为一个历时性范畴,在农耕社会表现为伦理本位,在近现代社会表现为"伦理与市场混合主导"取向;作为社会和文化现象,"关系主义"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心理的深层结构,是集体生活中一种共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并表现为一定的社会行为模式;作为一种先行存在物,"关系"对人的社会行为具有主导性,直接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选择;"关系主义"又是中国社会运行中最为基本的"潜规则",它与"显规则"并行,常常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行动逻辑准则。面对泛滥的"关系主义现象",我们应当坚持批判的立场,通过强化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从源头上消除"关系主义现象"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4.
关于孟德斯鸠的政体思想,学界目前存在三种流行的"主义"式解读,分别为古典共和主义、自由共和主义与自由君主主义。这三种解读各执一端,都有曲解孟德斯鸠之嫌。仅仅依据后世的标准,把孟德斯鸠化约为某个主义的信奉者,这恐怕得于当下的简约,而失于历史的公允。孟德斯鸠的意图恰恰是要教导立法者,只有超越单一的宗派立场,掌握"中道",才能对政治问题进行更为"审慎"的判断与选择。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成为议题的世界形势下,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这两种价值观念和文化立场的偏执,它们各自的片面追求和彼此对立,势必导致新的混乱和冲突.当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十分关注全球化形势下的文化问题.目前全世界的有识之士都已经看到了这种危险性,并呼吁超越二者的偏执,探索超越两难处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6.
问题意识是有层次的,借鉴对意识层次划分的理论,结合初中生物理问题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培养上的具体特点,初中生物理问题意识可以划分为"浅意识"、"有意识"和"深层意识"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心身关系研究存在许多不同学派和理论。当今主要是物理主义和新二元论的论争,也有突现论和两面论等派别存在。探索其形成原因,发现是哲学立场、科学知识、对主观经验的体悟之深浅和个人性格特征等因素的差异在起作用。再从深层观念追溯,是传统观念的顽强和人们理论价值倾向的不统一,使得心身问题陷于困境并且长期纷争。比较而言,遵两面论原理变革传统物质观,将是一个更少困难的理论方案。  相似文献   

8.
作为教育过程中一种先导性的文化意识,文化立场决定了教育对待各种文化的立足点和态度。以利维斯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精英文化立场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有着巨大的影响,但也越来越暴露出一些问题与局限。根据文化研究理论的文化观念,媒介素养教育的文化立场应是一种现实维度与价值维度辩证结合的、与媒介文化"若即若离"、"既进又出"的批判立场。  相似文献   

9.
社会建构主义把批判理论和知识社会学的立场应用到课程研究中,认为课程是经由社会建构而形成的,学校合法知识是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经过不断的冲突、调和而形成的.但由于社会建构主义对课程本身的社会属性缺乏深入的研究,对社会结构如何影响课程这一课程社会学的本源问题上没有提出系统的解释框架,受到一系列的质疑和批判.课程社会学领域出现两种超越社会建构主义的尝试:一种为对现代性与课程内容之间关系展开实证研究的现代性模式;一种为吸收涂尔干社会理论对结构与课程、课程的社会属性进行深度研究的新涂尔干主义.这两类研究超越了仅仅把课程认为是不同社会力量之间互动的结果的认识,对课程自身的社会属性和获得机制进行了深度的剖析.课程社会学的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研究立场的转变,而是深层的知识论转变.  相似文献   

10.
现象概念是当前心灵哲学里物理主义和反物理主义争论的一个焦点,但尚未引起国内学界的重视.本文打算首先分析现象概念引起关注的主要原因.其次,参考最新的研究文献,考察现象概念的三个基本特性(孤立性、指称物在场、首尾相接),概述物理主义和反物理主义围绕现象概念而进行的主要争论.并在此基础之上,归结出一条约束现象概念与其指称之间关系的硬信念原则(hard belief principle,HBP).最后,简略探讨了围绕现象概念的争论对于我们理解物理概念及其相关问题可能带来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现代主义小说,在融合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过程中,创作主体的社会意识介入,影响了其"艺术的假定性"原则的运用、艺术感知方式转化和创作文本的哲学性超越,表现出新奇怪诞的艺术内容缺少西方现代主义那种深刻独特的哲学意识作依托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由"自然价值"的讨论形成的自然价值论是人类对于传统价值观念进行深度反思的一个成果。它是一种超越于传统工具理性而对自然的重新认识,并从本体上对自然进行价值的重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然价值论内蕴了一种生态整体主义的立场。只有在生态整体主义的视野下,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才能突破那种独断理性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观念,从而建构起自然的本真价值。也正在这个意义上,自然价值论才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的对峙由来已久,二者之间展开了多元化、多层面的批评与反批评。究其根源,二者之间存在本体论立场的根本对立。社群主义坚守整体论立场,视社会为本原;自由主义固守原子论立场,主张个体为本原。固守于整体论或原子论立场,二者均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根本缺陷,并深陷于其无法摆脱的方法论困境之中。缘于此,坚守各自立场的批评与反批评将无休止地持续下去。欲实现对此的真正超越,只有从根本上转变并确立异于整体论和原子论的本体论立场,并确立新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颓废主义进入中国以后,批评界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五四时期开始到文革前,颓废的研究受制于社会学批评的强大影响,颓废是作为一种负面的文学现象看待的。第二阶段从新时期开始,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取得了新的成果,主要是超越社会学批评,开始从审美的视角看颓废主义,揭示了颓废主义的美学特征。颓废研究要想取得更大的突破,就是坚持审美的研究立场,并将颓废主义视作一种独立的文学思潮批判地分析,才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术的繁荣是不争的事实。但学术繁荣的背后也潜藏着一些危机,那就是学术话语的"主权让渡"现象,其集中表现为中国学术话语中的"西方主义"和中国当代学术话语体系的"失语"现象。究其成因,除了流于表面的中国学术界的盲目崇洋心理,更有隐匿于背后的深层的文化、制度、科技和社会等原因,其反映的是中国学界学术自觉意识的缺失。  相似文献   

16.
蒯因持有的物理主义立场是一元论的本体论,但这一本体论在三种意义上又是多元的,即存在相对于约束变元、存在相对于背景理论以及经验对理论的非充分决定性,其深层根据是实用主义。为调和一元论与多元论之间的冲突,蒯因提出要区分两种谈论方式:事实上何物存在与说何物存在,前一种方式是一元论的,后一种方式则是多元论。但蒯因赋予语言以优先地位,于是本体论问题在蒯因看来就首先是语言问题,前一种谈论方式内含于后一种谈论方式之中,企图以此消弭一元论与多元论之间的矛盾。但实际上,这种语言本体论也并不能真正调和蒯因的物理主义一元论和实用主义多元论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意识本质论在笛卡尔之"我思"的形而上的构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而笛卡尔循环无疑强化了它在认识论、知识论中的基础地位.但是,异己现象学作为一种整合自然科学知识的科学方法论,提出意识的因果怀疑论,即意识在人类长期的进化中并无发挥适应环境的因果作用.弗拉纳根由此从僵尸主义者视角提出反本质主义意识论论证,指出意识并非人类据以理性思考与行动的本质.查莫斯把僵尸论证从形而上或概念的层面外推于逻辑可能性,使之成为超越心身问题的宇宙论问题,结果加剧了意识自然化的难度.因为意识要么陷入认知神秘主义泥淖,要么是副现象论,由此考量着自然主义的理论极限.  相似文献   

18.
计算主义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教育研究,形成了教育研究计算主义这一新的范式.该范式强调对教育现象进行计算,注重教育研究的符号化表达,关注教育问题的事实性描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发展.但是教育研究计算主义也存在"算法黑箱"及不可理解性、算法歧视导致教育偏见、计算程序对教育世界的符号化抽象以及计算思维对价值性的蒙蔽等困境.通过技术进化实现对教育研究计算主义的完善、对计算主义的理智应用以及倡导人的主体性回归等方式,实现对教育研究计算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物理主义与实用主义,是现代教育学的两种重要哲学取向。前者促进了教育学体系的结构化与科学化,有利于人类对教育理论的认识、把握与迁移。但由于其过于追求普遍真理,而有贬低个体的知觉与经验的倾向,导致了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后者重视社会需要、价值与实践,但容易陷入利益、功用与绩效主义泥沼。二者存在的共同问题,在于背离了人的生命存在与精神世界。生命主义将超越物理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局限,为教育、人,知识与人的社会化提供了新的解释。其教育学学科立场在于:人的本质即生命的冲动、历史与境遇的绵延;知识是生命绵延的重要成果;社会化即是生命绵延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认知科学领域内,延展心灵论题向在认知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认知计算主义提出了强烈挑战,同时也为意识的自然化进程打开了一条道路。但是延展心灵论题一经提出就遭到了来自认知科学领域内部的各种质疑,奇怪的是,很少有人从延展心灵论题的哲学根源即现象学的角度对这一哲学立场进行审视。通过阐述"心灵"、"身体"和"意识"这三个术语在延展心灵论题和现象学中的不同含义以及从胡塞尔现象学的立场出发对延展心灵论题的六个核心主张所做的解析,我们发现延展心灵论题可以利用现象学方法丰富自身的论点并完善自身对各种意识现象的描述,同时延展心灵论题也能够给胡塞尔现象学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