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2.
从山村一座古庙发蒙,念“人、手、口、刀”,迄今几十年过去,读字、写字,写字、读字,我与汉字结缘一生、儿时,汉字养育了我;长大成人,我又在汉字里讨生活。汉字于我,可谓恩重如山。我感谢汉字。  相似文献   

3.
给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请你也来读我写的小诗为了珍爱段永不忘怀的儿时。  相似文献   

4.
读研究生一直是我儿时的梦想,然而高考失利,使我成了一名大专生.但直到大专毕业那天,我读研究生的梦想也没有改变过.2000年我参加了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远程研究生进修,历经5年奋发努力,现已通过答辩,即将取得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5.
角色扮演     
我出生于1980年,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很多人都说我们是孤独的一代,其实我倒没有太多这种感觉。也许我们不能经常三五成群地玩耍,但要找个合得来的小伙伴做游戏还是很容易的。我家楼上的小雨,就是我儿时最好的朋友。  相似文献   

6.
美丽     
我可以提供我儿时的照片供天下对自己容貌没有自信的女孩子作参照物,黝黑的皮肤,细成一条缝的小眼,塌得一塌糊涂的鼻子,还有被圆嘟嘟胖乎乎的两颊挤在中间的一张小嘴,保准你看后定会信心大增。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一位阿姨看我儿时照片时脱口而出:“我以为自家女儿算是丑的,哪里知道阿琪小时候还要丑!”幸亏当初我自己没察觉到这一点。因此,我的童年,一直是快乐的,我也一直是开朗的,上中学时,碍于母命,我一直理了个男孩头,“假小子”的绰号就这样叫开了。那时年少无知,顶着个男孩头照样整天乐悠悠。后来,到了上海读大学。这个美丽的国际化大…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个倔犟的陕北女孩,从小到大,我都怀有好多的梦想,而考入西北政法学院--西北地区高等法学教育与法学科研的中心,国家培养高等法学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儿时就有的痴心梦想.为此,我十年寒窗,苫读不辍.……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知道“明天出版社”,还是当年读小学时,学校发给每个同学一本图书,书名已经淡忘,但“明天出版社”这个名字却深深留在记忆中,让儿时的我感受到生命的绿意——明天,总是与美好和希望相连。[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李旭 《课外阅读》2006,(11):42-43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做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相似文献   

10.
让孩子用所有的感觉去了解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儿童感知教育手册》,让我回想起了自己儿时的游戏:雨天,我们总是喜欢脱掉鞋,在乡间泥泞的土路上用脚把一小块地方抹平,再在上面走过,体验那种滑滑的和小心翼翼的感觉。在现在看来,这种行为可能就完全符合通过感官感受获得经验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回首儿时的调皮和恶作剧,大家都有丰富的记忆,比如掏鸟窝、打弹弓、摸鱼摸虾等。这种儿时趣事,你能说,我也能说,大家有共同语言。有共同语言是好事,可是,要把这些事写成文章就有难度了。这篇《愧对麻雀》写的正是掏麻雀窝,就更难了。难度有两点:一,大家都知道这种事是不道德的,破坏生态,这已经成为常识。作者能超越常识,写出背后的一点深刻和新意,很难。  相似文献   

12.
偏科的原因     
罗雄 《师道》2003,(6):57
我一直搞不懂自己为什么从小只会读语文,不会读数学,直到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和几位同事聊起自己儿时的老师时,才隐隐地觉得自己偏科似乎和我的老师有些关系。记得我刚读一年级时,教我数学的老师姓罗,是个退伍军人,高而壮的个子,一脸的威严。第二天,学的是写数字2,才拿过一天笔的我,握着铅笔竟如握着孙悟空的千钧棒,沉重得不听使唤,手心都攥出汗了,也写不好这个弯()。我的同桌很聪明,他用一把尺子比着先写一横,再写一撇,再写一横,就成了“Z”。我也如法炮制,数学老师不知何时站在我身边,看见了我的“Z”字,就用他有…  相似文献   

13.
读书     
读书好,读书乐。小时候,姐姐教我读书。读的是古诗,什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什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等。那时,我每学会一首,姐姐就会奖给我一颗糖,就会鼓励我再接再厉。儿时,读书是甜的!上初中后,学的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诗中的意境更引人入胜,但,那儿时的诗依然在脑海里回荡。有人说得好: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和许多高尚的人在交谈。的确,读书可以丰富人生。读书可以明智,可以修德,可以怡情,可以育人……暗暗高兴我有好读书这样一个好习惯。书,是我的精…  相似文献   

14.
风筝漫话     
东丰 《初中生辅导》2010,(28):38-40
在春光明媚、风和日暖之际,我乘兴郊游,不时见到一些风韵多姿的风筝扶摇飘忽于碧空之中,不由令人神往,也勾起我儿时的回想。我的故乡就盛行放风筝,我读小学时还把扎制风筝作为"劳作"课,  相似文献   

15.
夜读     
对于识字的人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读书。宋人尤袤云“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可谓得读书之真意。对于读书人来说,最好的时光莫过于夜读。“青灯有味是儿时”,南宋大诗人陆放翁先生追念儿时对灯读  相似文献   

16.
夜读     
对于识字的人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读书,宋人尤袤云:“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可谓得读书之真意。对于读书人来说,最好的时光莫过于夜读。“青灯有味是儿时”是南宋大诗人陆放翁先生追念儿时对灯读书的滋味,千载之后读之仍觉亲切温馨。  相似文献   

17.
最近读了一些书。大多是让人看了心惊且凉的文字,幸亏我凑在这酷暑里看,也好降点温。要么就轮换着,看看暖一点的吧,就找出一册冯骥才的《乐神的摇篮》。呵,此书写于2003年,他笔下风光美景罕世绝伦的萨尔茨堡,配上不少照片,街道啊风景啊人文啊,和1989年我去那儿时看到的果然没什么两样。  相似文献   

18.
曹如景 《山东教育》2005,(19):111-111
儿时对月亮的记忆,是从奶奶口授的音谣开始的:月姥娘,明晃晃,开开庙门洗衣裳;洗得白,浆得白,赶个小焦到黑来,买的烧饼没芝麻,气得小孩打扑拉;一打打到锅底里,爹也吹,娘也拍……它让我相信,月亮里有个跟我眼前一样的凡谷世界。后来读嫦娥奔月,  相似文献   

19.
仙鹤草 《成长》2006,(12):19-20
儿时妈妈对我管教很严格,怕影响我学习连电视都没买,更别提看动画片了,但就像青春的种子总会发芽一样,偶尔在同学家看到正在播放的《花仙子》后,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种叫动画的东西,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相似文献   

20.
我的家就在乌石峰山下.小学也是在背靠乌石峰的西湖小学读书.儿时的乌石峰是我嬉戏的地方,也是我童年的乐园。一想儿时的生活,记忆中的乌石峰就浮现在眼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