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在讲述用伏打电池给小灯泡供电一课中,课本中提到:“把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浸在稀硫酸溶液里,就做成了一个伏打电池,它可以向小灯泡供电,使小灯泡发光。”而我在每次准备这个实验时,都感到这个实验比较难做。所以我对这个实验进行了一点小的改进,即用发光二极管代替灯泡,用二个伏打电池串联起来给发光二极管供电。改进后经任课教师在教学时试用,反映很好。  相似文献   

2.
伏打电池演示实验的改进阳新县第三中学柳炳军(435200)初中物理课本对伏打电池演示实验,作了如下叙述:“把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浸在稀硫酸溶液里,就做成了一个伏打电池,它可以向小灯泡供电,使小灯泡发光(课本图7—10)。”遗憾的是,小灯泡发光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3.
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第129页有“用伏打电池给小灯泡供电”的演示实验。但在做这个实验时,随着反应的进行,由于铜片上会附着一层氢气泡,增加了原电池的内阻,阻碍了电子从负极锌片流向正极铜片,即铜片上发生“极化”现象,从而使小灯泡很快变暗直至熄灭。为此,我们对该实验作了一些改进,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一、制作 1.电池液的配制: 在250ml的烧杯中倒入10%左右的稀硫酸约200ml。然后,加入适量的重铬酸钾,并搅拌,使之大部分溶解。  相似文献   

4.
初中物理第二册129页“图7—10用伏打电池给小灯泡供电”的演示实验中,电介质用稀硫酸,极板容易极化和损耗,难以反复演示,效果欠佳。我们自制了“伏打电池演示器”,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供参考。器材:①锌板两块(旧甲电或大号电池的外壳);②碳棒两根(旧甲电或大号电池中);③小灯泡一只(额定电压1V,或1.2V),④发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十年制初级中学课本物理第二册“电池”一节介绍了用伏打电池给小灯泡供电的演示实验,若采用发光二极管代替小灯泡,效果十分明显. 一般小灯泡需要几百毫安的电流才发光,在做伏打电池实验时,若用小灯泡来显示电流的存在,发光微弱且持续时间短;而一般发光二极管在电流为3mA时就可发光,正常工作电流仅为10mA,因此可选用正向电压为1.5V的红色或绿色发光二极管,用一只或数只并联来代替小灯泡显示电路中有无电流,能持续较长时间,可达一两分钟,而且更为灵敏.实验时二极管引线较长的为正极,接在钢片上,较短的为负…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物理“电池”一节中,在伏打电池里发生化学反应时,在铜板周围产生了氢气泡,使得电池内阻增大,小灯泡很快就暗下来,实验效果不太理想。 为此我们利用原仪器大部分材料(以便与书本示意图一致),作以下的  相似文献   

7.
电池小议     
一、伏打电池——电池的始祖19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也可翻译为“伏打”),把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浸在稀硫酸溶液里,就做成了一个化学电池,俗称“伏打电池”.在伏打电池里,由于稀硫酸跟锌发生了化学变化,在铜片上聚集了大量的正电荷,在锌片上聚集了大量负电荷,使铜、锌极板之间保持一定的电压,它可以向灯泡供电使灯泡发光.虽然这种电池很“土”,它的电压较低,电流也很小,但毕竟使人类第一次用这种手段得到了电流.所以它是一切电池的老鼻祖.  相似文献   

8.
怎样做好伏打电池实验南漳县巡检中学孔庆福(441531)按照教材做伏打电池实验,小灯泡发光微弱且发光时间极短,实验效果不明显,其原因是,铜没有氧化时,铜片和锌片间电压低,一般不到1V,锌极极易腐蚀。再加上铜板锌板与小灯泡间的电阻大使电路中电流强度很弱...  相似文献   

9.
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七章“电池”一节中“伏打电池”演示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过去我们一直按课本上的方法进行演示,当做为电池的两个极锌板和铜板一起浸入稀硫酸溶液时(图1),外电路中的灯泡D只是瞬间出现微光.为增强演示效果我们将装置中的稀硫酸溶液改换成硫酸铜溶液效果就大有改观,灯泡D亮度强,持续发光时间可达30分钟(图2). 为什么在这个实验中改用硫酸铜溶液较之稀硫酸溶液效果好呢? 在原如图1  相似文献   

10.
伏打电池实验改进南漳县巡检镇中学孔庆福(441531)初中物理中演示伏打电。池的实验,没有锌片,可以从废干电池取出。但由于锌片较簿,放稀硫酸中发生化学反应很快就腐蚀掉而影响下一次实验,同时生成的硫酸锌很快将锌片与稀硫酸隔开,电流迅速减弱,使灯泡很快暗...  相似文献   

11.
1伏打电池--电池的始祖 19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Alessandor Volta,也可翻译为伏打),把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浸在稀硫酸溶液里,就做成了一个化学电池,俗称为伏打电池.在伏打电池里,由于稀硫酸跟铜、锌发生了化学变化,在铜片上聚集了大量的正电荷,在锌片上聚集了大量的负电荷,使铜、锌极板之间保持一定的电压,它可以向灯泡供电使灯泡发光.但是这种电池很"土",它的电压很低,电流也很小,但毕竟用这种手段使人类第一次得到了电流.所以它是一切电池的老鼻祖.  相似文献   

12.
初中第七章第8节“电池”和高中化学“原电池”等内容,都要做伏打电池实验。但由于伏打电池输出电压低(一般只有0.8伏),产生的电流比较微弱,小电珠作负荷,耗电量大,发光时间仅约2~4秒钟左右。因此可见度差,看不清楚。我在教学中反复实践,对伏打电池作些改进,使小电珠发光时间提高到15分钟左右,且亮度正常,其做法如下: 1、取50×150毫米的铜片和锌片各1块。锌片可从旧的干电池截取,铜片要在酒精灯上反复灼烧麦面生成一层黑色的氧化铜  相似文献   

13.
上海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一节内容中,用“水果电池”给耳机作实验,现象不明显且可见度差。改用音乐集成块装置来检验产生的直流电流,声光显示灵敏,有趣且新颖,使学生对伏打电池产生的电流从直观上得到了清楚认识,效果佳。原理:利用金属的电子转移和三极管的放大原理。制作材料:PNP 型1015晶体三极管1只,铜片、锌片各1块,音乐贺卡1张,开关1个,5号电池2节,小电池盒1个,导线若干。改进方法:将音乐贺卡(去掉扭扣电池),锌片、铜片,  相似文献   

14.
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电功率就是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小灯泡电功率的一种方法。实实验验原电理路::P=UI。如图1所示。在教学中,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刻苦钻研实验的良好习惯,丰富学生学习的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我在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用理论和实验得出结论:问题1本实验还能测出小灯泡的哪些物理量?这是复习“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其原理是:R=U/I,这样就把“伏安法”测电阻和测定小灯泡功率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出两个实验的相同之延长不同之处,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问。题2若把小灯泡从灯…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实例: 在教学《电从哪里来》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学生自制电池,有几组学生按教材要求(在盛有醋的容器中,插入铜片,再接上喇叭,听喇叭是否发出声音)实验成功后,兴趣很高,就自行改接上小灯泡,但小灯泡怎么也不亮。 生:“老师,小灯泡怎么不亮呢?”  相似文献   

16.
将错就错     
一次,我在向学生演示并联两个电池的实验时,小灯泡不亮。我马上检查电路,发现是电池接反了,造成了短路。怎么办?我干脆将错就错,引导学生来找原因。师:请大家想想,为什么小灯泡不亮?生:可能是电池没有电了。师:我用的是新电池。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们自然教研组全体教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了一些深受学生欢迎的科技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情况分述如下: 一、做科学小实验: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在课外活动补充做一些有兴趣的实验,或培养学生上讲台独立地做。例如,四年级学生在学了大气压后,教师就在课外指导学生做“马德堡半球”的实验。没有洋设备,就土法上马,用两个玻璃杯代替两个半球,用燃烧蜡烛减少杯中的气体,代替抽气机抽气。由于此方法既科学又简单,易于操作。全班大多数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当一些学生把紧密结合的两杯(口对口)提起来时,都不约而同地说:“这真有趣,太奇妙了!”。  相似文献   

18.
高二物理(甲种本)书后学生课外实验活动内容七“自制电池”一文,介绍的电池制法比较麻烦。笔者在组织学生课外实验活动时,用音乐集成块(以下简称音乐IC)和一压电陶瓷片装成一灵敏的电流检测装置,用自制电池产生的电流驱动音乐IC发出优美动听的音乐,效果十分明显,制作也极为简单,焊上导线一装即成,且成本低,体积小。由于音乐IC耗电极微,灵敏度很高,实验证明,将锌片和铜片夹上吸满盐水的吸水纸构成电池产生的电流,同样可以驱动音  相似文献   

19.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物理实验是否成功与实验操作、取材、技巧关系很大。中学物理实验很多,值得研究的操作方法、技巧、小窍门也是很多的,例如: 1.初中物理教学中在演示“伏打电池”时我们常发现有两种故障:一是小电珠不亮,其主要原因:是硫酸溶液浓度过浓或过淡,我们发现一般用比重1.25的硫酸加两倍蒸馏水进行稀释即可(随实验气温不同浓度再作少量调整);另一原因就是演示前未认真对所用铜片、锌片表面用砂纸打磨和清洗(最好每实验一次进行一次打磨和清洗)。故障之二是小电珠亮度很快消失,产生这种故障原因主要是所用锌板含杂质多不  相似文献   

20.
上海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一节内容中,用"水果电池"给耳机作实验,现象不明显且可见度差.改用音乐集成块装置来检验产生的直流电流,声光显示灵敏,有趣且新颖,使学生对伏打电池产生的电流从直观上得到了清楚认识,效果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