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给妈妈的信     
我决意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时,还不到17岁。妈妈竭力劝说我放弃这个理想,但最终还是在同意我参军的文件上签了字。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送到了地球的另一端——菲律宾的苏比克湾海军基地。在加入海军陆战队前,我还从未去过离新泽西的家80公里以外的地方。到菲律宾快两年了,我已经把这儿当成了家。一天,我被叫到博伊德中校的办公室。中校看起来很和善,但我敢肯定他叫我来不是为了打发时间。中校正在看文件,我站在他的办公桌前,忐忑不安地等着。忽然,他抬头问道:“列兵,为什么半年多都没有给你母亲写一封信?”我感到腿有些发软,暗…  相似文献   

2.
李洱 《东方文化》2000,(5):114-116
1996年初,一个朋友问我对一个张姓作家作品的看法。朋友是个批评家,对张的作品耳熟能详。张当时的一部歌颂穷人心灵美的作品正畅销全国。当然,他在歌颂穷人心灵美的同时,也歌颂了自己的心灵美。朋友的态度很诚恳,我的态度也不由得诚恳了起来。我说,对张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那种道德优势,我感到很奇怪。他非要让你感到,他是对的,你是错的,如果你想改邪归正,你一定得按照他说的办法来做,否则,你就等着下地狱吧。朋友通过厚厚的镜片望着我,我也就继续说了下去。我说,张提出的为穷人写作的观点,也让我感到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3.
埃文斯·卡尔逊(EVANSF·CAlll3ON)是中国人民真挚的友人,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从他身上学到许多东西。他比我长18岁,照中国的说法,我们是“忘年交”。在58年前,他同刘白羽、汪洋和我等到共产党领导的华北八路军敌后根据地进行考察,经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5省,行程30X)余公里。我们一同在炮火中穿过敌人的防线,一同过着敌后艰苦的生活,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那时他42岁,我24岁,刘白羽和汪洋比我小一些,所以他以年轻人阿OUNGBOYS)称呼我们,而今天,我这个“年轻人”已经是80多岁的老翁了。值兹纪念他百岁诞…  相似文献   

4.
1999年岁末,我在广州收到一份来自北京中国对外演出公司的传真,它传给我的是一份惊喜和兴奋——我的老师印度卡塔克舞王比尔祖·玛哈拉吉要来中国参加第二届亚洲艺术节闭幕式的演出,我被邀担任他演出的主持。让我感到兴奋的不仅是能见到阔别四年的老师,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终于可以欣赏到这位舞蹈奇才的表演。  相似文献   

5.
郭英剑 《寻根》2002,(1):38-41
费城(Philadelphia)是一座老城。我存美国结识了一位画家朋友,他有一幅油画给我印象很深。他画的是费城,标题是“我爱费城”。他80年代中期从北京赴美,至今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十六七年了。他一直在费城居住着,自然对费城充满了感情。  相似文献   

6.
拉斐尔在这里安息,在他生前,大自然感到了败北的恐惧;而当他一旦溘然长逝,大自然又唯恐他死去.这是我在罗马名人墓地拉斐尔墓前看到的墓志铭,是大画家的朋友用拉丁文写的.为什么大自然在艺术大师面前感到败北的恐惧?我在思索这个谜一般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今天我读了莎翁名作《暴风雨》……有很多理由让我庆幸自己出生于英格兰,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能用自己的母语阅读莎士比亚。若是设想自己不能面对面地去认识他,而只能聆听他那遥远的声音,并且是一种需经一番苦苦思索才能触动心灵的声音,那我一定会感到心灰意冷。  相似文献   

8.
10月6日,人们还沉浸在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典的欢庆气氛之中,此时,距澳门回归还有75天,我有幸采访了葡萄牙驻华大使佩得罗·卡塔里诺先生。一见面,大使就谈起了国庆大典。“10月1日国庆游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反映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显示了江泽民主席在讲话中所说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使先生谈吐热情,他的笑容让我想起了地中海灿烂的阳光。他目光睿智,从他严谨的话语中,我感到他对中国情况了解深入,对数字有特别的记忆和分析能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外交官。很快,我们的谈话就转向了澳门和澳…  相似文献   

9.
一见如故1992年11月14日,一位满头银发的俄罗斯长者登上莫斯科飞往北京的班机,专程前来参加郭沫若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他是俄罗斯著名汉学家费德林博士,时年80岁。当飞机进入中国境内时,他依窗深情地俯览神州大地,眼前浮现出50年前在重庆第一次见到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的情景。那是1942年的一天,苏联驻重庆大使馆传达室工作人员告诉年轻的外交官费德林,有位中国先生来访。他走进传达室,只见一位50岁左右戴眼镜的中国人坐在沙发上。那人站起来说:“我想与使馆内懂中文的任何一位同志谈谈。”“好的,我马上去向大使通报。”“…  相似文献   

10.
漾江烟柳     
第一章 老多清晰地感到自己已经衰老,是在他煨茶时依依提着鱼笼进来并冲着他红红地笑笑的时候.他有些纳闷,可又感到有些释然.他想起昨天晚饭时,依依郑重地宣布:我已经长大了--16岁--所以,明天就去收鱼.  相似文献   

11.
我的老乡     
我望着对面胖胖的黎,忽然感到陌生。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变化给早已熟悉的一切又作了或深或浅的调整,一种梦幻感油然而生。黎是我的老乡,出了名的随和,女生们和他在一起,丝毫不用“性别意识”来设防,我们一起买票、吃饭、做车、聊天。三年来,没有什么心动之类的意外发生。黎是我的老乡,又是出了名的坏脾气,有时说着说着就急了,摔门而去,没少和他计较,却也没人真的在意。  相似文献   

12.
已经是前年的事了,瑞士汉学家胜雅律先生来华考察中国当代歌词,我曾与他作了一次长谈,向他提供了比较翔实的研究资料。他会唱许多正在流行的中国歌曲,说他注意到了中国当代歌曲在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作用,想从歌词的角度上对这个领域进行一些研究。虽然事隔两年,我还木知道他的研究成果若何,但西方学者已经注意到了中国歌词,这确是一个可喜的信号。在诸多艺术形式中,与时代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并且反映最迅速的,大概就属歌曲了。因此,每个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属于这个时代的歌。人们从这些歌中可以真切地领会到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13.
我与云台山     
铁栗 《大理文化》2017,(12):81-87
正和父亲在一起,我时常感到很累。父亲的老迈让人心酸,三年前他就什么都听不见了,但他依然希望我能和他说点什么。想到父亲已经不久于人世,他提出的要求我无法拒绝,于是就把和他说话当成了义务。他先是把脸侧向我,见我的嘴巴不断地张合,脸上就显出丰富的表情。有时他会陷入沉思,有时他会频频点头,这些反应都是随着我的话题自然展开的。对着毫无听力的父亲说话,这是我每天必做的功课,所讲的内容大多  相似文献   

14.
黎巴嫩的穆罕默德先生是1994年我随中国青海杂技歌舞团访问中东时结识的朋友。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在贝鲁特大学学院剧场做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的时候。那天,天气十分炎热,我们坐在观众席上稍事休息。这时,我看见前排有一位黎巴嫩朋友全神贯注地低头写字,他满头大汗往下淌。“呵,他写的是中文广我见他在自己的名片上一笔一划地写上了“穆罕默德·塔哈;”在他旁边放着别人给他写的他的中文名字的范本。他临摹得似乎很吃力,手中的笔好像有千斤重。我走近他,拍了拍他的肩膀,要过纸和笔,给他示范了一s。他点头笑了奖表承感谢,接过纸笔…  相似文献   

15.
赵珩 《世界文化》2013,(4):39-41
不久前,一位旅居英国的老朋友送来他新完成的一篇稿子,题目是"珀西瓦尔·大维德爵士与中国古陶瓷收藏"。我对陶瓷完全是外行,但在拜读这篇文章之后,却真是感到中国收藏界对珀西瓦尔·大维德(Sir Percival David,1892—1964)的了解太少了。大维德是西方研究中国古陶瓷最负盛名的学者和权威,他的收藏已经成为西方乃至中国陶瓷收藏者引以为参照的重要依据。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已经出版了《大维德藏瓷谱》,当时仅印刷了三百余部,并由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介绍,请院古物馆馆员滑仙舟先生题写了书名。  相似文献   

16.
梁平 《滇中文化》2007,(2):29-30
我离休后感到时间宝贵,很少阅看长篇小说,尤其是现代的婚恋内容小说.然而不久前周少金先生赠给我一本他的新作长篇小说《未婚女人》,其新颖的构思、感人的故事情节,却深深的吸着了我,每晚阅读至夜半12点,有时看到非常精彩的情节,还反复细阅欣赏。我认为这部小说,是目前玉溪市本土作家,紧跟时代,反映当前城市火热的生活,难能可贵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7.
我15岁时的一天下午,在翻看家里的旧照片时,偶然看见一张三个男孩的合影。这张照片是我父亲,岁左右时照的,照片中另一个男孩是他们的弟弟特雷西,还有一个男孩看上去好像还要小一些,但是我不认识。母亲告诉我:“他就是梅尔罗斯,你父亲的弟弟,他从*-岁就住在一所特殊学校里。”母亲告诉我:父亲是家里五个孩子中的长子,实际上是他将梅尔罗斯带大的。梅尔罗斯天生弱智,连话都说不清楚,去卫生间、系鞋带,等等都需要帮助,而这些照顾弟弟的工作就落到父亲的肩上。有时叔叔因无法理解,无法应付这个世界而感到十分沮丧,便躺在地上,…  相似文献   

18.
回忆毛姆     
威利——从我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起,我就这么称呼我的叔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无疑是当代最著名的作家,或许,可以说是最可悲的作家。这位瘦小、弱不禁风的老人有一张干瘪、布满皱纹的面孔,活象一位中国的圣人,总是拖着脚在法国南部弗拉角的豪华住宅——他那莫雷斯克别墅宽敞而空荡荡的房间里踱来踱去,象个迷了路的幽灵。他追索过去的安逸,对现实感到迷惑,对未来又充满恐惧。 1965年,当我陪他一起住在这栋里维埃拉赫赫有名的别墅那阵子,几个月来,我是他的第一个客人。“你知道,”他口吃得厉害,对我说,“我活  相似文献   

19.
我在剧院事务繁多,同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见面的机会少,偶尔抽空见一见。我的角色演不好,我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我心神不宁,老琢磨着怎样演才好。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见我疏远他,感到苦恼。他要求我退出剧院,同亚申离婚。这使我很难同他相处,便开始避免同他见面。有一次我托辞参加排演,同别人看电影去了。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得知了这事。第二天邀我同我的丈夫前往杂技院,那天夜间排演他那个关于1905年的哑剧。我们坐在包箱里。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神不守舍,突然站起来对亚  相似文献   

20.
在驻华的外交使团中,对中国了解最深的恐怕莫过于俄罗斯驻华大使伊戈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加乔夫先生了。早就听说他曾为许多新中国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作过翻译,与中国社会各界名流有着广泛的交往,加上他父亲在中国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因而我一直想亲眼目睹这位外交名家的风采,听他讲述那令人追慕的往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