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意念身体训练是将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通过意念导引,调动本身的内气力量,作用于运动器官,使之意、气、力充分地发挥,来提高身体素质。训练时要做到:心静用意,始终保持心平气和,完全用“意念”来引导动作。要内外相合:外合是要求动作非常协调,左右上下前后配合得当,姿势自然、舒展。内合是要用心意来指导气与力的运用,意到何处,内气也随之运到:外形随之而动,力亦随之而至,达到内外合一,心身合一。在身体训练时,注意呼吸的深度,要求气从小腹(丹田)发出,掌握好发力的顺序。避免用气过猛,动作僵硬。开始训练时,动作可稍慢些,体会用意、运气、发力的过程,然后由慢到快,循序渐进,熟练地把意念应用到身体训练中去,使之提高运动  相似文献   

2.
“调身”是运用意识调整身体的形态姿势的外部动作,从而促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以达到“意、气、形”三者合一。 武术运动中讲究“一直”、“二顶”、“三节”、“四梢”、“五行”、“六合”等要领。这些“调身”要领可以使体内的气血运行和外部的肢体运动有机地结合起  相似文献   

3.
李辉 《体育世界》2009,(11):8-9
传统内家养生功法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中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它强调缓慢的节奏、精神的安宁与小运动量的锻炼,,强调动静结合、安气养神、注重内外兼修,形、气、意合一。首先要调身:以形导心,在动作规范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4.
唐俊文 《武当》2012,(12):30-32
作为内家拳之一的史式八卦掌,是内外兼修的拳种,所有的动作都离不开"意、气、力"的运用。所谓意,即思想,或想做什么;气,即呼吸产生的气在体内的流动;力,即有意识的用劲。让学员如何掌握意、气、力在习练八卦掌动作中的运用,我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能使学员及早掌握八卦掌的内涵。1、初习八卦掌动作时,学会习惯性用力。从初学  相似文献   

5.
心意六合拳内称“守洞尘技”或“守洞老技”,属于内家拳。是取鸡、熊、猴、鹰、马、鹞、燕、龙、虎、蛇十种动物形态演变而成的拳法。特点是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身成六式(鸡腿、熊膀,龙身、鹰捉、虎抱头、雷声)与内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相结合,使刚柔之劲相济,内外之力合一,是专门研究技击之拳术,所以心意拳择徒谨慎、门规森严,历代能得到真传者极少。  相似文献   

6.
武林小辞典     
六合拳:是近代满族拳师佟忠义祖传,所谓“六合”是指东南西北上下,即练拳时前后,左右,上下都要照顾到,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做到手与眼合,步与身合,智与力合,及内外三合,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  相似文献   

7.
晏西征 《武当》2011,(6):6-7
工字桩是梅山拳的入门套路。其动作简洁实用,风格古朴无华,结构紧凑,短小精悍,重桩法手法,强调"身如古树桩如山,手是刀枪脚是马"。在开步出拳时,要求五趾抓地,落地生根,身随步转,拳随腰发,要"手到、眼到、身到、步到、心到、意到、气到、力到",使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高度配合协调,全身上下,身体内外,节节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在梅山派各大分支中,工字桩的动作全都大同小异。整个套路共有两合,主要由马  相似文献   

8.
<正> 武术运动要求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外,要求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内,要求意、气、劲力、功的高度统一。其中的“气”即指呼吸,因为正确的呼吸可以协调动作,节约能量消耗,改善人体血液循环,促进身体健康和谐的发展,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与质量。教学实践中,我根  相似文献   

9.
侯建鹏 《精武》2004,(4):20-20
太极拳是内家拳的一种,练拳时特别强调内气周流全身。练太极拳要求意、气、身结合,这是求内外统一性的准则。当外形动作熟练后,应研究“内气、内动、内劲”的各自表现,以及三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这样练拳推手,兴趣才会日益浓厚,体会才能深刻。  相似文献   

10.
武术意识是武术动作练至最高层次的自然反映,是精、气、神在动作上的集中体现,没有意识的武术动作,就等于没有灵魂的人一样,无精打采。尤其是对那些从小训练的运动员进行武术意识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一、内外合一、注意意念活动的训练   在少儿武术训练中,既讲究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对于外形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有相当一部分运动员已能较熟练地掌握其要领和规格,但往往还缺乏应有的武术意识,在训练中应采用“创设实践环境”的方法。   1 先让学生在实物上实验,如学生在训练“弹腿冲拳”动作时可让学生…  相似文献   

11.
螳螂拳,属于象形拳的一种,因模仿螳螂捕蝉的戏纵擒打动作而得名。六合螳螂拳(又称马猴螳螂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称为内三合;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称为外三合,内外结合称为"六合"。六合螳螂拳一种以实练、实打、实用为一体的拳法,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六合螳螂拳不但具有攻防技击性,而且具有健身观赏性和娱乐性。而六合螳螂拳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它的攻防技击性。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人们对太极拳认识片面、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使人们透过太极拳的表象看到其本质,主要采用逐层剖析的方法解析了太极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武术拳种。首先,阐明了对武术拳种的定位:以既“偏于一隅”又“精于一隅”的技击术为核心发展起来的由诸多环节组成的技术体系;其次,提炼了武术拳种中的内劲拳类的要旨:采用以丹田及脊柱之命门为核心的发力方式;再次,归纳了武术拳种中的内家拳系的特点:突出控制、把握节拍,追求“以巧斗力”的“技击之道”;最后,明晰了太极拳的核心定位:既属于武术拳种中的内劲拳类,也属于武术拳种中的内家拳系,是以“阴阳相生”“化发一体”的太极劲为核心追求的武术拳种。该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进一步细化了武术拳种研究,可以使人们对太极拳的内在特点形成明晰认识。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调查问卷等方法,对武术散打运动发展现状采用SWOT分析,认为武术散打运动最大的内在优势是打法全面,独树一帜;内在劣势是科研、设计的落后;外在机遇是进入奥运会;外在最大威胁是跆拳道、空手道和拳击等同类项目的竞争。并试图找出其存在的根本问题,从而指导和推进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的科研方法,对我国形意五行拳与中医养生学关系进行研究与阐述,进一步发掘形意五行拳的健身价值。形意五行拳以五行学说为拳理基础,并与中医的脏腑学说相统一,具有坚实的中医养生理论基础,为形意五行拳今后在健身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南拳的核心是劲力,没有速度就不会有劲力的体现,而要提高速度,增强速度力量是关键措施之一,文章从训练实践角度,并结合理论,较全面地分析了南拳运动员速度力量训练的重要性,并对如何提高南拳运动员的速度力量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下,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我们更有必要加强太极拳的传统文化特征与精神的表现。很显然,目前的太极拳竞赛模式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我们要改变审视的角度,要正确认识把握好太极拳的劲力特色,要指出目前人们对太极拳精神与意识的认识处于僵化。只有采取一种即兴发挥的套路比赛方式,摆脱目前固定的套路比赛形式,才适应时宜。这种即兴的表演其实正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境界。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悟性思维、直觉思维,也更突出了练太极拳对心灵的修炼。  相似文献   

17.
拳击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特征及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综述且结合拳击运动的特点,论述拳击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特征,并就力量素质训练的方法选择进行探讨,为拳击的科学化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为代表的内家拳为例来探求内家拳拳法所蕴含的道教思想及道教养生文化,探求中国传统武术内家拳及道教养生文化之间的关系,启发和树立现代人正确的养生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19.
首先论证了传统武术拳种的动作元素同源性和拳种劲力的独特性,认为动作元素为所有拳种流派的联系点,而劲力则是区分拳种流派的显著标志;然后以动作元素和劲力为切入点,论证了动作元素人为割裂,拳种劲力模糊等传统武术发展过程中的本源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解剖学的角度,采用环节受力分析法,分析拳击各拳法在出拳过程中人体各环节之间的机械运动规律,总结拳击各拳法出拳技术动作的基本运动形式和肌肉的工作规律。为科学地进行拳击专项力量训练提供运动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