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五斗米”探源——《陶渊明诗二首》备课札记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杨连发将《汉书·百官公卿表》与《晋书·职官志》的记载相对照,可推算出“五斗米”俸额。在汉代,官俸全以谷物计。“三公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而晋代同等官衔则是“日食五斛”,月俸为一百...  相似文献   

2.
《学语文(初中版)》2005,(11):F0002-F0002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担任彭泽令的时候.上司派一位督邮到彭泽视察。手下官员要他穿戴官腰,迎接上官。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的俸禄躬屈膝,向乡下小儿弯腰行礼。”于是自动离职,归隐田园,从此不再当官。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人人熟知的掌故,对于"五斗米"的意义前人共有三种解释陶渊明的俸禄,督邮的俸禄,江州刺史五斗米道徒王凝之.笔者认为这三种说法都值得商榷,"五斗米"的真正意义应该是陶渊明种植在公田里的尚未收割的秫米.  相似文献   

4.
杜鹏  李桐 《焦作大学学报》2010,24(3):124-126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但这里的五斗米究竟是指什么,却一直众说纷纭.在对"俸禄说"、"五斗米教说"、"食量说"、 "引用说"等观点进行评述的基础上,笔者从史料推算与考古实测计算入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介绍了陶渊明俸禄情况及五斗米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5.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说过的话。“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折腰”指弯腰鞠躬,全句意为不因为求取微薄的俸禄而向上司卑躬屈膝,它反映了陶渊明的清高与孤傲。陶渊明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年轻时品德高尚,博学而善于写诗作文,但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他对现实极为不满。因为家庭贫困,出任过两次地方小官,终因看不惯官场的恶习而辞职了。  相似文献   

6.
孙阳 《语文天地》2015,(10):19-20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也是最能表现他志向与操守的文章。在提到其写作背景时,许多资料都说,陶渊明任彭泽县令不久,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躬耕田园。而且普遍认为,五斗米为当时县令的俸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不因贪恋官位而向污浊的官场低头,有力地表现了他不慕权势的高贵气节。这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陶渊明隐居背后的政治隐情。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大将,要了解  相似文献   

7.
县令官名。战国时秦国始设。掌一县民政、司法、财赋等各类事务,诸如宣扬礼义,教化百姓;运用刑法,惩戒犯法、违禁者;主持修治境内公共设施;征集赋役;管理户口;赈济灾民等。下辖丞、尉等长吏和斗食、佐史等少吏。通常于万户以上县设“令”,秩禄千石至六百石不等;于万户以下县设“长”,秩禄五百石至三百石不等。亦有于地广人稀、仅辖数百户之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人们在论及他的思想及为人时,大都引用他“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这句话,称赞他是一位不慕权贵的典型人物。一些语文教师在讲到陶渊明的生平时,也常引他这句话。但有的却把“五斗米”一词误认为陶渊明的月俸,这显然是错误的。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是社会矛盾极其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流传千古。然而关于“五斗米”之说,史学界却争论不休。据《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即日解印绶去职。”文史学家对“五斗米”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是已故学者逯钦立先生所说,“五斗米”是指东汉传下来的“五斗米道”。他认为陶潜不满五斗米道的信奉者江州刺史王凝之,29岁时,不愿去做江州祭酒,不  相似文献   

10.
《晋书·陶潜传》中提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所以解印弃官,归隐田园。此举历来为人所称道。那么陶渊明放弃的“五斗米”是多少呢?《辞海》、《辞源》和《汉语大词典》都解释为“微薄的官俸”。历来文人骚客也都把“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理解为“不能为这区区一点俸禄而向上级官员叩头礼拜”。清朝的唐  相似文献   

11.
“九品混通”是西晋赋税的征收方法,与户分九等的户品制和《户调式》相互协调、配合。《户调式》,赋税的“标准样”,包括一个“一夫一妻占田百亩”的“户样”,即“标准户”,以及“标准户”交纳百亩之半的赋税额而构成的“赋税标准额样”:租四斛、绢三匹、绵三斤。“标准样”是划分户等时比照和折算的基样,“依样”定户上下为九等,每等税额各有差,但一等户和九等户(二等和八等、三等和七等、四等和六等)交纳税额相加再平均,仍然相当于“标准户”交纳的“标准赋税额”,这是“九品混通”的基本意思。“五斗米”,汉末魏晋时户等租差数额、赋税征收的最低租额、最低的加“俸”租额。不大的数额,却经常使用,十分流行并为人们所熟知。陶渊明借用“五斗米”这一广为流行的术语来比喻县令薪俸的不足道,“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说“不为当一个小小县令,拿那么一点薪俸而向乡里小人折腰”。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一句中的“五斗米”,历来被多数人理解为“陶的微薄奉禄”,其实,这种理解并不准确。考查历史典籍有关记载及陶的思想发展轨迹,分析陶弃官的当时背景和一些事件的联系,我们认为此句中的“五斗米”,应是指“五斗米的信徒”这种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家山汉简中所见武安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墓汉简中,所属《秩律》的简J443~466详细记载了汉初诸县长官的品秩。其中记载武安长官品秩六百石,应为县令。据此可以推断出当时的武安县就有人口一万多户,经济上是比较发达的。循此而上,亦可知战国时期的武安地位之重要。  相似文献   

14.
在建安八年以前,公车令的朝位在都官长史之后,而非都官和长史之后。都官长史包括京师诸官所属的长史,秩禄从千石到六百石不等。建安八年以后,公车令的朝位安排在将、大夫之后,在朝位的变动上属于升级,而非降级。  相似文献   

15.
说起陶渊明,不知道的人大概很少。他入仕途十余年,做的官不算少,但都是小官,最后任彭泽县令,管辖一方土地,酒食不愁,只是耐不住性子,不愿为了五斗米折腰逢迎郡里的小吏,挂印还乡,做了自食其力的隐逸诗人,成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辞官以后,悠然以种田、喝酒、写诗为乐,觉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有长期为人禁锢,一旦得解脱的  相似文献   

16.
潘培琪 《历史学习》2003,(10):37-37
人教版高中(试验修订本·选修)《中国古代史》第四章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课后一道选择题为隋唐时期,负责执行政令的机构是A.尚书省B.中书省C.尚书台D.门下省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答案为C,笔者认为答案是错误的。尚书台原系西汉汉武帝时掌管皇帝秘书事务,负责公文发放的机构,所任官吏,资浅任轻,尚书令、尚书公为千石、六百石的中下级官吏,尚书郎则多由令史久任者补之,为一般士大夫所不屑为。尚书一职官卑位低,易于驱使。东汉初光武帝刘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一方面削弱三公权力,另一方面则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尚书台置尚书令、尚…  相似文献   

17.
《桃花源记》即《桃花源诗》前的“记”,相当于该诗的序,故《桃花源记》又叫《桃花源诗并序》。陶渊明生于东晋一个没落的官僚世家,29岁时开始做官,初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解职回家;35岁时,到江陵作桓玄僚佐;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在任仅80多天,因不肯束带鞠躬迎接上级,“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自行离职。陶渊明在离任时,作了一篇《归去来辞》以明志,此后一直隐居田园,自食其力。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民不聊生。面对这些惨痛的现实,他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向往理…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是人们都很熟悉的,教师在讲《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时也经常提到。可是,许多人、许多地方都把“五斗米”解作微薄的官俸,这就不免有些望文生义了。那么“五斗米”是什么呢?应该是五斗米道,它创自东汉末的张陵,因学道者须出五斗米而得名,又称天师道。但是,在这里它则指的是五斗米道的信徒王凝之。王凝之就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顺便提一下,王氏不避家讳,父子都以“之”为名,即与此宗教信仰有关)陶渊明在太元十八年二十九岁时初仕,《宋书…  相似文献   

19.
“石”,中国古代度量衡单位之一。在秦汉时期,作为重量单位,一石为百二十斤;应用于量制,石相当于斛,即十斗为石;应用于官秩,若干石从标识俸额多少的度量衡单位发展成为划分官制级别的秩级单位。将“石”作为一个概念,分别从度量衡和官制层面进行分析和论述,着重探讨秦汉时期“石”的特定内涵及其在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博览群书》2002年9月号发表王青先生的奇文——《陶渊明辞官原因新探》,该文认为:“陶渊明辞官可能是有藏污之行,所以才在督邮来县之前,望风挂印而去。”其理由为三:①督邮乃是监察官,职掌监察属县长官。②陶渊明出仕的目的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③作者对陶渊明任彭泽令前后的经济状况作了对比得出结论:陶渊明做了80余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