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诗歌走向多元化以后,作为诗人的张新泉,其写作路向也在发生新变,即在纷繁芜杂的文坛中选择了一条平民化的写作路径。张新泉诗歌中平民情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以视点下移的民间视角观察市井百态;二、以现实主义的低吟浅唱凸显人文关怀;三、以冲淡从容的诗歌语言褒扬平民价值和平民精神;四、以沉实深情的浓墨重彩彰显地域文化色彩。在社会转型的时代境遇中,张新泉诗歌中的这种平民情怀显得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
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把人文性定位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语文学科认识上的一重大超越。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呢?  相似文献   

3.
中职语文教学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既注重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更强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其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可尝试从语文字词教学的角度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4.
邵凤鸣 《天津教育》2011,(10):27-29
生态课堂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我国学者在近几年才开始进行研究。生态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较之传统课堂最大的区别在于,它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全体学生健康发展、幸福成长。现实教育存在误区,教育功利性被片面放大,影响着师生的生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谢林燕 《中国德育》2006,1(12):78-79
今天的课堂正在悄然变化,寻找儿童、学习者和成人、教师以及经验、生活和知识、技能之间的平衡,寻找道德和知识、智力和情感、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平衡,成为建构有意义课堂的实践着力点。开设“道德课堂”栏目,呈现诸多原生态教育情境以及相关教学设计,意在聚焦课堂的功能变化,回归对课堂道德本质的理解,探索儿童道德生长的课堂学习机制。我们的信念是:课堂是道德的时空,课堂是学习道德的场所。  相似文献   

6.
曹季红 《学语文》2009,(2):25-26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造就有健全人格和有知识技能的人。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它讲求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思想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强烈的感受到新课改所追求的人文情怀。以下是我对此进行的初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陈瑛 《甘肃教育》2020,(4):67-67
语文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与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载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践行新课改理念,根据现行教材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8.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成一体的、有生命力的生态小环境,由这些独立生命组成的课堂无疑便是一个生态大环境,它不仅需要讲究“生态平衡”,更需要“生态保护”。这是对生命世界的关爱和尊重。为此,我们借鉴以往分层教学中的做法,关注学生个体,善待学生差异,凸现人文情怀,构建小学数学人文课堂。  相似文献   

9.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深情大爱,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课堂承担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任。文章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途径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0.
高瑾 《考试周刊》2011,(69):161-162
中学历史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历史课堂具有培育人文素质的独特功能,在历史教学中,应通过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实施探究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意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实现历史课堂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张东红 《课外阅读》2010,(12):205-205
网络的普及、快餐文化的泛滥,使人们的情感变得肤浅、淡薄,而应试教育又使最该传递人文情怀的科目——语文被肢解成了一个个概念和题型,当学生走出校园的时候,他们固然要对请言有理解,对知识有领悟,更要以课堂为起点,洞晓人性、胸怀人生。  相似文献   

12.
加强学生的人文情怀发展是新课程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目标。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历史教学,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从而正确地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的与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相关的知识,并在总结过去经验的过程中找出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广告史教学与人文情怀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一种深刻的人文情怀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但长期以来,强调专业技能的功利化教育使得人文素养的培养几乎被忽略,这也致使某些专业史学类课程所具有的人文价值被轻视,陷入到"有用、无用"的功利化争辩之中。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并且通过人文知识体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近几年来虽然各地使用的语文教材版本不同,但它们却显示出一个相同的特点——教材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5.
张青 《中学教育》2010,(8):42-45
人文情怀教育是教人学会做人,人文情怀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它的核心价值是“真”、“善”、“关”,分别从哲学、伦理学、美学三个角度来阐释人对世界的认识和判断。教室环境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潜在课程,对小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教室这一物理空间、学生参与教室环境布置产生的同学关系体验、师生关系体验、学生自我认识等方面把握教室环境布置对小学生人文情怀培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数学生态课堂是一种课堂文化,它以生态教育和生命教育理念为核心,使师生在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中,有效运用各种资源,促进物质能量转化和信息流动;在充满个性、互助、互动的活动中,经历对数学知识的自主体验、探究、感悟、内化的构建过程。数学生态课堂的课堂文化的积淀,要以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整合课程资源,营造精神氛围,选择方法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促进生命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陈菊 《教育导刊》2006,(10):44-45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始关注教师专业成长问题。经过了近10年实践发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往往停留在知识与技能层面上。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统计指标:某某幼儿园具有中专学历的教师有多少,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又有多少,“十佳教师”、“教坛新秀”占百分之多少……也看到不少声称非常有实力的幼儿园在招聘教师时,往往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素质作为主要条件,而忽视了作为教师最重要的、首要的素质——人文素质。教师的人文素质主要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反映在教师思想道德、心理素质、思维模式、性格情感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  相似文献   

18.
“孝”作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品德之一,在新的时期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然而,由于过分注重经济建设,“孝”等传统人文思想在当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忽略和漠视。人文思想也是一种“软实力”,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孝”等传统道德文化的建设,争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立新功。  相似文献   

19.
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在具体的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内心的自主精神的成长,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个国家和地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如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的“学区活动计划”,要求学生参与到某一社会活动领域中,进行实际的活动体验,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日本全面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参与社会,  相似文献   

20.
积极心理品质是在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时期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期,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复杂性更容易让学生感觉到困难,挫伤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