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优生”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相对于一般学生来讲,他们的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及各种能力都要突出一些,但是不少教师、家长认为,优生只意味着学习成绩拔尖,而忽视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独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正是这些隐性因素给优生造成了心理疲劳。  相似文献   

2.
丹麦作家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让我们对智潜生有了更深的了解,教师往往把这些“丑小鸭”作为思想教育工作和心理疏导的主要对象,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关爱;而那些“白天鹅”——天资聪颖,学习成绩突出的学优生,由于晕轮效应,平时教师只关注其学业成绩的好坏,往往片面地认为他们的心理健康亦然,从而忽视了对他们心理的关注。在笔者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发现这些“白天鹅”身上存在着不少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比一般学生更特殊、更复杂,亟待引起我们的关注。笔者通过教育实践中的观察及有关心理咨询个案,经过分析与综合,发现小学学优生心理…  相似文献   

3.
学优生,也即一般意义上的“好学生”,通常指在学业成绩上表现优秀的学生。学优生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好学上进、聪明认真、学业有成、遵纪守法,他们成绩好、分数高,常常是“三好学生”、“奖学金”的获得者。“一俊遮百丑”,周围人往往只关注学优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其心理健康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丹麦作家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让我们对智潜生有了更深的了解,教师往往把这些"丑小鸭"作为思想教育工作和心理疏导的主要对象,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关爱;而那些"白天鹅"--天资聪颖,学习成绩突出的学优生,由于晕轮效应,平时教师只关注其学业成绩的好坏,往往片面地认为他们的心理健康亦然,从而忽视了对他们心理的关注.在笔者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发现这些"白天鹅"身上存在着不少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比一般学生更特殊、更复杂,亟待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养成‘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共和国民”。在当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该教育理念仍极具借鉴价值。然而,目前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独生子女,尤其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潜在心理危机的研究还是一个误区(在本文,把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称之为优生)。这种优生在他们身上往往存在潜在的心理危机,对这一部分优生的教育,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优生”的心理偏差及教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生”的本意,指品学兼优的学生。然而,现实中,在“虚试教育”的影响下.人们认的只是考试分数,在不少教师和家长眼中,所谓“优生”指的是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以分数论英雄,强化了“学”的分量,无形中削弱了“品”在“优生”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少“优生”在“分数至上”的情境中成长,逐渐产生心理偏差和行为缺陷。然而,这些偏差和缺陷,往往被老师忽视。对于这些存在思想偏差和行为缺陷的“优生”,如不及时教育转化,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应当通过分析“优生”心理偏差和行为缺陷,选择恰当的教育策略,培养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相似文献   

7.
精雕细琢方成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黎永兢 《教育导刊》2001,(13):31-31,39
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形成原因、心理以及教育转化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相对而言,优生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优生,通常是指学习成绩较优异的学生。他们大多天资聪明,学生成绩突出,都由于晕轮效应,往往主观上认为他们其他方面也亦然。正是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他们在学校、家庭都处于一咱优越的地位,得到过多的关注和爱护、赞扬和奖励。长期处于优越的地位,容易使他们滋生追名逐利、营业荣高傲、好生嫉妒而又经不起挫折等毛病。而这些心理缺点又常常被其突出的优点、长处所掩盖,致使教师不重视,甚至“一好遮而丑”,有意无意地加以袒护。  相似文献   

8.
学 习优秀生是指那些学习刻苦 ,天资聪颖 ,成绩突出的学生 ,简称学优生。这个群体的学生 ,由于学习成绩优秀 ,将来一般能够升入大学 ,有的还可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 ,甚至是政府部门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因此 ,学优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如何 ,对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往往只盯住学优生的学习成绩 ,忽视了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 ,使一些学优生慢慢养成了某些不良品质。一些学优生往往只顾学习而忽视了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诸多家长更是“望子成龙” ,除了让孩子埋头读书外 ,不支持他们参加任…  相似文献   

9.
“优生”指品学兼优的学生。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人们认的只是考试分数,在不少教师和家长眼中,所谓“优生”指的是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以分数论高低,强化了“学”的分量。无形中削弱了“品”在“优生”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少“优生”在“分数至上”的情境中成长,逐渐产生心理偏差和行为缺陷。然而,这些偏差和缺陷。往往被老师忽视。对于这些存在思想偏差和行为缺陷的“优生”,如不及时教育转化,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应当通过分析“优生”心理偏差和行为缺陷.选择恰当的教育策略,培养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相似文献   

10.
学优生的心理剖析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优生,也即一般意义上的"好学生",通常指在学业成绩上表现优秀的学生。学优生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好学上进、聪明认真、学业有成、遵纪守法,他们成绩好、分数高,常常是"三好学生"、"奖学金"的获得者。"一俊遮百丑",周围人往往只关注学优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其  相似文献   

11.
天资聪颖的学优生由于“晕轮效应”,使教师只关注其学业成绩,往往片面地认为他们备方面都很优秀。其实,在他们身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的甚至比一般学生更特殊、更复杂,亟待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优秀的学生天资聪颖,学习成绩突出,他们生活在鲜花与掌声、喝彩与赞美之中,备受家长、教师、同学的宠爱。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优生身上往往会存在一些不容易被发现的缺点。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发现优生容易出现优越感、虚荣心、心理脆弱等不良心理。其原因主要在于心理教育缺失;教育方法不当;学习压力大。针对优生的不良心理,可采用以下教育策略:走出误区,正确认识;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笑对挫折,自我批评。  相似文献   

13.
王群 《教书育人》2002,(11):11-12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育人”的工作尤其显得重要。每位教师不仅仅要培养出一个个学习优秀的学生,更要培养出一个个德才兼备的学生。一、加强优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1.当前优生教育令人担忧的现状近年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风气不同程度地存在,它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一些学校片面追求教学质量,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优生这方面的教育引导更显薄弱。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成了学校的“宠儿”、“特保”,对他们表扬多,批评少,迁就多,要求少,使用多,教育少,似乎学习成绩的拔尖就可以…  相似文献   

14.
要对部分学习成绩好,而在思想品德、素质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问题的“优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这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自身在人文底蕴和表情达意上的优势,巧用语言策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这是笔者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和尝试的命题。笔者认为,必须教育的有四种“优生”,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应主要采用以下四种语言策略,即用审慎谦虚的警示语教育高傲自大的“优生”;用热情诚恳的贴心语教育冷漠自私的“优生”;用委婉含蓄的提示语教育好胜嫉妒的“优生”;用中肯温和的告诫语教育脆弱小气的“优生”。  相似文献   

15.
肖静 《班主任》2006,(6):22-24
学优生(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通常因为良好的学习成绩而掩盖了其行为和心理上的"不良",尤其是他们的抑郁心理比"学困生"、"中等生"更难让人觉察,更应引起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教师初次接触班级或学生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往往会深深地刻印在大脑中。但是对学生的第一印象却存在着一定的假象和片面性,教师如果不能自觉地注意克服,就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作出错误的反应。   马太效应 在学校教育中常有这种现象:优生处处受优待,教师给他们的笑脸多,鼓励多,表现机会多,辅导帮助多;而差生则往往被冷落,越差的学生越得不到笑脸和鼓励,得不到教师的重视与帮助,更得不到过多的表现机会,这种现象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偏差。   光环效应 这种心理偏差的特点是以偏概全,就好象…  相似文献   

17.
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差的。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关心“优生”,又要关心“差生”。关心“优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优生”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优生”各方面都不错,教师从感情上也容易贴近,自然关心得也较多。但“差生”则不然。有些差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尽管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你的话就如同“春风过驴耳”,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的“差生”,想让教师从心底里去喜欢他,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并不是说,“差生”就没思想、没知觉、没反应,就“无药可救”了。“差生”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工作是否到位。我认为。作为一个好教师,更要特别关注“差生”的成长,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也要从关注“差生”的成长着手,并且把最后的基点落在关注“差生”的成长上。  相似文献   

18.
对于学生来说,“负担”不只是课业之“负担”,更有学习心理之“负担”,我们在倡导“减负”时,往往只简单的想到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对其心理的负担往往忽视。学生每天要在课堂上坐六、七个小时,还有早晚自习等,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呆板,语言枯燥无味,把学生的脑袋当作盛知识的容器,只管往里灌,学生的心理负担必然极重,对学习会感到厌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9.
天资聪颖的学优生由于"晕轮效应",使教师只关注其学业成绩,往往片面地认为他们各方面都很优秀.其实,在他们身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的甚至比一般学生更特殊、更复杂,亟待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每个学校。每个班级 ,在学习和其他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学生。如 :那些学习成绩与学习纪律都表现好的学生被称为“优生” ;相反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被称为“差生”。目前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 ,每一个学校 ,每一个班级的管理 ;对每个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班主任如何抓好“差生”工作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 ,“优生”的优点常常表现得比较明显 ,在学习、思想、劳动、文体等方面 ,都有突出的表现 ,容易被发现。同时 ,作为教师也往往处于自觉不自觉之中偏爱他们 ,这无疑激发了“优生”各方面的积极性 ,使他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