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松明 《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2007,(10):5-6
作文当有明确的目的,"文为心声"应是中学生作文最重要的"法则"。然而,在一切围绕考试转的背景之下,学生习作的"功利"性难免越来越强——"面向考试"、"应对考试"、"瞄准考试"乃至"一切就是为了考试",导致许多学生的作文偏离甚至脱离了"文为心声"的轨道,步入作文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由于生活经历、阅读量以及体会感悟所限,写作时情节千篇一律,形象千人一面,爱说空话、假话,或者夸夸其谈的现象很普遍。对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需要有自主的思想,保护学生的个性和灵性的培育。 相似文献
3.
4.
《华夏少年(简快作文 )》2015,(7)
<正>当前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诸多盲点和误区,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写作个性的发挥。怎样才能让学生变被动的写作为主动的写作,激起学生创作的欲望,写出新鲜生动、个性张扬的文章呢?现提出几点看法。一、无话可说是学生写作的最大苦恼许多学生总是抱怨自己生活在校园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上课做作业,活动范围小,生活单调乏味,缺少可供写作的材料。然而,校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每一个学生每天都在参与或大或小的事件活动,都在种种材料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生活的多彩、丰富能使写作者文思泉涌、笔下生辉,而生活的单调、枯燥 相似文献
5.
6.
郑宇 《小雪花(小学生成长指南)》2009,(7):12-15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一天,父亲同我去公园,他指着园内的两棵树问我:“你知道那些是什么树吗?”我一看,高大的是白杨,显得十分矮小的是银杏。父亲说:“这两棵树是同时栽下的,栽下时都一样高。它们享受同样的阳光、同样的水土到后来,为什么白杨长得高大,而银杏却生得矮小呢?” 相似文献
7.
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水平低,写出的作文问题多而严重,究其根源就在于进入了作文误区:为任务而作文。教师人为规定,捆住学生手脚;学生不重积累,写作成无源之水;教师批改讲评如马后放炮,难收实效。要走出任务作文的误区,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训练学生写“放胆文”和“兴趣文”;培养学生勤阅读、勤观察思考、勤练笔的好习惯;进行写作全程指导,强化作文修改;进行写作“双基”训练,用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此外,培养学生写实事、抒真情的良好文风和文德,将阅读教学和写作结合,以阅读服务写作、促进写作也是很重要的。走出任务作文的误区,需要广大语文教师长期踏实而艰辛的努力,不懈地探索。 相似文献
8.
9.
陈天晴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8):37-39
近年来,不少学校以"创新作文""个性作文""新概念作文"为课题进行研究,而学生认为作文创新就是作文超过或突破常规写法,努力追求与众不同.然而,从大量的学生作文来看,不少人对创新缺乏认识,创新实践明显陷入误区.通过教学实践,分析了当前学生作文常见的五大误区,并提出了有可行性的六大对策.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禹志刚 《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2)
一、作文任务性教学作文教学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一种科学新颖的教学方法,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许多教师只是把作文教学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的辅助教学任务来完成.只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课文内容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16.
徐业伟 《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2002,(11)
为防止猜题、押题,近几年,中、高考的作文命题很多采用了话题作文的形式,但很多考生对于话题作文的理解存在着很多误区。一、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当成材料作文中的材料话题作文中的材料与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根本区别在于:材料作文的材料是考生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则是写作引子和范围,是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的。完成话题作文可以从原材料引申开去,或编故事,或写人叙事,或阐述观点,抑或发表议论,也可以抛开原材料(这是一般材料作文不允许的),在话题的范围另选材料,谋篇成文。如果受话题作文中材料的羁绊,“… 相似文献
17.
《创新作文(初中版)》2017,(10)
<正>文章的灵魂在于情真,我们只有把心捧给读者,让心灵的泉水自然流淌,并以浓郁的真情去拨动读者的心弦,才能激发读者丰赡的情感体验。但综观学生习作,不难发现有不少学生为赋新词强说愁,用胡编的故事情节、虚假的情意和空泛的抒情议论来填充自己的文章,使文章显得矫揉造作,给人假、大、空的感觉——这就是作文矫情。 相似文献
18.
崔益林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35)
“话题作文”作为一种“开放性作文”,的确为考生完成考场作文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良机,从近几年来反馈的信息来看,也确实体现了这样的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写,自由发挥”,也已成为命题者在拟题时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而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篇出色的“话题作文”,“创新”就成为摆在每一个考生面前的首选。事实上,“创新”成为每一个考生嘴边的一条口头禅,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因而在“创新”大旗的猎猎劲风中,一大批主题深刻、形式新颖、思维活跃的优秀习作便脱颖而出,也深受广大教师尤其是阅卷老师的青睐。然而,接踵而至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