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彝族民间调解是我国民间调解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有必要解决彝族调解和人民调解的衔接和协调问题。要确立人民调解为主,彝族民间调解参与的原则;对彝族民间调解的调解主体、调解依据、调解范围等进行整合,以解决彝族民间调解和国家法冲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契约等为代表的民间习惯和“乡法”调解民间的民事行为是中国古代社会管理、规范民间民事行为的主要做法。民间纠纷双方选择民间调解方式的原因在于:官府受理各类民间纠纷是有时间限制的;避免诉讼中的追证,节省时间;降低诉讼成本。对各种诉讼成本的顾忌,会使民众产生厌讼、畏讼的情绪。规避机制一般为:对与“乡法”相关的借贷利率有所限制,对契约当事人身份有所限制与规定,对契约履行过程有所限制与规定。官府对民间私契的主要态度是不会轻易介入和干预。只有当民间私契以及借贷、买卖行为影响“国家根本”时,官府才会积极介入,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3.
"说中间"是凉山彝族的民间纠纷解决模式,它适合于凉山彝族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彝族当事人的习惯;二是调解人物"德古"本身的魅力;三是乡土社会的影响;其中最主要原因是第一个。"说中间"这种纠纷解决模式,具有如下特点:在社会监督之下进行,程序公正;依彝族习惯法调解,以"搁得平"为原则;"一审终审",效率高,易执行;彝族当事人自愿付调解费等。"说中间"这种民间纠纷解决模式对于加强法制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社会学法学把法律分为“书本上的法”和“行动中的法”,“民间权威”型纠纷解决模式主要以凉山彝族习惯法为代表的“行动中的法”为依据在运作。“民间权威”型纠纷解决模式,具有如下特点:在社会监督之下进行,程序公正;依彝族习惯法调解,以“搁得平”为原则;“一审终审”,效率高,易执行;彝族当事人自愿付调解费等。作为学者应该重视以习惯法为基础的原创智慧和本土资源。在弄清传统纠纷解决模式的基础上,去思考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良性互动;纠纷的现代解决模式与传统解决模式的衔接;纠纷的现代解决模式的构建等。  相似文献   

5.
《文山学院学报》2014,(4):74-77
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关系是当前法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法律多元理论的支撑下,学者们探讨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对立与统一,寻求民族习惯法研究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作者通过对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回龙村的调查发现,民间纠纷调解是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综合作用的过程,是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进行良性互动,解决民间纠纷、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调解与仲裁都是以自愿协商为基础的解纷机制。在调解中当事人自始至终控制整个纠纷解决过程和结果,在仲裁中当事人为纠纷的解决设定了整个程序和实体的规则框架。因此,可以说,调解是当事人直接解决纠纷的解纷方式,仲裁是当事人间接解决纠纷的解纷方式。它们都是属于合意型的解纷机制。  相似文献   

7.
彝族民间调解是我国民间调解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有其自身的民族文化性质。彝族民间调解具有民族性、家支性、原始性等特征,应继续发挥其积极的补偿功能、调和功能及秩序功能,以更好地解决各种纠纷,完善村民自治。  相似文献   

8.
调解作为一种“说理-心服”模式的纠纷解决机制,是比较适合于乡土社会的。构建调解机制应从四方面着手:一是调解机构,主要有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由乡土权威组成的机构、律师事务所、由“法律人士与乡土权威”组成的机构等四种模式,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二是调解范围,主要包括一般民事纠纷和轻微的刑事案件;三是调解依据,主要有国家法与民间法,二者的解决原则为民间法有条件的优先和利益比较原妣;四是调解效力,笔者在无效说、合同说、等同说、时效说、强制执行说等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附时效的强制执行说。加强调解机制的构建,对于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互动、乡土社会村民权利意识的提高与新农村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重视乡村民间调解作用,建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民间调解纠纷的特点是“非正式性”,无需国家和当事人支付制度成本——供养法官、设置法庭、调查证据等。相对于诉讼而言,民间解决纠纷至少有以下特点:一、及时。民间调解人与当事人一般都是乡里乡亲,知根知底,很容易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在解决纠纷时,往往直奔主题,而没有司法那一套繁琐的手续。二、友善。诉讼以当事人双方对立与竞争为基本特征,而民间调解从本质上排斥竞争,鼓励合作,奉行“和为贵”的原则,将对话建立在协商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0.
民间法是熟人社会中通过长期共同生活确定下来并且不断发展的行为规则。由于民间法与民事调解有共同的生存背景和价值取向,民间法凭借自身的优势可以发挥衡平作用,促进民事调解案件实现真正的公正。  相似文献   

11.
我国《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限制行政机关随意处分行政职权。实际上,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过程中实现调解只是对诉权的处分,而不是对行政职权的处分,又基于有效解决纠纷的现实考量,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是必要的;同时,行政诉讼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调解必须在程序和实体上受到严格的规制。  相似文献   

12.
民间法生于乡间,出于习惯,不一定见诸文字,却在民间发挥着广泛而有效的规范作用,与国家法律相比,其运行呈现高效、自觉、稳定的特点。民间法的实施主要依赖于以地方文化为基础而产生的内心确信;此外,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是其获得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同时不能忽视的还有来自于国家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精通彝族传统规范的民间调解员活跃在彝区民众当中,致力于化解矛盾、规范人际交往规则。拟在民间调解员调解彝区纠纷的现状分析基础上,指出民间调解员调解彝区纠纷面临的困境,并就民间调解员调解彝区纠纷的进路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由于身份关系案件与当事人的婚姻家庭有关,因此这类案件的执行与一般民商事案件执行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身份关系案件的执行在努力实现裁判法律文书中确定的权利人权益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维持和维护案件当事人之间的特殊亲情关系.要做好此类案件的执行工作,首先需要完善我国的现行立法,为执行人员的具体执行工作提供法律依据,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身份关系案件的执行目标.  相似文献   

15.
透过客家民间文学可以提出很多法律问题,更好地思考法律伦理属性,这既助益法律研究,也可以深化客家民间文学研究。客家民间文学中把问题的解决放在特定语境中,处置复杂事件时注重采风问俗,对民事纠纷的考辨掂量伦常秩序,对刑事案件的推究考虑协商恰切,民众维权手段大多寄托于清官廉吏。  相似文献   

16.
司法的目的是要形成和谐秩序,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在促进社会纠纷和谐解决、维护法治秩序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就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本质就是调解人员和当事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进行多边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利用和借鉴心理疏导的方法进行民事调解,掌握当事人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则会有利于矛盾和纠纷的化解,起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我国市场经济繁荣也促进了中小企业及规模化农业发展,但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也不断凸显,金融机构在贷款对象上侧重大型国有企业,弱化了对中小企业和农村的信贷业务,这使中小型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选择了民间融资,也推动了民间融资行为的发展。可是由于民间融资相关法律的缺失出现的风险隐患,影响了市场经济稳定发展。如何规范民间融资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当前只有逐步建立和完善民间融资法律体系,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可以促进民间融资行为快速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功能的维度审视,民间伦理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秩序功能。即在国家秩序尚未出现或在国家秩序难以达到的地方独立发挥其维持社会基本秩序的作用,或作为国家秩序与法律秩序的补充。其二,批判功能。即根据人性和生活实际的需要对国家倡导的正统教化伦理进行解释和修正,并在国家伦理丧失其合理性时,公然提出自己的道德主张。其三。宣泄功能。即通过民间伦理自由自在的言说方式,为民间社会积蓄的生命本能冲动找到一个合法发泄的渠道,避免郁积的生命能量的盲目发泄导致社会秩序的解体。其四,教化功能。即一方面通过民间伦理中那些直接来自于民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实现民间的自律,而另一方面则吸纳和接受来自于上层教化伦理的指令,协助其教化万民,美化风俗。  相似文献   

19.
法官释明权是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中的重要概念,是辩论原则和处分原则的限制和补充,是诉讼中法官和当事人作用调整的必然。随着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民事诉讼模式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换,当事人地位强化,法院职权弱化,但我国当事人法律水平和诉讼能力参差不齐,具体诉讼中仍需由法官引导,才能保证程序的公正、实质的正义,故我国民事诉讼中引入法官释明权制度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