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当》2008,(11):39-47
武当太极拳流传民间后,经过数代明师的吸收改进,形成了今天的赵堡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陕西派太极拳、南派太极拳、李派太极拳、犹龙太极拳、武当张祖太极拳、武当顾式太极拳等十余个门派。目前这些门派,除陈式拳传人多尊陈王廷为拳祖外,其他门派均尊张三丰为拳祖。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昊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5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现今人们主要是以陈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为主进行体育锻炼.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学习掌握太极拳,通过对陈式太极拳与杨式太极拳他们两者的特点、作用、形成、内容的进行分析论述.以此让人们更好的练习太极拳,掌握太极拳之精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有氧运动对中、老年女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缓解作用。方法:选120名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4组。B、C、D组分别参加为期9个月的健身走、太极拳、健身瑜伽训练,A组为对照组无训练计划。训练前、后分别对各组骶棘肌肌电进行测试。对结果进行疗效判定。结果:B、C、D3组腰背肌肌电图波幅均高于训练前(P<0.05),时程均低于训练前(P<0.05),D组在各时段的变化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疗效比较D组优于其他组别(P<0.01)。结论:健身走、太极拳锻炼均能增加患者腰背肌肌肉力,对中老年女性非特异性腰痛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健身瑜伽练习作用优于健身走和太极拳锻炼,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运动健身●枝繁叶茂奥妙无穷太极拳无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是,由于它历史悠久,学练者众多,从而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分化,形成了枝繁叶茂的局面。以前人们只知道有24式、37式、42式、88式太极拳,后来,传统的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但是太极拳还有更丰富的内容:螳螂太极拳、无限太极拳、养生太极拳、八卦太极拳、循经太极拳、岷山太极拳、绵山太极拳、开合太极拳、三世七、四维太极拳、闾山道家太极拳、邋遢派太极拳、益寿太极拳、张三丰太极拳、静功太极拳、自然门太极拳、原地太极拳、两仪拳、东岳太极拳、武当太极…  相似文献   

5.
1995年4月2日,以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张耀庭为团长的中国武术太极拳代表团一行35人,参加了在日本神奈川县海老名市举行的第6届中日太极拳交流比赛大会。 此次大会与以往几届一样,设太极拳(42式综合太极拳)、杨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24式简化太极拳和太极剑等7个项目,共设14块金牌,中国代表团撷取了12顶桂冠。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现代社会符号化传播的角度对太极拳符号化传播进行了探讨。研究提出,太极拳符号化传播要深入挖掘太极拳之武、太极拳之静和太极拳之形等能指符号,不断发展太极拳之道、太极拳之和等所指符号,同时应当防止太极拳传播的过度符号化。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国内外太极拳运动发展的需要,规范太极拳技术,统一太极拳竞赛条例,明确太极拳动作要领,科学、系统地推动太极拳水平的全面提高,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协会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太极拳名家在广泛调查、深入讨论、充分研究、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太极拳剑规则进行了修改,定稿完成新版《中国太极拳剑竞赛规则》作为太极拳发展的技术依据。经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影响下,太极拳拓展了其发展的空间,但同时却冲击了太极拳的传承。基于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研究了太极拳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认为:太极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应该参考原真性、整体性、活态性原则加以保护;创设和完善太极拳的协同传承机制、太极拳师市场准入及民间拳师管理等机制、太极拳专项保护政策制度体系、政府主导的太极拳传承体系和激励机制等,是推进太极拳传承和保护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对二十四式太极拳套路运动节奏与音乐节奏进行了分析,对太极拳运动特点、太极拳教学发展趋向等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从而使音乐内涵融合于太极拳中,以提高竞技太极拳运动的观赏价值。1前言太极拳既是一种合乎生理和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又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是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选取二十四式编成的。学习简化太极拳不仅是对中华。  相似文献   

10.
汪新华 《中华武术》2001,(12):28-28
原国家体委运动司集多位太极拳专家之力于1956年创编了普及型太极拳,即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45年来这个套路为推动太极拳运动的发展、为全民健身立下了汗马功劳,真不愧为“经典套路”。我们安徽祁门县太极拳协会十年来致力于太极拳的推广,均从简化太极拳教起,此套成了每个热爱太极拳者应知应会的基础拳。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调查法,整理出一份民国时期太极拳专著书目表。分析民国时期太极拳专著出版在数量、时间、出版者和地区分布上的特征。认为民国时期太极拳专著出版对太极拳发展的3大作用:扩大太极拳的社会影响,推动太极拳的大众化传播;普及太极拳经典理论;为人们学习太极拳提供了另一重要途径—按图索骥。  相似文献   

12.
阴阳、动静、快慢、刚柔……太极拳中似乎充满了矛盾。而人们对太极拳的印象和看法也充满了矛盾。有人说太极拳属于古人,落伍到已经赶不上飞速发展的时代。然而世界10大奢侈品牌之一的法国赛琳,在2008年5月却设计了一整套充满禅宗神韵的 Tai Chi Collection(太极组合)运动服系列,引领世界时尚风向。有人说太极拳属于老人,可是就在竞争着力量与速度的美国 NBA 赛场上,小巨人姚明的官方形象便是大打太极拳。有人感叹太极拳已经逐渐被跆拳道和瑜伽抢占了中国年轻人的阵地,但是百余国家的传播范围,高达亿位的锻炼人次,足以说明太极拳的生命力。本刊记者带着太极拳包裹的诸多矛盾,采访了一直致力于太极拳传播的太极拳名家、研究者、基层教练、多年从事武术报道的资深记者、太极拳世界冠军以及普通的太极拳爱好者和与太极拳无关的人士……听他们畅所欲言,敬请关注本期话题——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好,好在它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人体运动。多年来,我所接触的习练太极拳的中外人士,从亲身受益中一致称赞太极拳好。 太极拳在中国走过了几百年的漫长道路。初时有“十三势”、“长拳”、“炮锤”等套路。18世纪末,山西王宗岳用太极哲理解释拳理,撰写了《太极拳论》,从此出现了“太极拳”的统称。太极拳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流派,主要的有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吴式等太极拳。除了拳,还有太极刀、太极剑、太极枪和技击性的太极推手等太极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于1956年组织太极拳专家,以杨式太极拳拳架与素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太极拳教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教学要注重把太极拳文化贯彻其中;要注重太极拳运动感觉、太极桩功和太极拳单势动作的静力练习等方面的基本功练习;要注重太极拳攻防技击含义的讲解贯彻在太极拳教学中;适时地采用太极拳“慢拳快教”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记忆;适当运用形象的太极拳的口诀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此一来大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仰东 《中华武术》2000,(9):33-33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体育的瑰宝,作为强身、防病和治病的方法在民间广泛流传,形成了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五大流派。44年前,为了更好地在人民群众中普及太极拳,有关专家创编了二十四式太极拳,以后又相继创编了四十八式太极拳、四十二式太极拳,它们都属于太极拳简化套路的范畴。如何正确认识传统套路与简化套路的关系,对我们研究发展太极拳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要先练好一种流派的太极拳,再练其他。有公园的太极拳辅导站里,众多太极拳爱好者跟着辅导员听着音乐打太极拳,而且是一个套路接着一个套路地练,简化24式太极拳、48式太极拳、杨式竞赛套路、吴式竞赛套路、陈式竞赛套路、孙式竞赛套路、32式太极剑等等,整个练完也差不多一小时了,满头大汗。我个人认为这只仅仅达到了锻炼身体的要求,而要想练好太极拳是绝对不能这样的。虽然各种流派太极拳的拳理相通,但每个流派太极拳的特点不同,练习的方法也不一样。如果在没有系统地掌握好一种流派的太极拳之前,每天每个流派的太极拳不断重复地打下来,一定会打成四不像的。  相似文献   

17.
“二起脚”是陈式太极拳的腾空类动作。本研究用两台高速摄相机从正、侧面以60格/秒的速度进行了同步摄相,其后用DLT法对影片进行立体解析,获得人体完成动作时人体总重心位移、速度等一系列运动学参数。此外,还同步测定了踏跳阶段的三维支撑反作用力和18处肌肉的肌电图,对采样数据进行A/D变换,计算了动作各阶段和全过程的肌电积分值。根据测试结果从运动学、动力学和肌肉发力的角度对动作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18.
魏威 《健与美》2023,(4):119-121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是一种综合性体育项目,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哲学思想。太极拳的重点在于练神、练意、练气,讲究呼吸自然、用意不用力。为增进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文章首先对太极拳进行了基本论述,其次对太极拳的动作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太极拳的练习及传播要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健身文化价值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从文化学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梳理太极拳健身文化的发展脉络,探溯太极拳健身文化的价值取向。研究结果为,陈式太极拳成型,太极拳健身文化初露端倪;杨、武、吴、孙式太极拳定型,太极拳健身文化显见于世;太极拳健身文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整体、贵和持中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和式太极拳名称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是一名太极拳爱好者,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习练和式太极拳。但在近20年的时间中,这个拳种出现了很多种叫法,如:赵堡太极拳、武当赵堡太极拳、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太极拳道、武当赵堡大(小)架太极拳,最近又出现了丹经太极拳等等。根据本人习练和式太极拳近二十年的亲身经历和对有关人员的访谈,以及对收集的有关资料认真研读后,就和式太极拳的名称问题做如下考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